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会见到阔别12年的儿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0:29 1

摘要:很快,在谈判中,周总理成了主角,他代表中共及红军提出六项主张,并且“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结果,“二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之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11天后,也就是23日上午,“三位一体”和二宋展开了秘密谈判。

据悉,“三位一体”——张学良代表东北军,杨虎城代表第17路军,周总理代表中共。

而二宋就是宋子文和宋美龄。

很快,在谈判中,周总理成了主角,他代表中共及红军提出六项主张,并且“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结果,“二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

24日晚,蒋介石与周总理见面再谈。或许因为老蒋原本“不愿见”,所以在他的《西安半月记》中一字未提。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两人都说了什么。而厮杀了十年,蒋、周如今晤谈于一室,也真是不易!

一进屋,周总理仍照以前的习惯,称蒋介石为“校长”,并且说“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

“恩来啊,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蒋介石依旧嘴硬。

但周总理可是颇为机灵,顺着蒋介石的话,转向了正题:

“只要校长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你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你的指挥。”

老蒋一听顿时哑炮。只好说道:“我们再也不打内战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晤谈之中,蒋介石也跟周总理还聊起家常,说及长子蒋经国在苏联,并表露出思念之意。

对此,周总理也马上答应,可以与苏联方面联系,帮助他父子早日团聚。

可以说老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说,周总理竟然真的上心了。

蒋经国于16岁那年就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而彼时的蒋介石正处于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其实将长子送到国外,老蒋既是为了让他接受革命教育,也是向苏联示好的政治姿态。

当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经儿赴苏,吾心虽有不舍,然为国家计,当忍一时之痛。”

可是他未曾料到,这一“忍”,便是12年的骨肉分离。

1927年四一二后,蒋经国的命运瞬间发生逆转。在国外的公开场合,他被迫痛斥父亲,而在私下里,他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金矿劳动,后又辗转于莫斯科的工厂,过着“被监视的生活”。

据蒋经国晚年回忆,1935年他在莫斯科街头看到报纸上父亲的照片时,“只能匆匆一瞥,便快步走开,生怕被人发现”。

不过在此期间,蒋经国已与俄罗斯少女芬娜(后来改用中国名字蒋方良)结婚,并且年底生长子文伦,即蒋孝文。1936年又生一女,名爱理,即蒋孝璋。

而彼时的蒋介石,一边在国内推行“剿共”政策,一边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儿子的消息,却屡屡碰壁失望。

如今周总理听说蒋介石思念长子,果真帮他与苏联取得联系,而苏方权衡利弊后决定释放蒋经国。

就这样,当蒋经国收到可以回国的通知后,甚至来不及收拾行李,就被送上了前往中国的火车。

1937年4月6日,蒋经国从海参崴打了一个电报给蒋介石报平安;12日又打电报给蒋介石说已从海参崴乘船回国。

4月18日,蒋经国携妻儿终于回到了祖国。

其实蒋介石对儿子的归来,是兴奋异常的,但随着相聚日子的临近,他的心中又开始记恨起经国曾经骂过自己的事来。

于是他在4月13日的日记中说:“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也。纬儿决不如此也。”

不过,4月19日,蒋介石还是在杭州见了蒋经国夫妻。

“父亲。”当蒋经国站在蒋介石面前时,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

而蒋介石看着眼前的儿子,更是恍如隔世——12年前那个瘦弱的少年,如今已长成身材高大的青年,穿着一身苏联式的中山装,说话时带着淡淡的俄语口音,眉宇间却依稀可见自己的影子。

令人唏嘘的是,这场重逢没有拥抱,没有眼泪,甚至没有太多的对话。或许12年的时光,像一条鸿沟横在父子之间。

“你先回溪口老家去看母亲,休息休息再说。”

紧接着,老蒋又安排蒋经国在杭州看望了宋美龄。

时日不久,蒋经国在自己生日——农历三月十八那天,又偕同妻儿回到奉化溪口老家,拜见了母亲毛福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蒋介石并没有立刻给蒋经国安排重要职务,而是让他先在自己身边学习“处理政务”,必须让他“重新适应中国的环境”。

而蒋经国也明白父亲的用意,他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曾文正公家书》,甚至开始练习书法。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蒋经国主动请缨前往前线,但蒋介石却让他去江西赣南负责地方行政。

而蒋经国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此后在赣南的五年里,他推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创办工厂,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能力,而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成为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奠定了基础。

1975蒋介石离世,后来蒋经国在回忆录中写道:“

1936年12月的西安,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那天与父亲的重逢,让我明白,无论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

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其实蒋氏父子的这场重逢,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走向——它让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放下分歧,携手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如今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场发生在1936年冬天的重逢,依然在历史的书页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由此可见,什么事情都是必然中存在偶然,而偶然中也有必然。

西安事变让蒋介石遭遇了劫持,但不意却由此引出与周总理的见面,继而又引出周总理帮助蒋介石父子团圆的喜剧来,简直令人意想不到。

不得不说,周总理确实富有人情味,也颇有大智慧,而这一小插曲最终也成了千古佳话,令人津津乐道。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