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象鼻街道针对基层治理中“资源分散、服务不精、群众参与度低”的痛点堵点,在翠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街道创新打造“文明实践集市”模式,通过“聚资源、扣需求、传文化”三维发力,让文明实践从“单向输送”转为“双向互动”,成功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李嬢嬢,今天又来‘赶集’啦?”
“可不是嘛!昨天社区群里说今天有医保政策宣讲和免费义诊,特意早点来!”
在宜宾市翠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口,国防知识、退役军人政策宣讲等13个特色集市摊位沿广场有序排开,义诊、政策宣讲、非遗体验等摊位前挤满居民。
今年以来,象鼻街道针对基层治理中“资源分散、服务不精、群众参与度低”的痛点堵点,在翠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街道创新打造“文明实践集市”模式,通过“聚资源、扣需求、传文化”三维发力,让文明实践从“单向输送”转为“双向互动”,成功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聚焦多元主体参与,从“独家演奏”到“大家合唱”
“以前我们单独进社区发法律宣传单,半天也难留住几个人,现在跟着集市设摊位,居民咨询完法律问题,居民还能剪个头发、修补一下衣服,服务联动起来,效果翻倍!”翠屏区人民法院宣传工作人员感慨道。
为盘活辖区内蕴藏着的丰富潜在治理资源,构建文明实践“多元供给”的活力生态,象鼻街道建立“文明实践资源库”,由街道实践所牵头,纵向联动19个村、社区实践站,横向对接辖区驻地单位、周边医院、爱心企业,形成资源联动网络。同时,深入挖掘本土“能人库”,吸纳退休教师、老党员、技术能手等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组建“6090”“悦读有你”等21支志愿服务队伍,实现服务力量从“街道包办”到“全民参与”的转变。
紧扣民生需求导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由于街道属于城郊结合部,城市拓展区,辖区人口结构复杂,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显著,隐藏着银发群体精神世界空虚、矛盾纠纷多等典型问题。象鼻街道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上下联动,通过居民议事、需求征集、网格员入户等方式找准群众服务的痛点、堵点,精准把脉。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象鼻街道创新设立“一月一主题”文明实践集市模式,集中摆放爱心义剪、义诊、移风易俗、图书阅读、就业创业等特色摊位,群众针对自身需求穿梭在摊位间,通过面对面交流服务,真正让“小集市”凝聚起民生服务的“大能量”,实现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的“双向奔赴”。
深耕精神文化建设,从“集市流量”到“文化增量”
“既能学政策,还能拿小礼品,更能亲手做面塑,这样的集市我每月都来!”刚完成国防知识答题的居民黄大姐手里捧着自己捏的“辣椒面塑”笑着说。
象鼻街道在做好民生服务的同时,始终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作为集市核心目标,让文化滋养融入服务细节。
创新“宣讲+服务”实践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精神、最新政策知识,搭配“答题赢文具”“文明知识对对碰”等小游戏,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坚持以文化人,深耕传统文化传承,依托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开设“春联万家”“清明树新风”等特色摊位,邀请面塑非遗传承人、书法大家现场教学,以文化之韵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传播中华优秀非遗文化。
此外,象鼻街道还以集市为载体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开展“崇简尚德倡文明,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活动,倡导“低彩礼”“零彩礼”的婚嫁新风尚,传播环保小知识,使得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愈发浓厚。
从“热闹集市”到“治理抓手”,象鼻街道“文明实践集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象鼻街道将继续优化集市内容,创新“固定+流动”集市模式,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基层治理、走进群众生活。(余小琼)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