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热线(12320)团队,365天守候在电话和网络的两端,搭建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屏障。摘要:日均接听市民来电超过1000件/次,处理12345派来的工单600件/次以上,承担着卫生健康行业直接面向市民90%以上的工作量。他们就是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热线(12320)团队,365天守候在电话和网络的两端,用专业和耐心,搭建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屏
日均接听市民来电超过1000件/次,处理12345派来的工单600件/次以上,承担着卫生健康行业直接面向市民90%以上的工作量。他们就是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热线(12320)团队,365天守候在电话和网络的两端,用专业和耐心,搭建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屏障,成为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助力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近10多年来,“热线”的服务总量逐年递增,工单量连年攀升。这支队伍不负所托、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服务理念,保证服务质量始终如一。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上海市信访先进集体……荣誉柜里展陈的众多奖项,成为团队成员一路走来,辛勤与努力的见证。
永不打烊的健康守护热线
“孩子发烧了,附近哪个医院晚上有儿童急诊啊?”“孩子要上学了,预防接种卡没保留能去哪里找啊?”“我脚肿了半年多了,应该去看哪个科?”“我外地退休后户籍转到本地了,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金该怎么领?”……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一个来电都承载着来电者的急切需求。当笔者走进“热线”,只见监测仪表盘的几块大屏时刻闪烁,大数据将咨询员的每一次应答精准捕捉。
采访当日,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卫生专线办公室主任杨建军,边翻看着上午的来电咨询记录边说道,从今天0点到中午11点左右,咨询员已经接了289通电话并形成一张张记录单。“咨询员分两班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接听市民咨询,一般来电高峰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最高峰一般都在下午1点左右。夜间的留言电话第二天也会及时处理,‘热线’全年365天无休。”他介绍着团队60名咨询员的工作日常,大家会快速准确地解答市民疑问,对于暂不能立即回复的复杂问题会记录形成工单,派单人员会将其派送到相关部门,并及时跟进工单处理进度,确保市民诉求得到有效回应。为了进一步提升工单办理质量,“热线”还理顺了工作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市卫健委-卫生专线-三级承办单位”工单办理体系。全市100余家三级承办单位均明确了具体联络员和分管领导,形成了高效应答的工作网络。
“‘热线’最早是在2006年正式对外发布的,是在原来上海防治非典热线电话基础上建设起来的,2006年合并了原来的结核病、艾滋病等防病专线,成为公益性卫生服务热线,以接受公众健康咨询、传染病和慢性病等专病咨询、健康保健、求医问药为主。”杨建军讲道,2013年,随着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涉及医疗卫生健康的内容,也会以工单或者转接的方式转到卫生热线(12320)。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热线”的专业坚守显得尤其重要。“喂,是12320吗?我被鱼刺卡住了,需要喉镜取出鱼刺,现在很多医院的喉镜都关了,我该怎么办?”咨询员小李清晰记得,2020年2月的一天,一位市民焦急地打来电话。小李一边安抚市民情绪,一边详细询问情况,同时迅速查询内部系统,辗转找到可接诊的医院。市民听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连声感谢。
“9月到今天,我们已经收到200多张表扬单了。有具体点名表扬医院里医护人员的,也有的对接线员直接提出表扬。”杨建军随机翻出一张表扬工单,内容主要记录了一位浦东市民的反馈,“这位接线员的态度很好,很短的时间里就帮助我真正解决了问题,非常感谢。”诸如此类,市民每一通电话的接线时间、处置流程和时间节点、办理结果,都精确地记录在后台工单里,办结率达100%。
架起政民沟通互动的“连心桥”
直接面向市民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上海市卫生热线还承担着数据分析和舆情采集的重要职责。每次有突发事件时,热线团队更是冲锋在第一线。团队安排多名人员对工单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报送,及时收集并上报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上级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随着育儿补贴政策的推行,涉及该政策的咨询比较集中。什么时候能申领、如何申领,遇到集体户口、未婚生育、单亲家庭等一些特殊情况怎么办……”杨建军介绍,咨询员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获得解答口径后,共享到内部知识库里,为市民答疑解惑。他还说道,前些年,对于大家反映儿童就诊排队时间长、不方便的问题,“我们积极将信息及时汇总给行政部门,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推动全市儿童诊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如今,市级儿童医疗机构的布局扩增,诊疗能力提升了,各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应开尽开’,门诊诊疗时间延长了、排队时间大大减少……”
如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热线”经常性地要开启与信息赛跑的模式。今年年初,有市民看了《哪吒2》,被里面憨态可掬的土拨鼠吸引,于是网购喜马拉雅旱獭作为宠物饲养。它属于啮齿目松鼠科动物,个别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购买了受伤的喜马拉雅旱獭退货信息,但被其他网友发现没有退货记录,怀疑购买者在小区里放生,该内容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老百姓最关注会不会传播疾病、影响生活。上午两个小时里,我们就接到了四十多个电话,一旦没处理好很可能引发舆情。”杨建军表示,当时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反映情况,中午疾控就会同动物检疫部门找到购买者,进行了环境检测,核实了事件情况并妥善处理,同步开展了相关信息通报,迅速平息了舆情苗子。“还有像了解到某些民办连锁口腔机构将要关停的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同步提醒其他各区卫生健康委,关注辖区类似口腔诊所的情况,通过提示风险保障市民权益。”
积聚团队能量持续温暖万家
为了让咨询员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专业、贴心的服务,上海市卫生热线一直十分注重职工的日常培训工作,每年组织60余次咨询员日常培训,并选派优秀咨询员前往兄弟省市、单位交流,增强话务员的相关工作技能和服务意识,帮助他们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每次培训都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市民沟通。”一位青年咨询员在参加完培训后感慨地说。
不过,作为直面群众的服务窗口,咨询员们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可能有的市民来电时,情绪会比较激动,甚至会把气撒在咨询员身上,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老师,我受不了了,这个人电话里骂我,还骂我家人。”资深的咨询员和管理人员经常会耐心开导大家,定期安排心理咨询老师讲授心理调节方法,组织户外EAP项目,通过安排手工、绘画等艺术活动帮助职工纾解情绪和压力。杨建军透露:在政府服务热线的咨询窗口行业中,我们每年人员流失率几乎是零,有一大批咨询员自“热线”成立之初就在这里,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班组长。
明晶就是最早一批加入团队的“元老”级咨询员,如今已成长为质量控制组班长。最初进团队时,她因为没有医学背景缺少点自信,不过随着各种培训的开展,她业务娴熟、能独当一面了。“更重要的是,从事这份工作,还救了我自己的命。”她告诉笔者,多亏了常年在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自己提早检查发现了大病并及时手术,得到了有效治疗,拥有了第二次生命。而且她还成为家中亲戚朋友的健康“守门员”,“家人一有健康方面的问题,都想着先找我问问看”。在她看来,能让市民得到满意答复,由衷的满足,甚至专门致电来表达感谢,“我就觉得,大家的付出、吃的苦,都很有意义”。“我和身边很多同事,从小姑娘到成家生子,如今都有了幸福的小家庭,12320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我们会持续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