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悄然来袭,不发热也可能是感染?医生提示这些症状需警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3:23 1

摘要:门诊里这几天接连坐诊,一上午能碰上三四个“没发烧”的甲流病例,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浑身酸得像被车撞过,却体温正常、抗原阳了。很多人挂着点滴还坚持说:“我这不是感冒吧?也没发烧啊。”

这波甲流来得比以往更“狡猾”。

门诊里这几天接连坐诊,一上午能碰上三四个“没发烧”的甲流病例,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浑身酸得像被车撞过,却体温正常、抗原阳了。很多人挂着点滴还坚持说:“我这不是感冒吧?也没发烧啊。”

这就是今年甲流的变化之一:不发烧,也可能是甲流。别再把“没烧”当成“没事”的通行证了。流感病毒在变,我们的警觉也该跟上节奏。

现在的甲流,症状越来越“散”,套路越来越“深”,有时候不痛不痒就在人群中悄悄传播。医生想提醒你,以下6个信号,一旦出现两个以上,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感染甲流,尤其是在开学、返工、换季的这段时间。

不是为了吓人,是因为它确实来了。

信号一:突然“断电式”疲惫,不想动,不想说话

不是普通的累,是那种像被人抽走了电池的疲惫感。上班两小时就感觉撑不住,连坐着都觉得费劲。你明明昨晚睡得很好,早上却像没睡一样睁不开眼。甚至连手机都懒得刷。

这种“深层疲劳”在甲流里很常见,是病毒激活了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把你的身体带进了“战斗模式”,能量被优先分配去“打仗”,你自然没力气干别的。

建议:如果你突然出现这种深度疲劳,休息后无改善,同时伴随咽痛、咳嗽或肌肉酸痛,不要拖,立即做个流感抗原或核酸检测。

信号二:嗓子像吞刀片,咳嗽却不明显

今年甲流在咽部的表现尤其凶猛。很多人第一天没发烧,嗓子却像被砂纸反复摩擦。讲话就疼,连喝水都像在吞玻璃渣。咳嗽反倒没那么突出,有的人甚至完全不咳。

这种强烈的咽痛是病毒攻击咽黏膜的结果,尤其是甲型H3N2亚型,会引起剧烈的上呼吸道炎症反应,但不一定伴随高热。

别等发烧才当回事,严重咽痛+全身乏力+抗原阳性,是现在门诊最常见的“无烧型”甲流画像。

信号三:眼眶酸、后脑勺胀,像感冒却不流鼻涕

很多人把甲流当成“重感冒”,但甲流其实是系统性感染,它攻击的不只是呼吸道。近期不少患者描述:眼眶发酸、后脑勺发胀、整个人像泡在水里,晕乎乎的,却没有明显鼻塞或流涕。

这是因为病毒不仅侵犯咽喉,还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和血管扩张,导致类似偏头痛和眼压升高的不适。这种“头面部沉重感”是一个被忽视的信号。

建议:出现“头重脚轻”的症状,特别是眼部酸胀+咽痛+肌肉酸痛,别只当作上火,及时排查是否是甲流。

信号四:肌肉像被人用锤子砸过,全身酸胀

甲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肌肉关节痛。不是那种劳累后的酸,而是一动就疼、按一下就酸的那种。很多人说像“被人打了一顿”,尤其是后背、腿部、大臂这些大肌肉群。

这是因为病毒入侵后,免疫系统释放了前列腺素(一种炎症介质),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肌肉纤维处于“微创伤”状态

不是运动过度,也不是风湿发作,而是病毒在“打仗”。

信号五:胃口突然没了,甚至有点恶心

甲流并不只影响呼吸道,在不少人身上,它的第一站是肠胃。最近门诊不少患者,第一天的症状是“突然吃不下饭”,有的还伴随轻度腹泻、恶心、腹部不适。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影响胃肠道黏膜,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更常见。不是每次呕吐拉肚子都是食物问题,有时是甲流“伪装”成肠胃炎。

这种“胃型甲流”容易被忽视,尤其在老人和孩子身上。

建议:短时间内胃口骤降,同时伴随全身无力或咽痛,应警惕病毒感染,不要一味吃止泻药或助消化药。

信号六:体温正常,但心率飙高、出汗明显

没烧,不代表没事。甲流在不发热的状态下,也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出汗增多、手脚发凉。很多人把这种表现当成“焦虑”或“低血糖”。

但临床上我们看到——不少甲流患者在体温不升反降的阶段,心率却在100以上,伴随明显出汗。尤其是夜间出汗,晨起虚脱感强烈,是身体在“自我调节”病毒战斗后的余波。

心跳快,不一定是心脏病,也可能是病毒在“烧营养”了。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心慌、出汗、虚弱时,别光想着喝糖水,先查个抗原。尤其是家里老人,心率异常要格外警惕。

说到底,这波甲流的“狡猾”,就在于它不按常理出牌。不发烧、不咳嗽,却能把人拖垮。不剧烈、却持续,像阴影一样笼着你。

也许你就在办公室、地铁车厢、孩子的教室里被“悄悄感染”了。一个打喷嚏、一个握手,一天就能传播给6到8个人。甲流的R0值远高于普通感冒,传播力堪比水痘。

更麻烦的是,这次的甲流毒株对部分人群“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尤其是老年人、孕妇、慢病患者,哪怕之前打过疫苗,也未必能完全抵御。疫苗依旧重要,但不是“护身符”。

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曾指出,甲流H3N2亚型在部分南方省市的阳性率达到了38%,而其中近三成病例起病首日没有发热表现。这部分人群往往延误就医,增加了重症风险。

别再用“发不发烧”当判断标准了,这是过去的经验,不是现在的现实。甲流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来,它等的是你放松警惕的那一刻。

你不是非得烧到39度才算“中招”,你可能早已在模糊疲惫、轻微咽痛中被它悄悄击中。说这些,不是要你焦虑,而是希望你别大意。身体给的信号,永远比体温计更早一步。

尤其是家里有娃、有老人、有慢性病人的,看到这些“没烧的甲流症状”,别犹豫,做个抗原,查个血常规,早点确诊、早点治疗。医生不是神仙,但我们见过太多“早一步”带来的转机,也见过太多“晚一步”带来的遗憾。

你要信身体的直觉,也要信科学的提醒。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华庆.2023年我国流感疫情趋势分析[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3,5(12):233-238.
[2]李志军.流感H3N2亚型临床表现差异[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43(4):245-250.
[3]陈晓红.流感病毒感染的非典型症状识别[J].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10-114.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