从“热点”到“热评”,拢共分几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2:03 1

摘要:作为舆论场的思想灯塔,新闻评论在捕捉社会脉动、回应公众关切、坚守主流价值引领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常旭

作为舆论场的思想灯塔,新闻评论在捕捉社会脉动、回应公众关切、坚守主流价值引领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媒体时代,如何在速度与深度并重、流量与责任兼顾的情况下做好新闻评论工作?“热点·热评·热传播”的三重视角带来了启发。

热点与热评伴生共振

在当下的信息洪流中,热点事件与新闻评论相互作用,形成了伴生共振效应。

热点如浪,优秀评论作品则如锚,为舆论浪潮提供了理性支点,在“热点·热评·热传播”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着价值引领。

资料片(AI生成)

(一)“热点追踪”体现新闻评论的敏锐性与时效性

新闻评论的传播力体现在对热点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深度挖掘上。

当前,热点事件的产生和消退呈现出“快闪”特征,新闻评论不仅要做好对热点的快速捕捉,更要做好对潜在议题的深度思考。

如从“网红路牌”现象挖掘城市文化塑造议题,从“预制菜进校园”争议审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全职儿女”讨论透视代际关系变迁,从“苏超”走红观察体育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记协、山东省新闻学会启动了2025年“新时代 好评论”季度推优活动,设主题宣传、重大事件、热点引导等3类,首期18件优秀新闻评论作品上榜。

其中,参评项目为“热点引导”类的有11篇,体现了新闻评论与热点事件的紧密互动关系。这些上榜作品在选题上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关切,敏锐捕捉社会热点。

如大众新闻客户端《“破门亮灯”事件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文,用及时推出的快评提出质疑,又从法治视角切入,剖析基层执法争议;

“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力破“繁琐哲学”,向“无效忙碌”说不》一文,呼应中央整治形式主义部署引发的社会热议,鲜明提出拒绝“无效忙碌”,引导舆论热点;

闪电新闻客户端《在山东,有这样一群“扫地僧”》一文则从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的意外走红事件切入,将网络热点升华为对企业家精神与政企互动的深度思考。

(二)“热评引导”体现新闻评论的监督性与建设性

新闻评论的引导力体现在价值引领和凝聚共识上。

新闻评论通过对热点事件的持续追踪和深入剖析,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既发挥了新闻专业的事实核查作用,又通过理性解读破除谣言迷雾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如2023年6月,江西“鼠头鸭脖”事件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人民日报“侠客岛”密切跟踪事件进展,在省级联合调查组的结果公布后,推出不到400字的短评《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直指“鼠头鸭脖”事件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反映出有关部门单位不作为、懒作为,阅读量超8亿,获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面对热点事件引发的复杂舆情,评论需要通过事实核查、理性分析和专业判断,为公众提供认识事件的思想框架和价值坐标。

如重庆日报评论《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态度鲜明、勇敢发声,敦促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的清理力度,被各大媒体转载转发,24小时阅读量破百万。

又如,人民网的评论《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在政策执行与社会关注的关键节点及时发出“纠偏”声音,驳斥了一些地方“层层加码”的错误做法。

这些“一锤定音”式的评论,立场鲜明、逻辑严密、权威性强、语言精准,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在政策纠偏、稳定预期、舆论监督、凝聚共识、优化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廓清舆论迷雾、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三)“热媒互动”体现新闻评论的创新性与连接性

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体现在形态创新和互动连接上。

近年来,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展、升级,新闻评论的表达形态也随之丰富,从单一的文字短评发展到视频漫评、直播对话、VR新闻评述等,形成新闻评论的“热传播”媒体矩阵。

以“热媒互动”的形式让受众在观点碰撞、思想交流中找到共识,让主流价值实现更大范围的有效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态创新的同时,新闻评论仍须坚守内容深度和观点价值,不能为了迎合流量而牺牲评论的专业性和思想性。

如在评论灾难性事件时,尽管流量诱惑很大,但多数主流媒体仍坚持采用黑白色调的庄重播报,这种克制反而赢得公众敬意。

未来,随着元宇宙、AR等技术的成熟,新闻评论或将迎来更多突破。

在“乱云飞渡”中坚守评论的灯塔价值

全媒体时代,热点事件如潮水般源源不断,舆论场常常呈现“乱云飞渡”的复杂局面。

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在敏锐捕捉热点的同时也要坚守价值底线,发挥“定盘星”和“导航仪”的作用,让新闻评论更有深度、温度和态度。

(一)防范“情绪裹挟”,坚持理性引导

热点事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公众情绪,这种情绪共振既可能推动社会关注,也可能导致舆论失焦。如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刻意放大对立、煽动情绪,引发舆论场非理性争论。

以多起校园霸凌事件为例,事件初期舆论场中以单纯的谴责情绪为主,部分网友对细节的追问常使当事人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遭受二次伤害。

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则不应止步于对个案的道德谴责,应当深入探讨预防机制、心理干预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引导公众理性思考,为问题解决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避免“专业失语”,强化价值引领

当前舆论场仍然存在明显的“专业失语”现象,即专业人士在公共讨论中集体缺席或表达失效。如在经济领域有关政策的关键调整期,专业领域声音的缺位导致谣言四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应当发挥专业桥梁作用,建立专家智库机制,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参与公共议题讨论,运用可视化数据、案例类比等手段降低理解门槛,通过专业评论传播知识,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做好“语境到位”,提升传播效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评论传播面临着一定的“语境错位”困境,即评论内容与受众认知、传播场景之间的匹配失调。

如将纸媒评论直接移植到短视频平台,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又如,在重要议题讨论中忽视文化、民族差异,引发误解。

要提升评论传播效能须做到“语境到位”,区分传播平台特性,既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又可通过动画解读、主播说联播等创新形式提升传播力,实现严肃内容与新媒体语境的有机融合。

构建更具引导力的热点评论新生态

面向未来,新闻评论需要在技术变革与舆论生态演进中不断创新,既适应新的传播规律,又坚守核心价值,构建更具引导力的评论体系。

(一)深化“热点追踪”机制,构建智能化选题系统

在信息过载的传播环境下,新闻评论须进一步提升对热点事件的精准捕捉与深度挖掘能力。

建议依托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区分短期流量热点与长期价值议题,结合社会关切与政策导向,优先挖掘兼具公共价值与传播潜力的议题,确保评论既“快”又“深”,实现从“蹭热点”到“造热点”的升级。

(二)强化“热评引导”功能,打造多元化评论生态

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思想深度与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应发挥“定音鼓”作用,针对重大事件推出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的评论。

鼓励推出轻量化评论,如短视频评述、互动漫评等。同时引入专家、行业代表参与评论生产,形成“专业声音+大众表达”的对话场域,确保观点既“破圈”又入心。

(三)创新“热传播”路径,探索沉浸式交互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须突破传统图文、视频形态,向沉浸式、交互式传播进阶。

建议开发“评论+”产品,如VR新闻评述、AI虚拟评论员等,构建社交化传播矩阵,通过弹幕互动、话题共创等扩大声量,形成品牌影响力,实现形式吸睛与思想触达的双赢。

结语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须以“热点”为镜,照见时代命题;以“热评”为笔,书写思想深度;以“热传播”为桥,连接多元受众。

唯有如此,方能在信息爆炸的舆论场中始终锚定价值坐标,让理性之声穿透喧嚣,让思想之光引领航向,推动社会理性前行。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