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国共内战第90章战略决战之北平投降(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0:39 1

摘要:大多数处长都赞成,只剩李文、石觉两个兵团的处长没有说话,此时见大家都盯着他们,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然后一人说道:“我们没有什么意见,我们只有一个要求,送我们回南京。”

到此,答案已然揭晓,傅作义嫡系将领都主张和平,而中央军将领都反对投降。

“我们要与部属商量一下。”李文、石觉说罢,便欲起身离开。

“会议还没开完,谁都不许走!”傅作义厉声喝道。

马上有警卫上来拦住李文、石觉两人,两人只得坐回原座。

石觉说道:“我是怕我们两个兵团的政工处长有意见。”

“政工处长?他们有意见?”傅作义看了一下表,随即说道:“行了,先吃饭,饭后再议。”

傅作义对王克俊使了一个眼色,王克俊会意,马上离开,召集了所有的政工处长,15分钟内前来开会。

会议上,王克俊又宣读了共同协议,请大家发表意见。

大多数处长都赞成,只剩李文、石觉两个兵团的处长没有说话,此时见大家都盯着他们,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然后一人说道:“我们没有什么意见,我们只有一个要求,送我们回南京。”

王克俊说道:“同意,只要你们遵守协议,不发一枪一弹,不伤一人一物,我保证送你们到飞往南京的飞机上。”

饭后,在原来的会议室,傅作义和原来的一帮军官又坐在了一起,继续开会,王克俊主动对李文、石觉说道:“你们两个兵团的政工处长我们已经问过,他们没有意见了。”

傅作义说道:“两位将军,可还有什么说的?”

李文犹豫了片刻,说道:“我同意克俊读的协议,只是要送我们到南京。”石觉也点点头表示自己与李文一样的看法。

傅作义说道:“可以,人各有志,我们也不勉强,我保证将你们安全送到南京。”

傅作义最后发布命令,《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即日起下达执行。

1月23日晨,两架军机从东单临时机场起飞,飞向南京。机上的人神情沮丧,这一次离开北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无缘再回。他们身后,是即将放下武器的20余万国军嫡系部队。

机上的人,分别是守卫北平的国军第4兵团司令官李文、第9兵团司令官兼第13军军长石觉、第16军军长袁朴以及第13、第16、第94、第31军部分团以上军官。

但在撤出北平的团以上军官中,唯独没有第92军的军官。这支部队为何没有一兵一卒离开北平?实际上,在北平和平解放前,第92军已经与中共地下党进行了多次接触。在北平地下党积极争取下,第92军决心在适当的时机发动和平起义。后来,由于北平和平解放,这支部队就没有再单独进行起义,而是听从傅作义的命令,一起接受整编。除此之外,北平城内的铁甲车总队等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部队,和一些师团一级的国军军官都在与中共地下党秘密接触,准备起义。就连保密局北平站的负责人徐宗尧也秘密将北平站的各项清册和库房钥匙交给了中共地下党,同意向共产党投降。

李文是湖南新化县人,此地属于古梅山三十六峒,外地人称这里为“梅山蛮”,因为这里的民风淳朴,多重情义。而李文确实也是这样的人。

李文出生于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地主,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主要打击对象。

因此,当李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时,他的父亲在老家的日子可是很不好过,一位农会首领对他百般羞辱,侮辱他说:“有能耐你咬我卵啊。”(卵:意为男生殖器)。

在那个年代,这不是偶然的事件,这虽是一个个例,确是当时很多北伐军中下级将领的家人真实经历的影射。

这也是当时长沙“马日事变”和后来国共合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共合作失败后,地主豪绅纷纷报复,听说,那位农会首领被杀害,李文的父亲真的把他的生殖器割下来,咬在嘴里。

从军后,李文一直在胡宗南的手下,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李文屡立战功,一步步升迁。

抛开立场方面,李文是个合格的军人,在抗日战争中,李文率78师参加淞沪会战,拼死力战日军,伤亡达8000人以上,团长一死一伤,只有两个营长存活,补充进来的兵员比存活下来的兵员多两倍还多。

随着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李文在西北地区驻守,他率领的部队是与日军作战的最前线,在阵线上,他率领部下击退日军多次进攻,并从日军手中收复一些失地,后来直到日军投降,也没能进犯陕西。

在长期征战中,李文的政治敏感度已经锻炼的异常灵敏,战争已经到了后期,他清楚地知道国民政府守不住东南半壁江山,在离开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了趟老家,把家产全部变卖,一家30多口全部转移。

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文又投奔了老上司胡宗南,后来跟随胡宗南转战到了重庆,眼看战争没有胜利的希望,胡宗南竟然直接弃阵外逃,把剩下的军队指挥权交给了李文。

大厦将倾,只有一些残兵败将,李文又能如何呢?

李文率领部队做最后一博时,被解放军团团围住,李文看到这种阵仗,不想看清也得看清了,为了不被全军覆没,他带领部队投诚,接受改编。

但这只是李文的无奈之举,他内心仍旧敌视共产党,一直在寻找着机会逃跑。由此看来李文对国民党的忠心还真是天地可鉴!

共产党真心想改造他们,没有歧视他们,将他们送到了重庆的军政大学高级班学习,在那里,趁着解放军对他们看管不是太严,李文找了个机会逃跑了。

之后,李文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他接受国民党部门的特殊甄别,就是要检查一下他到底有没有叛党,忠心耿耿的李文当然通过了甄别,蒋介石同意他去了台湾。但是,由于李文有“投诚”这一污点,再加上胡宗南在台湾也已经失势,所以李文并没有被蒋介石所重用。

石觉与李文的前半段人生相似,同是黄埔学生,后来跟随部队各地作战,征战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因为13军是汤恩伯的嫡系部队,所以石觉离开北平之后,就去了上海,投靠了老上司汤恩伯。

撤退到台湾后,一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石觉得到了重用,升任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台湾北部防守区司令官、“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连续三届中央委员。

就在北平中央军高级将领乘飞机撤离北平之时,胡适与许多滞留在北平的社会精英人士也纷纷搭乘飞机南下。

胡适在离开北平之时,城外用扩音喇叭向城内反复广播着他的学生吴唅的承诺,希望胡适能够留在北平,中共答应一定让他继续担任北大的校长。

临上飞机前,有记者采访胡适,询问他的态度,胡适回答道:在美国,有面包有自由;在苏联,有面包没自由;他们来了,既没有面包,更没有自由。

说罢,胡适最后回望了北平一眼,毅然地登上了飞机。

胡适的次子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1957年9月21日),性格活泼好动,早年留学美国但未完成学业。‌‌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胡适夫妇携长子胡祖望赴台,胡思杜以“未担任公职、无政治恩怨”为由拒绝同行,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共和国成立后,胡思杜公开批判胡适并划清界限,1950年发表《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因不堪压力最终自缢身亡,终年36岁。‌‌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直到临终前,胡适尚不知道自己的次子胡思杜早已经离开人世了。

1月22日,傅作义部队开始撤离北平。而在和平协议按约生效当天,傅作义即通过国民政府中央社发布文告,公布了北平和平协议中与民众生产、生活以及文物、外侨等有关的13条条款,表示和平之举的动因在于:“为迅速缩短战争,获致人民公议的和平,保全工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使国家元气不再受损伤,以期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

1月27日,林、罗、聂就傅作义部改编问题向军委建议:“我们须坚持军官集中受训,部队分散与我合编的原则。但在开始二十天切勿泄露此意见。对军官个人则专门拉拢与优待,对部队则须坚持革命性质的改编原则……并准备届时如有反抗即行武力解决。”

当天,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你们对待出城部队的根本方针及在开始二十天内所采取的宣传解释拉拢分化等政策。”

所谓“开始二十天切勿泄露”,就是说中共最初没有向傅作义泄露打散合编的方针。总之,傅作义原本指望“他的二十万人不能动”,结果他的部队在很短时间内被迅速分解。傅作义失算了。

来源:方忆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