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超8万元,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过半……”9月2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发改委近日召开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这座老工业基地五年来的转型跨越之路。
“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超8万元,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过半……”9月2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发改委近日召开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这座老工业基地五年来的转型跨越之路。
这不是你印象中的洛阳。除了龙门石窟和牡丹花,这里正生长出更澎湃的“心跳”:为C919造“心脏”、吸引宁德时代打造千亿级基地、文旅IP火爆全网……“十四五”收官,洛阳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成绩单”: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但比数字更亮眼的,是这座老工业城市焕然一新的“人设”——从“工业重镇”跃升为“创新策源地”,从“旅游城市”转型为“青年友好型城市”。
创新有多“硬核”?大国重器都有“洛阳基因”
研发投入强度全省“六连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倍……这些数据背后,是实打实的“国家队”实力。神舟飞船、C919大飞机、长征火箭这些“顶流”装备,都烙下了深刻的“洛阳印记”。更不用说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机轴承这样的“黑科技”,直接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洛阳把创新“扎”进了产业链。龙门实验室、P3生物实验室等高端平台拔地而起,不仅吸引人才,更催化产业裂变。
产业转型有多“飒”?“老大哥”牵手“新经济”
当传统工业基地遇上“风口”产业,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洛阳的答案是:不是转型,是“换道领跑”。
“宁德时代看中洛阳什么?”曾经是热议话题。如今,答案随着基地投产、产值破百亿而清晰:完善的工业基底、优越的区位和坚定的转型决心。这只是缩影。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中航光电引领的光电产业集群……洛阳正从“制造”迈向“智造”,规上工业企业“三化改造”全覆盖,智能工厂超过300家,效率提升25%以上。
城市能级有多“跃升”?从“河”到“黄河”的大格局
城市框架拉开一倍多,从“伊洛河时代”迈入“黄河时代”。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张,更是发展能级的跃迁。
高铁、高速、地铁织密成网,“30分钟通勤圈”让通勤效率大增,晋级“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更细腻的变化发生在街头巷尾:363个邻里中心覆盖全城,“15分钟生活圈”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文旅IP有多“火”?从“历史IP”到“当代顶流”
谁能想到,古都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弄潮儿?洛邑古城、应天门、老君山等景点在社交平台“霸屏”,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天街”贯通,让盛唐气象可感可触。
2024年1.53亿游客、超1200亿旅游收入,印证了“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路线的成功。文旅不再是“看景点”,而是可参与、可传播的生活方式,成为富民强市的“幸福产业”。
改革魄力有多“强”?“老国企”焕发“第二春”
作为全省唯一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洛阳展现了“敢啃硬骨头”的决心。洛轴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营收、利润成倍增长,成为全国示范。2023年营商环境评价冲到全省第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231项制度型开放成果,让这座内陆城市站上了开放前沿。
下一个洛阳,更值得期待
“十四五”的洛阳,用实力完成了“人设”刷新:它既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更是活力迸发的产业新城、创新高地。
面向“十五五”,洛阳已蓄满能量。当千年古都的厚重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一个更强的省域副中心,正为中部崛起贡献独特的“洛阳样本”。
洛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关宇飞表示,“十四五”期间洛阳在民生、安全、治理等领域同步提升,为“十五五”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洛阳将聚焦省委“1+2+4+N”目标,为中原崛起贡献更大力量。(张艳艳 赵小方)
来源:河洛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