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不懂鲁迅的课文?为什么又渐渐爱上他的文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2:15 1

摘要:学生时代流传着一句话:“学语文最怕三样:一是文言文;二是写作文;最怕的还有周树人。”那时捧起鲁迅的文章,总觉得艰涩难懂;可多年后再读,却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中间的转变,其实藏着他一生的足迹与选择。

学生时代流传着一句话:“学语文最怕三样:一是文言文;二是写作文;最怕的还有周树人。”那时捧起鲁迅的文章,总觉得艰涩难懂;可多年后再读,却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中间的转变,其实藏着他一生的足迹与选择。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回望他的来时路。

一、求学之路:从绍兴到仙台,一场思想的觉醒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周姓大家族。祖父周福清是进士,父亲周伯宜是秀才,他本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家中兄弟三人,他居长。

六岁入家塾,十一岁进“三味书屋”——那是绍兴城里一所规矩极严的私塾。我们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上册)便源于此(然后我们的桌子上也多了一堆的“早”字[捂脸])。还有《少年闰土》(六年级上册)、《社戏》(八年级下册),都来自这段童年记忆。

那时,他仍走着科举之路。然而命运在1893年陡然转折:祖父因科举舞弊案被判“斩监候”,家产在奔走营救中耗尽;次年父亲染上肺病,三年后离世。家道中落,让少年鲁迅尝尽世态炎凉。

1898年,他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因免学费、还发津贴。但对家族而言,读“新学堂”是丢脸的事,他从此改名“周树人”。半年后,他失望于学堂的守旧,转而考入矿路学堂。在这里,他读到严复的《天演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之震动,这些内容都让他眼界大开,为他日后弃医从文、投身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后来他获公费留日,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其间结识挚友(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和许寿裳(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更与徐锡麟(辛亥先烈、安庆起义带头人,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就义)、秋瑾(辛亥女杰、巾帼英雄、革命烈士,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陶成章(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及领袖之一、革命烈士)等革命志士往来。鲁迅后来在小说《药》(七年级上册)中写的“夏瑜”,原型正是秋瑾;而那些用烈士鲜血蘸馒头治病的民众,正是他笔下最痛心的麻木形象。

原定进入东京帝大采矿系的他,最终选择学医,去了仙台医专,并遇到令他终生感念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八年级上册)。

改变他命运的,是课堂上一段日俄战争的影片:中国人被日军砍头,周围站着一群神情麻木的中国同胞。鲁迅猛然醒悟:医人身体,不如救其灵魂。他毅然弃医从文。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医生,但多了一个“以笔为剑唤醒国人的战士”!纵观鲁迅的求学路,就是鲁迅的彻底觉醒之路,他彻底认识到救赎在精神而不是躯体。

二、职业生涯:从教师到作家,以文字为火炬

1908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对光复会成员王金发主政的绍兴新政府抱有期待,却见其迅速腐化,撰文批评后被迫离开。

1912年,经许寿裳推荐,他受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迁北京。1918年,《新青年》向他多次约稿,沉默多年的他终于提笔,写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此后,《药》《孔乙己》(九年级下册)、《阿Q正传》(高三)、《祝福》(高一下册)相继问世,收入小说集《呐喊》《彷徨》。

他在北大、北师大、女高师兼课,支持学生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学生刘和珍遇害,他写下《纪念刘和珍君》(高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立场鲜明遭当局排挤,他先后南下厦门、广州任教。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竭力营救被捕学生未果,愤而辞职,移居上海。

生命的最后九年,他未再担任公职,而与瞿秋白、茅盾、丁玲等左翼文人并肩,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为底层呐喊,向黑暗开火。

1936年10月19日晨,鲁迅病逝于上海。他曾写道:“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而他的一生,正是这炬火本身。

三、为什么我们后来才读懂鲁迅?

学生时代,我们或许只看见他文字的冷峻与艰深;踏入社会,经历波折,才逐渐明白那背后深藏的悲悯与清醒。他写的不只是一个时代,更是人性共通的困境与挣扎。

当年初读不解味,而今再读已沾襟。不是因为课文变了,而是我们,终于走到了能与他对话的年纪。

来源:人生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