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用药指南:6种中成药与6种西药,核心功效与安全要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0:54 1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咽痛、咳嗽等症状,需结合“抗病毒+对症缓解”制定治疗方案。其中,西药侧重“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中成药侧重“辨证缓解症状、调理机体状态”,二者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咽痛、咳嗽等症状,需结合“抗病毒+对症缓解”制定治疗方案。其中,西药侧重“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中成药侧重“辨证缓解症状、调理机体状态”,二者需明确适用时机与禁忌,核心原则是“病毒复制期优先抗病毒(西药),症状明显期兼顾对症缓解(中西药联用)”,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病情迁延或引发不良反应。

一、先明逻辑:为何分中成药与西药?

流感的发病机制涉及“病毒侵袭呼吸道黏膜”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两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与治疗目标不同,决定了其临床定位差异:

1. 西药:直击病毒,控制感染进展

西药多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M2蛋白等关键结构,阻止病毒复制与释放,起效明确(最佳用药时间为发病48小时内),能缩短病程(通常缩短1-2天)、降低并发症风险(如肺炎);但仅对流感病毒有效,对普通感冒病毒无效,且无法缓解高热、肌肉酸痛等炎症症状,需搭配对症药物。

2. 中成药:辨证缓解症状,调节机体状态

中成药基于中医“风热犯表、热毒袭肺、风寒夹湿”等证型,通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作用,缓解高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同时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减少炎症反应对身体的损伤;但无法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发病早期单独使用难以控制病毒进展,需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辅助使用,且需严格辨证,避免证型不符导致效果不佳。

基于上述特性,临床常采用“发病早期用西药抗病毒,全程用中成药缓解症状”的联合方案,兼顾抗病毒效果与症状改善。

二、6种常用中成药:辨证选对,缓解症状

中成药需根据流感患者的中医证型选择,核心目标是“减轻高热、咽痛、咳嗽等不适,提升身体舒适度”,不可替代西药抗病毒治疗,尤其在发病早期需优先保证抗病毒药物使用。

1. 连花清瘟胶囊:适合“热毒袭肺证”,缓解高热咽痛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伴高热(体温≥38.5℃)、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痰黄稠,或伴头痛、鼻塞流涕(黄涕),舌苔黄腻;

- 常见于:甲型、乙型流感发病期,尤其适合症状明显、炎症反应较重者,如高热持续不退、咽痛影响进食。

核心作用: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同时缓解咽痛、咳嗽,改善呼吸道不适,提升患者耐受度。

注意:风寒感冒者(低热、流清涕、怕冷明显)禁用;脾胃虚寒者(易腹泻、腹胀)慎用,可能引发恶心、腹泻;服药期间避免辛辣、温热食物(如辣椒、羊肉),以免加重内热。

2. 金花清感颗粒:适合“风热犯表证”,改善早期症状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早期(发病1-2天),伴低热(体温37.3-38.5℃)、头痛、咽痛、鼻塞流涕(黄白相间)、乏力,舌苔薄黄;

- 常见于:流感轻症患者,或普通感冒与流感早期难以区分时,需缓解轻微症状、预防病情加重。

核心作用:

疏风清热、宣肺解毒,能轻度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同时缓解低热、头痛、乏力等早期症状,减少炎症反应扩散,避免病情进展为重症。

注意:孕妇、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儿童需根据年龄调整,避免过量;服药期间需多饮温水,促进病毒排出,避免熬夜加重体力消耗。

3. 银翘解毒片:适合“风热感冒夹流感”,缓解轻中度症状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症状较轻,伴咽痛、发热(体温<38.5℃)、咳嗽、痰少而黏、鼻塞流黄涕,舌苔薄黄;

- 常见于:流感恢复期,或症状较轻无需强效抗病毒治疗时,需改善呼吸道局部症状(如咽痛、咳嗽)。

核心作用: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通过减轻咽喉黏膜炎症,缓解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轻度退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风寒感冒者(流清涕、无咽痛、怕冷)禁用;服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滋补类中药(如人参、阿胶),以免影响药效。

4. 防风通圣丸:适合“表里俱热证”,缓解复杂症状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伴高热、头痛、咽痛,同时伴腹胀、便秘、小便黄赤,或皮肤出现轻微皮疹(炎症反应引发),舌苔黄厚;

- 常见于:流感合并体内积热(如长期饮食辛辣、便秘)者,需同时缓解外感症状与体内积热,避免内热加重炎症。

核心作用: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既能缓解高热、咽痛等外感症状,又能清除体内积热,改善腹胀、便秘,减少内热与炎症的相互影响,加速恢复。

注意:孕妇禁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可能影响血压稳定;服药期间需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促进排便,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腹胀。

5. 小柴胡颗粒:适合“少阳证”,改善寒热往来症状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伴“寒热往来”(发热与怕冷交替出现)、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心烦、乏力,舌苔薄白或薄黄;

- 常见于:流感中期,或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紊乱,导致体温波动、消化功能受损者。

核心作用:

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能调节机体免疫状态,缓解寒热交替、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消化功能,提升体力,促进身体从“炎症状态”向“恢复状态”过渡。

注意:风寒感冒者(持续怕冷、无口苦)禁用;服药期间需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脾胃负担;儿童、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剂量不当。

6. 川贝枇杷膏(蜜炼):适合“流感伴咳嗽”,缓解呼吸道症状

适用场景:

- 证型特点:流感伴明显咳嗽(干咳或痰少而黏)、咽痛、声音嘶哑,或流感恢复期咳嗽持续不缓解,舌苔薄黄或薄白;

- 常见于:流感合并咽喉、支气管黏膜炎症,需重点改善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减少咳嗽对睡眠的影响。

核心作用:

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通过滋润咽喉与支气管黏膜,减轻炎症刺激引发的咳嗽,缓解咽痛、声音嘶哑,同时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避免咳嗽迁延不愈。

注意:糖尿病患者需选择无糖剂型,避免蔗糖升高血糖;风寒咳嗽者(痰白稀、怕冷)慎用,可能加重咳嗽;服药期间避免吸烟、接触烟雾,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

三、6种常用西药:精准抗病毒,控制病情

西药主要用于流感病毒感染的控制,包括“抗病毒药物”与“对症缓解药物”,需根据病情轻重与症状表现选择,核心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炎症反应”。

1. 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适合流感病毒感染早期

适用场景:

- 流感确诊或高度疑似者,尤其发病48小时内使用,能最大程度抑制病毒复制;

- 适合甲型、乙型流感各年龄段患者,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需医生评估),尤其适合有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如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

核心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释放,减少病毒在体内的传播,从而缩短病程(通常缩短1-2天),降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注意: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发病超过48小时后使用仍可缓解症状,但抗病毒效果会下降;不可用于普通感冒病毒感染。

2. 扎那米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适合无法口服药物者

适用场景:

- 流感确诊者,尤其无法口服药物(如呕吐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或对奥司他韦不耐受者;

- 适合甲型、乙型流感患者,包括成人与7岁以上儿童,需通过吸入方式给药,作用于呼吸道局部病毒。

核心作用:

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与扩散,缓解呼吸道局部感染,减轻咳嗽、咽痛等症状,效果与奥司他韦相当。

注意: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者慎用,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吸入后需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刺激口腔黏膜;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不可与其他吸入药物同时使用(需间隔1小时以上)。

3. 帕拉米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适合重症或口服不便者

适用场景:

- 流感重症患者(如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或无法口服/吸入药物(如昏迷、严重呕吐)的患者,需通过静脉给药;

- 适合甲型、乙型流感患者,尤其对奥司他韦、扎那米韦耐药的病毒株感染,或病情进展较快需快速控制病毒者。

核心作用:

静脉给药后快速到达病灶,强效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缩短重症患者的发热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重症流感的死亡率,是重症流感的重要治疗药物。

注意: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护人员给药,不可自行使用;常见副作用为腹泻、头痛、头晕,少数人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4.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缓解高热头痛

适用场景:

- 流感伴高热(体温≥38.5℃)、头痛、肌肉酸痛、咽痛等症状,需快速退热、减轻疼痛;

- 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包括婴幼儿、孕妇),安全性较高,是流感对症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常与抗病毒药物联用。

核心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能快速降低体温(通常30分钟-1小时起效),减轻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提升患者舒适度。

注意: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损伤,需严格按剂量使用,避免与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如复方感冒药)联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服药期间避免饮酒,可能加重肝损伤风险。

5. 布洛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高热与炎症疼痛

适用场景:

- 流感伴高热(体温≥38.5℃)、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咽痛等症状,尤其对乙酰氨基酚效果不佳时;

- 适合成人与6个月以上儿童,抗炎镇痛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适合炎症反应较重(如肌肉酸痛明显)的患者。

核心作用: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既能退热,又能减轻肌肉、关节的炎症性疼痛,缓解咽痛时的咽喉黏膜炎症。

注意:胃肠道溃疡者禁用;孕妇(孕晚期)禁用;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恶心),建议与食物同服;避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联用,减少副作用风险。

6. 盐酸氨溴索:祛痰药,缓解流感伴咳痰症状

适用场景:

- 流感伴咳嗽、咳痰(痰液黏稠难以咳出),或合并支气管炎、肺炎早期,需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 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包括儿童、老年人,常与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联用,改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的问题。

核心作用:

增加呼吸道浆液腺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降低痰液黏稠度,同时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咳痰症状,避免痰液滞留引发继发感染。

注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需多饮温水,促进痰液稀释与排出;避免与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联用,以免痰液滞留气道。

四、用药核心原则与安全要点

1. 分阶段用药,避免盲目联用

- 发病早期(48小时内):优先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同时根据症状选择对症药物(如高热用对乙酰氨基酚,咳痰用氨溴索);

- 症状明显期:抗病毒药物继续使用,搭配中成药缓解症状(如高热咽痛用连花清瘟胶囊,寒热往来用小柴胡颗粒);

- 恢复期:停用抗病毒药物,根据残留症状选择药物(如咳嗽用川贝枇杷膏,乏力用金花清感颗粒),逐渐过渡到饮食与生活调理。

2. 避免3类用药误区

- “流感用抗生素,能快速消炎”:错!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流感病毒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风险,仅在流感合并细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多种中成药一起吃,效果更好”:错!如连花清瘟胶囊与金花清感颗粒均含清热解毒成分,同时服用会导致药性叠加,增加胃肠道副作用与肝损伤风险,需根据证型选择1种即可;

- “退热后就停药,无需继续治疗”:错!退热仅代表症状缓解,流感病毒可能仍在复制,抗病毒药物需按疗程服用(如奥司他韦需服用5天),过早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或引发并发症。

3.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 孕妇、哺乳期女性:抗病毒药物首选奥司他韦(需医生评估),解热镇痛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中成药需选择安全性高的种类(如金花清感颗粒),避免使用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如含麻黄、附子的中成药);

- 儿童:抗病毒药物需按体重计算剂量(如奥司他韦),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中成药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自行减量或加量;

-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抗病毒药物需尽早使用(发病24小时内最佳),对症药物需选择对基础病影响小的种类(如高血压患者慎用含麻黄的中成药),定期监测基础病指标(如血压、血糖)。

4. 紧急情况处理:警惕重症流感信号

若用药期间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警惕重症流感或并发症:

- 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超过3天),或退热后再次发热;

-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可能为肺炎);

- 意识模糊、嗜睡、抽搐(可能为病毒性脑炎);

- 严重呕吐、腹泻,伴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干)。

五、辅助措施:加速恢复,预防传播

1. 生活护理:减轻身体负担

- 休息与隔离:流感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至退热后24小时),避免外出传播病毒;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避免熬夜加重体力消耗,促进免疫系统修复;

- 饮食调理:多饮温水(每日1500-2000ml),促进病毒排出;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

2. 预防措施:降低感染与复发风险

- 接种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 做好个人防护: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毒接触传播;

- 增强体质:日常规律运动(如快走、慢跑),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减少流感病毒感染的诱因。

流感治疗需遵循“抗病毒+对症缓解+生活调理”的综合方案,西药优先控制病毒,中成药辅助改善症状,二者协同作用才能快速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用药前需明确流感类型与中医证型,避免盲目用药,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若出现重症信号,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中医曾大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