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幕,换成好莱坞剧本都嫌老套:美军雷达一响,战机紧急升空,俄国轰炸机加护航机组团出现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冷战年代的经典桥段,如今又在现实里重播了一遍。区别只是,今天不是1980年代的苏联,而是2024年的俄罗斯;不是里根政府,而是拜登团队。但味道?一样的熟
文︱陆弃
这一幕,换成好莱坞剧本都嫌老套:美军雷达一响,战机紧急升空,俄国轰炸机加护航机组团出现在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冷战年代的经典桥段,如今又在现实里重播了一遍。区别只是,今天不是1980年代的苏联,而是2024年的俄罗斯;不是里根政府,而是拜登团队。但味道?一样的熟悉。
根据北美防空司令部消息,9月24日,两架俄罗斯图-95远程战略轰炸机,加上两架苏-35战斗机,飞进了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注意,是“识别区”,不是领空。换句话说,俄军并没有违反国际法,但美军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于是,场面迅速升级:一架E-3预警机、四架F-16、再加四架KC-135加油机,全都出动。这阵仗,不是一般的“例行公事”,更像是一场精心摆拍的实力秀。
画面感很强:俄军的图-95,还是那种螺旋桨轰炸机,外形看着像上世纪的化石,却依旧能飞到美国家门口晃悠。再配两架现代化的苏-35,算是护航,也算是给自己打气。美军那边呢?出动的F-16虽然也是老牌机型,但加上E-3和KC-135,就相当于亮出了完整的作战体系。这不是单纯“吓退”四架俄战机,而是告诉全世界:我美国的战备依旧在,你俄罗斯别想占便宜。
问题来了:俄罗斯为什么要飞这一趟?答案其实明摆着。乌克兰战场胶着,俄军需要不断对外放信号:别以为我被拖死了,我还有力量,还能伸手到你家门口。阿拉斯加,地理上是俄罗斯和美国最近的交点,从符号意义上来说,最能体现“战略触角还在”。对普京来说,这是一种廉价但有效的政治操作:一边给国内观众看“我们的轰炸机能到美国眼皮底下”,一边给美国人添点心理压力。
而美军的反应,同样是政治姿态。派出这么多飞机,远比实际需要的规模大,但效果就是要震慑:你俄罗斯来挑衅,我不仅盯着你,还能随时全套出动。这其实就是冷战时期的延续——双方都不想真正打起来,但谁都不愿示弱,于是演给彼此看,也演给盟友看。美国要让北约放心,俄罗斯要让国内和友好国家看到“我们还很硬气”。
讽刺的是,这场面本质上没任何新意,却又格外刺眼。冷战解体三十多年,本该尘封的“拦截剧本”如今重启。俄军派出图-95,这飞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服役,简直是个“空中老爷车”。而美军派出F-16,也是七十年代的老物件。于是观众看到的画面就是:两群冷战老家伙,在新世纪的天空里重演旧戏。不同的是,当年的剧本写着“世界可能毁灭”,而今天的剧本写着“地缘政治依旧胶着”。
但别被“老掉牙”迷惑,这事的危险性一点没减少。原因很简单:这种拦截动作,靠的就是飞行员的稳定性和冷静。一旦有人手抖,飞机靠得太近,或者雷达锁定时动作过激,就可能擦枪走火。冷战时期,类似事故发生过不少次,只是多数被掩盖。而现在,有了媒体和网络,任何一次擦边事故都可能瞬间放大,演变成危机。
更重要的是,这场“空中表演”并非孤立事件。俄美在全球的摩擦点越来越多:黑海、波罗的海、中东、甚至太平洋。而阿拉斯加,是最敏感的节点之一。这里不仅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沿,也是俄美核威慑交织的区域。换句话说,每一次俄军飞到这里,美国都不会无视。每一次美军升空拦截,俄罗斯也会拿去当宣传素材。这是一场互相需要的对手戏,目的不是打赢,而是保持张力。
影响自然不止在军事层面。美国国内需要向民众展示:别担心,俄军飞到阿拉斯加,我们有能力拦截。拜登政府尤其需要这种“硬气”画面来挽回一些形象。而俄罗斯则需要让支持者看到:我们没有被西方封锁到动弹不得,我们的轰炸机依然能飞到他们家门口。双方都在消费这场“空中偶遇”,但全世界观众心里清楚:这是冷战阴影的又一次复活。
关键变量是什么?是双方愿意把这场戏演到多激烈。俄军未来会不会派更多飞机?甚至带点导弹试射?美军会不会派更新的机型来亮肌肉,比如F-35?一旦这种动作升级,危险系数就会上升。而且别忘了,阿拉斯加这片天空可不是孤立的,美国在印太方向正忙着拉拢盟友,俄罗斯在北极方向也有大动作。这里的一次小摩擦,可能就是全球博弈的一枚棋子。
最后,不妨直白一点:这场阿拉斯加的拦截,就是大国之间的“旧瓶装新酒”。冷战的套路,今天照样能用,甚至更容易制造头条效应。两边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意停下。因为只要还在较劲,就能继续告诉自己的观众:“我们还没输。”可代价就是,全世界又一次被拉回那种熟悉的紧张感里。
于是,当F-16伴飞图-95,当苏-35在阿拉斯加的天空闪现,你会有种恍惚感:这到底是哪一年?过去三十年的和平承诺,在这一刻似乎都被冲淡。冷战不曾远去,它只是换了一副更老的面孔,在今天的天空重新现身。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