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抑郁后我被骗几十万,直到我做到这三件事后,孩子成功复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5 09:21 2

摘要: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前天打翻了牛奶,昨天摔了碗,今天又摔了杯子。

"妈...我又..."

女儿站在厨房门口,声音细得像蚊子叫。

我转头一看,她脚下散落着玻璃杯的碎片。

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整个人控制不住的发抖。

"没事的宝贝,没伤着手吧?"

我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想上前查看。

"别过来!"

她突然尖叫,往后退了两步:

"我、我不是故意的..."

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前天打翻了牛奶,昨天摔了碗,今天又摔了杯子。

我一边收拾碎片,一边听见她在客厅小声啜泣:

"为什么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了..."

1

女儿是要强的孩子

记得闺女出生那会儿,我和孩儿他爸在医院走廊上发愁。

看着保温箱里那个小猫似的小人儿,心里又甜又苦。

我问孩子他爸:

"要不...咱别走了?"

孩子他爸咬着牙摇头:

"老家工资太低了,爸妈年纪都大了,以后孩子上学、看病哪样不要钱?"

孩子刚满月的第三天,我们就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然后南方打工去了。

走那天在火车站,婆婆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闺女,我在火车上哭得稀里哗啦。

每年只有寒暑假和节假日,我们才能和女儿匆匆见上几面。

那时候我们总想着,等赚够了钱,把孩子接到身边就好了。

女儿从小就是个要强的孩子。

记得她六年级时发着高烧还要参加期末考试。

爷爷奶奶劝她请假,她急得直哭:

"不行!这次我要考到前三的!"

孩子也争气,成绩一直没掉出前三。

等到女儿上了初中时,我和丈夫攒了点钱之后。

为了女儿更好的教育,就把女儿接到了大城市上学。

原以为一家人团圆,好日子就来了,可哪知道等着我们的是一连串的难题。

刚转学过来,女儿对新环境特别不适应。

放学回家就闷在屋里,问她学校咋样,就回一句 “还行”。

我想着孩子大了,需要点自己的空间,也没多追问。

有天晚上,我给她送水果,一推开门,就看见她对着镜子抹眼泪。

我吓得水果盘差点掉地上,冲过去抱住她:

“咋了这是?谁欺负你了?”

她浑身僵硬,半天才抽抽搭搭地说:

妈,我在学校没朋友,她们都不理我。

我心里又酸又疼,拍着她的背说:

“没事,慢慢就好了,咱好好学习,以后有的是朋友。”

谁能想到,这还只是个开始。

初二第一学期,宿管老师晚上打来电话,说女儿在宿舍晕倒了。

我和孩儿他爸连夜往学校赶,一路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到了医院,看着女儿躺在病床上,脸色白得像纸,手上还插着输液管,我腿一软差点跪地上。

医生说建议我们带女儿去精神科检查一下。

检查结果出来,女儿是中度抑郁。

我脑子 “嗡” 的一声,完全听不进去医生后面说的话。

孩儿他爸在旁边急得直搓手:

“咋就抑郁症了呢?不就是转学不适应吗?”

医生叹了口气:

“孩子心理压力太大了。”

后来女儿才告诉我,自己在学校被几个女生孤立,还被偷偷藏过课本、倒掉托盘里的饭。

女儿晕倒那天,她和一个同学吵了架,那同学家长闹到学校。

孩儿她爸去了之后,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就把女儿训了一顿:

“让你好好听话,非要惹事!”

女儿当时委屈得直掉眼泪,可孩儿他爸根本没注意。

后来,女儿的情况越来越糟。

晚上睡觉睡不踏实,经常半夜惊醒,一身冷汗。

但女儿还是很懂事,按时吃药按时上课,就这样坚持到了中考。

但是上高中后,女儿彻底不愿意去学校了。

她总是说只要出门就有人骂她

每天就窝在床上,窗帘拉得死死的,谁叫都不理。

有次我实在忍不住,掀开窗帘想让她晒晒太阳。

她突然尖叫着拿枕头砸我:

“关上!关上!他们会看到我的!”

我吓得后退几步,看着她蜷缩在床角,眼神里满是恐惧。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连自己的女儿都保护不好。

2

女儿的情况越来越糟

看着女儿一天天消沉下去,我像疯了一样到处找办法。

听说哪个医院好,立刻请假带她去;

网上说什么补品有效,再贵也买回来。

孩儿他爸劝我冷静点,我红着眼睛质问他:

"难道眼睁睁看着闺女毁掉吗?"

后来我们商量,决定为了女儿带着全部积蓄30万回到老家。

这笔钱原本是准备给女儿上大学用的,但现在全都砸进了各种疗愈机构。

后来辗转找到一位"知名专家",每小时咨询费上千。

专家单独和我谈话时说:

"你们做父母的要反思,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大压力?"

我哭着点头,转头就砸了几万买了专家推荐的"情绪调节仪"。

一年下来,存款见底,还欠了十几万外债。

女儿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甚至开始出现幻听。

有次我半夜醒来,发现她站在阳台,吓得我赶紧把女儿拉回来。

女儿却委屈的说她听到阳台有人说话,她只是过来看看。

那天之后,我整夜整夜的不敢合眼,就陪着她睡觉。

日子久了,我觉得我的精神压力也快崩溃了。

直到和朋友吃饭的那天。

这位朋友听说我们女儿的事情后,告诉我们她正在学心理学。

她的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咨询师,能够帮助到我们。

但我们已经对任何心理咨询都不抱希望了,为了给朋友一个面子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朋友介绍的这位心理咨询师徐老师,第一次见面就让我把女儿所有的药都带来。

她仔细查看每种药物,轻轻摇头:

"16岁的孩子,同时吃五种精神类药物?"

徐老师提出要单独和女儿谈话。

两小时后门开了,女儿眼睛红红的,但主动对我说:

"妈,我想喝你做的疙瘩汤。"

我愣在原地,这是她半年来第一次有正常的需求表达。

后来徐老师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心里:

"你们在做的不是拯救,是赎罪。

用花钱来减轻自己的愧疚感,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她拿出女儿画的家庭画:爸爸妈妈站在高高的钱堆上,小小的自己被困在玻璃罐里。

徐老师指着我们密密麻麻的就诊记录:

"这些治疗都在强调'修正孩子',但问题真的只在孩子身上吗?"

我和孩儿他爸坐在咨询室里,第一次听完整了女儿的心声录音:

"...他们总觉得有了钱就是爱,可我只想早上醒来能看见爸爸妈妈..."

3

女儿如何走出抑郁

在徐老师指导下,我们做了三件事:

1.停止高额治疗,回归基本生活:

孩子心理康复的核心是稳定的家庭环境,而非昂贵的治疗。

研究表明,长期住院或封闭式治疗可能加重抑郁青少年的无助感。

01减少依赖:精神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但避免盲目叠加治疗(如同时接受多种高价疗法)。

02恢复日常:父母保持稳定工作,孩子参与简单家务(如整理餐桌、浇花),重建生活掌控感。

03经济减压:普通家庭不必砸钱“赎罪”,稳定的低收入家庭环境比“砸钱后焦虑”更利于孩子康复。

我们把之前给孩子报的昂贵的心理疗愈课程都退掉了。

孩儿他爸重新找了份送货的工作,我在超市当收银员。

虽然不能每天无时不刻的的关注孩子,但每天都能准时回家做饭。

2.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

抑郁孩子对批评极度敏感,家长需用观察+感受+需求的表达方式,减少孩子的防御心理。

例如:

“你怎么又摔东西?整天毛手毛脚!”(指责)


我们要这样做:

观察:“妈妈看到杯子摔碎了。”(描述事实,不评价)

感受:“我有点担心碎片会划到你。”(表达关心,非情绪化)

需求:“我们一起收拾好吗?”(提出合作性请求)

徐老师教我们用"非暴力沟通"

说观察不说评价,说感受不说指责。

有次女儿又摔了碗,我按着徐老师教的方法,女儿愣了下,居然主动拿了扫把。

3.允许孩子"慢慢来"

对退缩型抑郁孩子,小目标渐进比“突然返校”更有效。

从最小行动开始:

第一周:每天起床后拉开窗帘5分钟。

第二周:每天出门散步10分钟。

社交预热:

先陪孩子去菜市场(人少时段),让她自己付钱,和摊主说“谢谢”。

再尝试短时间接触熟人(如亲戚来家做客15分钟)。

学习恢复:

先通过网课适应“听课”节奏,再逐步增加线下课程(如先从兴趣班开始)。


不催促:用“你希望今天尝试哪一步?”代替“你必须去学校”。


及时肯定:“今天你主动提出上网课,妈妈很开心!”(强化积极行为)

徐老师说:

抑郁的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在场’的父母。

当我们停止‘拯救’。

转而提供稳定的陪伴、平等的沟通、循序渐进的康复节奏,孩子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我们按照老师说的坚持了三个月后,在一天早晨,我闻到厨房传来的香味。

推开一看,女儿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她说:

"妈,我想试试给你们做顿早饭。"

她声音很轻,但足够让我瞬间红了眼眶。

这是她生病以来第一次主动做为我们做些什么。

徐老师说这是"破窗效应"的开始——当孩子完成第一个突破性行为,后续改变会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发生。

果然,接下来的变化让我们又惊又喜:

• 身体症状减轻:发抖频率从每天5-6次降到每周1-2次,最近两个月没再晕倒过。


• 生活能力恢复:能自己洗头洗澡、整理书桌,甚至帮我包饺子。


• 社交试探:敢和便利店阿姨打招呼。


• 学习兴趣萌发:主动要买书,每天会看一个小时。

为了彻底解决女儿恐惧学校的问题,徐老师告诉我们,强行让她返校只会加剧焦虑。

必须采取“渐进+强化”的方式,让她重新建立对学校的信任。

No.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远程观察(第1周):

放学后或周末带孩子去校门口转转,远远看一会儿。

目标:让孩子意识到“学校只是一个普通地方,不是刑场”。

短时进入(第2-3周):

挑非上课时间(如午休)进空教室坐10分钟,摸摸课桌、翻翻书本。

允许孩子随时喊停:“如果难受,我们立刻离开。”

低强度参与(第4周起):

先只上半天课,或只参加喜欢的科目(如美术、体育)。

提前和老师沟通:允许孩子迟到、早退。

No.2

从“必须完美”到“允许失败”:

核心:切断“上学=痛苦”的反射,让孩子体验“安全”。

① 协商特殊安排:

暂时免交作业、考试用备用卷(减少竞争感)。

允许课上不听讲(如画画、写日记),只要人在教室就行。

② 设定“最低目标”:

例如:“今天的目标是和同桌说一句话”“坚持到第二节课再请假”。

达成后立刻奖励(如一杯奶茶)。

我们按照徐老师的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过程并不容易。

为了方便实施,我们联系了女儿小学学校的直属高中部。

第一周带女儿去校门口时,她紧紧抓着我的衣角,脸色发白,站了不到5分钟就催着我离开。

第二周第一次进空教室时,女儿在走廊上来回踱步了十几分钟才敢推门。

第三周的突破来得意外。那天本来只计划在操场边坐一会儿。

结果遇到女儿以前的美术老师。

老师远远地点头微笑,递来一盒彩色粉笔:

"要不要在水泥地上画点什么?就画着玩。"

女儿破天荒的蹲在地上画了半小时。

第四周的早晨,女儿破天荒地自己整理了书包。

她低着头说:"我想...今天去上第二节的音乐课。"

我和丈夫对视一眼,强忍着激动,平静地说:"好,妈妈在校门口等你。"

那天她坚持到了中午放学。

回家路上,她突然停下脚步:

"其实...学校里也没那么可怕。"

我们做好了女儿会反复躺平的准备,却没想到这次复学却十分顺利。

有天傍晚,女儿突然问我:

"妈,你觉得我能考上大学吗?"

我正想该怎么回答她。

她却接着说:

"我想学心理学,帮助像现在的我这样的孩子。"

现在女儿已经顺利返校半年了,她的状态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

即使女儿复学后,我也时常会和徐老师沟通。

她会耐心地教我们如何跟女儿相处,我们全家关系都越来越好。

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我们终于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