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构筑宣讲新场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9:58 1

摘要:在柘荣,一股源自基层、充满泥土芬芳的宣讲力量在蓬勃发展,以朴素亲切的“小板凳”为载体,通过无限延展的“N”种创新模式,将党的理论政策、先进文化、实用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播撒千家万户,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

“云雾缭绕罩山峰,天然生态龙井岗;嫩芽采得春光醉,巧手炒出兰花香。”农家书屋里,快板声声传新风。

“咱们苏家洋,高海拔、阳光足,种出的西瓜大又甜,山上的柘荣高山白茶、太子参、百香果,都是宝贝。”合作社门口,党支部书记聊着家常。

“这些剪纸作品不仅代表个人在剪纸技艺上的成长,也见证了柘荣剪纸从民间技艺走向国际舞台的非凡历程。”传习馆里,手工艺人话振兴。

……

在柘荣,一股源自基层、充满泥土芬芳的宣讲力量在蓬勃发展,以朴素亲切的“小板凳”为载体,通过无限延展的“N”种创新模式,将党的理论政策、先进文化、实用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播撒千家万户,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

“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不仅是理论武装和政策传达在“最后一公里”的有力突破,更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的生动实践。其成功并非偶然,在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群众需求,构建起多维互动、充满活力的宣讲生态系统。

N种延伸无限可能

区别于传统的宣讲,柘荣“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将宣讲场所迁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前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宣讲内容融入日常所见所闻,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知晓政策、辨别是非。

柘荣城关溪坪桥头,省级非遗项目柘荣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郑运德用表演布袋戏方式宣讲毒品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宣讲形式,既吸引群众关注,又不受地点限制。

宣讲员张永新、魏昆生宣讲《孝老崇德扬新风》

以剪纸图说、评讲变脸、布袋戏、提线木偶、小品、快板、双簧等形式,在仙屿公园、溪坪古街、仙岭慈善文化园、农家小院、祠堂凉亭、桥头村口等群众聚集处进行宣讲,体现了宣讲“N”的多重含义。

随着宣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小板凳”延伸出多种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文艺惠民、农技指导等。

年逾古稀的谢圣耀是扎根调解一线工作了十几年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他善用“土话”“软话”把理说透、把情道明,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调解工作中,谢圣耀化身小板凳宣讲员,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供居民纳凉饮茶的休闲亭廊,自备各类法治报刊、杂志、宣传册等,既当舆情信息员,又当普法宣传员,为群众咨询涉农、涉法等问题。他还成立谢圣耀和事佬工作室,家庭邻里纠纷、历史遗留问题、救助帮扶需求……居民有各种烦心事,习惯到他工作室坐一坐,听他评评理。.

城郊乡小板凳宣讲队在赤岭村宣讲红色革命故事

“柘友爱”也是延伸服务的代表之一。该组织十几年来坚持常态化走访和帮扶,为孤寡老人、残疾户及大病、低保等困难群众送去志愿服务,同时,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用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城郊乡小分队宣讲员陈文华、章伟利等人将宣讲融入文化惠民表演中,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赞美新农村、新面貌。

草根不“糙”言之有理

郑帮德,今年77岁,曾经历中年丧子、父亲去世、女儿病残、家中失火等磨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可以称得上大起大落。”

这些磨难没有打倒他,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开山种茶、搭棚种菇、养兔喂猪,用三年时间还清债务,如今,他扛起村支书的重担,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修水渠挖公路、办米厂开茶厂、通河道兴水电,实现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1989年,郑帮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老郑”每次宣讲,群众都十分感动。不是因为他宣讲内容辞藻华丽,而是实实在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位草根宣讲员身上,这种“现身说法”的宣讲让群众更受启发。

柘荣县举办“礼赞新中国·奉献新时代”小板凳宣讲比赛 (宅中代表队)

草根不“糙”,言之有理。推进宣讲工作进入千家万户,关键在“人”,特别是能够讲到老百姓心坎上的“贴心人”。柘荣“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成员包括民间艺人、科技特派员、致富能人、退休干部等,他们了解群众实际需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宣讲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

内容有了,质量也要上去。扎根基层近十年的乡村干部袁碧珍是宣讲大联盟乍洋小分队队员,对她而言将政策宣传好是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廉政教育主题宣讲中,乍洋小分队以乍洋乡“竹文化”为廉政象征,采用“戏剧演唱+诗歌朗诵”的形式,融入郑氏家训、凤岐古民居廉慎家风、石山洋荷花等文化符号,构筑起连接传统智慧与当代精神的清风讲堂。

水利理论宣讲中,将严肃的生态文明主题与活泼的快板舞蹈结合,一边描绘“景美”、一边阐述“实干”,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

“每次宣讲从内容到形式、从练习到正式宣讲,都经过多次修改和排练,以达到最好宣讲效果。”一次次锻炼,袁碧珍成了宣讲的“行家里手”,被评为宁德市理论宣讲轻骑兵“巾帼美”骨干宣讲员、宁德市“新时代宣讲师”。

为保障宣讲质量,柘荣县委宣传部建立健全宣讲员信息库,动态优化宣讲力量,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指导编写宣讲提纲和宣讲稿、举办比赛等方式提高宣讲员素质能力。

多元融合行之有效

“当时,正逢采茶旺季,在学习条件艰苦的露天教室里,近50多名村民前来学习,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剪剪画画,也带来一定收入。”舞台中央,宣讲员孔春霞讲述着自己的剪纸故事,在她身边,三位村民巧手翻飞,现场展示柘荣剪纸。

孔春霞是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十几年来,她坚持在剪纸艺术馆、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传帮带”的形式,长期培养剪纸人才,以剪纸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深入城郊乡靴岭尾村教授村民剪纸技艺,发展剪纸文旅产业、宣传剪纸文化,让柘荣剪纸走出柘荣、走向全国。

靴岭尾村“八姐妹”剪纸工作室社长章小云深受孔春霞宣讲的影响。“以前觉得剪纸就是过年贴窗花,听了孔春霞老师的宣讲后才知道剪纸还能赚钱。”章小云说,孔春霞的宣讲不仅让大家明白通过剪纸能增收,还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形成家家户户剪纸的文化氛围。如今,靴岭尾村走出一条以剪纸文化产业为龙头、以旅游促增收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因宣讲受益还有很多。柘荣县英山乡广袤的林海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良好条件,2023年,柘荣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宁德市科技特派员李晓艳带领团队深入英山乡官安村指导林下经济发展。

在科技特派员大力宣传推广下,乡贤章云剑回村建立峰其岗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林下中药材。如今,合作社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200余亩,带动官安村及周边村100多户村民增收。

4月中旬,一场农技培训会上,村民称自己田里种植的黄精遇到病虫害。随后,李晓艳和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查看,找到病虫害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避免了病虫害蔓延带来更大损失。

多年来,柘荣县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基层治理、农业生产、社会民生、养老育幼等方针政策,整合农业、教育、卫健、文化等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宣讲员,探索与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生产指导、文化惠民等融合的理论宣讲“多元服务”,切实为群众送去理论指引和实用知识。他们既是创新理论的宣讲员、形势政策的辅导员,又是社情民意的引导员、科学发展的指导员,用宣讲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

草根本色、创新模式、成效扎实,柘荣“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成功实践,印证了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以“小”的切入、“广”的覆盖、“活”的机制,实现“大”的成效;用“小板凳”这个朴素、接地气的方式,构筑平等互动的宣讲新场景,让宣讲回归本真,凝聚着乡情、传递着党声、激发着活力,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图景。(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郑德冬 图片除署名外由柘荣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东南网宁德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