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脏律动不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1:20 1

摘要:然而,这颗强大的“引擎”也有其脆弱之处……据世界心脏病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在内的其他疾病,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已然成为威胁人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一个成人心脏,每分钟要泵出4千克—5千克血液,一昼夜搏出的血液多达7吨!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他的心脏大约会跳动30亿次。

然而,这颗强大的“引擎”也有其脆弱之处……据世界心脏病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在内的其他疾病,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今年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律动不息”,意在通过提升公众对心脏健康的重视程度,推动一系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行动。“律动不息”寓意着心脏持续且规律的跳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坚韧,为进一步提醒着人们,心脏健康需要持续的关注与呵护,不能有丝毫懈怠。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多方面阐述和科普,在日常生活我们怎样从小事做起,为心脏筑起坚实的“防护墙”。

被忽视的“伤心”事

9月初,家住中心城区的一名40多岁的男士因长期熬夜、饮食不节制等原因突发急性心梗,送到医院时生命垂危!庆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急速、全力抢救,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屈艳玲介绍,心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病,常常突然发生、病死率高。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心力衰竭890万、高血压2.45亿,在每4到5个中国人当中就至少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防控形势严峻。因此,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忽视的责任。

“心脏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永不停歇的马达’,日夜工作却时常被忽视。”屈艳玲说,有些看似无害的日常习惯,其实正在悄悄损害人们的心脏,人们也在无意间做着“伤心”的事。

吸烟饮酒。“一支烟,十年寿。”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每4个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中,就有1个是因吸烟导致的。即使每天只抽1根烟,也会让男性患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更是增加119%。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血液变得黏稠,就像给水管里加了胶水,血液流通变得困难,心脏不得不更加卖力工作。另外,大量喝酒后数小时内,血管都处于扩张状态,可暂时降低血压,但心率会随之加快,易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

腰围过粗。现在很多人都有“啤酒肚”或“游泳圈”,却暗藏健康风险。研究表明,女性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男性增加10厘米,风险增加4%。即使体重正常,只有肚子胖胖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急躁生气。生活中的烦心事太多,谁都会生气。但你可能不知道,生气仅8分钟,就可能在后面的40分钟内持续损伤血管。生气时,体内的压力激素会飙升,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这些变化都会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经常生气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较普通人增加了23%。脾气急躁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久坐不动。连续静坐超过6小时可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血栓风险增加。久坐人群心脏病风险较规律活动者高20%,你可以设个闹钟,每小时响一次,提醒自己站起来活动五分钟。

长期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7小时者,血压波动和心肌缺血风险增加,生物钟紊乱可诱发心律失常。

高盐高脂饮食。每日盐摄入超5克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加速动脉硬化;反式脂肪和油炸食品增加血脂水平,促进血管斑块形成。

剧烈运动。未循序渐进地进行剧烈运动导致心率和血压骤升,可能诱发急性心肌缺血。

忽视口腔健康。牙周病细菌会通过血液感染心脏,显著增加心内膜炎风险。

温差过大。高温时血管舒张,从高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血管又会收缩。反复折腾导致血压波动大,可能诱发心梗,特别是血管脆弱的老年人。

这些信号要警惕

日前,家住祥和小区的李大妈总觉得疲劳乏力、提不起精神,于是来到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经坐诊医生详细询问和检查,李大妈的疲劳困乏是心脏疾病引发的。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我们常见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疾病,都是多发的心脏疾病。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心血管病是突然发生的,殊不知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也是有迹可循的。容易疲乏、左侧后背、手臂疼、不明原因牙痛、嘴唇、指甲颜色发紫、下肢水肿等有可能就是心脏的求救信号。”屈艳玲说,心脏是人体最勤奋的“泵”,当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身体会通过多种信号预警,以下这几类典型症状要牢记。

心前区疼痛:警惕“心绞痛”来袭。劳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胸骨后或左侧胸部出现“压榨感”“紧缩感”或闷痛,持续数分钟,可能是心肌缺血引发的心绞痛。这种疼痛还可能放射至左臂内侧、下颌或背部,易被误认为肩周炎或牙痛。若疼痛持续不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心动异常:节律紊乱的危险信号。心肌缺血发作时,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可能因缺氧“失灵”,突然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血压骤降的情况。这种异常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若频繁出现心率忽快忽慢,可能是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的信号。

心悸和憋闷:特殊场景下的“心脏警报”。夜间睡眠中突然因胸闷、憋气惊醒,需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或在饱餐后、排便用力时、寒冷环境中出现心慌、呼吸不畅……这些都是心肌缺血诱发心功能不全时的常见症状。

持续疲劳:器官“缺氧”的无声抗议。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会导致全身器官“缺氧”,尤其是大脑和肌肉。即使经过整夜睡眠,仍感到乏力、精神萎靡,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可能是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现。这种疲劳感与普通疲劳不同,休息难以缓解,且常伴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的情况,需警惕心脏功能减退。

胃部异常:别让“心源性疼痛”被误诊。运动后出现上腹部憋闷、胀满,却无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且与进食无关,这可能是心脏缺血引发的“牵涉痛”。心脏和胃部的神经支配存在重叠,部分人缺血时会表现为“胃痛”,临床中易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若按胃病治疗无效,需及时做心脏相关检查。

出现浮肿。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无法及时排出身体组织的废物液体,可导致身体浮肿的发生。一般心脏引起的浮肿是从脚踝、手指等肢体末端开始。

嘴唇青紫。出现嘴唇青紫可能存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心脏病问题。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在全球心脏疾病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脏健康的守护者。

“很多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屈艳玲说,人体的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虽然动力很强大,但也是容易“受伤”的器官。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也会因为环境和个体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出现一些“故障”。因此,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忽视的责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很多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屈艳玲建议,善待心脏,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起。

合理饮食。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规律作息。规律作息对心脏极为关键。应尽力避免熬夜行为,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确保有7小时—8小时的充足睡眠,使心脏能在夜间充分地进行休息与自我修复。

适度运动。每周应至少安排150分钟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或者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适当增添一些力量训练,例如简单的俯卧撑、深蹲等,这些力量训练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吸烟是危害心脏健康的大敌,因为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对血管造成损害,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所以强烈建议戒烟,同时还要远离二手烟。若有饮酒习惯,需控制在适量范围内,尽量少喝不喝。

常规检查。定期体检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措施。其中,常规检查包含对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量。一旦发现这些指标存在异常,应尽快就医,并采取对应的治疗手段。

心脏专项检查。除了常规检查外,可能还需依据自身状况进行心脏专项检查,例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对于有家族心脏病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而言,更应该高度重视定期的心脏检查工作。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有效管理压力。在快节奏生活中,压力常伴,而学会管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意义重大。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减少压力源。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让我们爱护它,养成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爱心”人士。

本报记者 魏 濛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