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头巷尾的“红马甲”,在繁忙路口疏导交通;在社区楼栋、乡间地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开展结对帮扶、法律援助、调处矛盾……这支活跃在会宁县的志愿服务队伍扮靓了城市和乡村,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街头巷尾的“红马甲”,在繁忙路口疏导交通;在社区楼栋、乡间地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开展结对帮扶、法律援助、调处矛盾……这支活跃在会宁县的志愿服务队伍扮靓了城市和乡村,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今年以来,会宁县立足革命老区实际,着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如今,全县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在推动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筑牢思想引领之基
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中,会宁县始终以红色资源为“精神富矿”,在推进志愿服务过程中,既让志愿服务有温度,更让思想引领有深度。
全县统筹力量,组建20支行业部门志愿服务队、10支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队,吸纳6.4万名注册志愿者。其中,红色宣讲员志愿服务队尤为亮眼——这支队伍汇聚退休干部、老党员、青年师生、少先队员、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依托会宁红色资源,打造传播红色精神的流动课堂。
为让红色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志愿者深入挖掘红军战斗故事与军民情深事例,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创新采用“故事+互动”“宣讲+体验”的方式开展活动。在社区,结合传统节日带领居民重温革命岁月;在校园,通过“红色课堂+研学实践”,组织学生走进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感悟历史;在养老中心,为老人回忆红军过境时的温暖往事,让红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浸润人心。
截至目前,全县红色宣讲队伍已开展活动210余场,覆盖群众11000余人次。
护老育小传递温暖
作为革命老区,会宁县始终弘扬尊老敬老传统,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精心构建“银龄陪伴”志愿服务体系。
瑞祥养老服务中心依托红色治理网格,建立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需求动态数据库,将基本生活照料细化为23项服务清单,形成“一村一案、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机制。同时,以全县326个志愿服务网点为支点,构建“30分钟服务圈”,推行“1+N”服务模式。截至目前,该计划已为2000余名老人提供服务,让红色圣地银发族的夕阳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
青少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守护困境青少年成长,便是守护老区的未来。会宁县以“会宁红・志愿行”为统领,整合社会资源为困境青少年搭建“红色港湾”。“梁钶金秋助学”为困难学生提供学费和学习用品;“王奶奶爱心路灯”照亮乡村儿童夜行路;“春泥助学”通过心理陪伴和兴趣辅导温暖留守儿童……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退役军人、教师主动加入服务队伍,在学业辅导中融入红色故事,引导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
志愿服务品牌熠熠生辉
会宁县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将红色文化与关爱服务深度融合,让节日里的志愿服务温暖贯穿全年。
“五一”期间,志愿者走进养老中心,为老人表演红色歌舞,共同追忆革命岁月;端午节,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包粽子、编彩绳,在“粽香传情话文明”活动中,讲述红军会宁会师时军民共庆的故事;暑假期间,校场社区开设“点亮学业之光共赴智慧之旅”托管班,既为孩子辅导功课,又开设红色讲堂,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儿童节,游园会为留守儿童送去礼物,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绘制“红色会宁”画卷;重阳节,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经历,并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传承尊老爱老风尚。
微光成炬,凝成星河;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今年以来,会宁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20余场,服务老人、儿童1.2万余人次,参与志愿者达6800余人次。未来,会宁县将持续丰富志愿服务供给,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事业,奋力谱写志愿服务的“红色新篇”。
记者 乔斌
来源:白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