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桥梁检测技术之争:激光雷达VS倾斜摄影,谁是未来刚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4 21:12 1

摘要:说到无人机桥梁检测,当年测绘师傅扛着比冰箱还重的经纬仪爬山时,绝对想不到200年后,我们能用无人机给桥‘拍X光’。就跟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激光雷达与倾斜摄影,也有无数的嘴仗。

说到无人机桥梁检测,当年测绘师傅扛着比冰箱还重的经纬仪爬山时,绝对想不到200年后,我们能用无人机给桥‘拍X光’。就跟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激光雷达与倾斜摄影,也有无数的嘴仗。

激光雷达与倾斜摄影作为三维建模领域的两大主流技术,在桥梁检测中各有其技术优势与局限性。是用激光穿透表象,还是用镜头定格真实?激光雷达与倾斜摄影之间,到底那种方式更适合桥梁检测?想知道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的优劣势,那么就必须了解它们的原理及适用场景。

倾斜摄影:性价比之王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作为摄影测量学的重要革新,通过多视点影像采集范式(垂直正视+四向倾斜视角)突破了传统正射影像单视角几何约束。借助无人机多传感器集成平台,该技术可在亚米级空间分辨率下实现平方公里级区域实景三维建模,其以真实地物光谱信息为纹理的建模方法,显著提升了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的空间认知效率与场景还原度。

倾斜摄影的原理

多角度影像采集
倾斜摄影通过无人机或有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1个垂直镜头+4个倾斜镜头),从垂直和倾斜(通常倾斜角度为40°-60°)多个方向同步采集地物影像。垂直镜头获取顶面信息,倾斜镜头捕捉侧面轮廓及纹理,弥补传统正射影像无法获取地物立面的缺陷[1]。

相机侧视图

自动化三维建模
利用多视影像的联合空三加密技术,自动匹配同名点,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并通过纹理映射构建带有真实色彩的三维模型。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大幅提升效率。

倾斜摄影三维点云示意图

从原理可以看出,倾斜摄影基于多角度影像采集(通常采用五镜头相机,垂直与倾斜角度互补),通过空三加密、点云解算等流程生成三维模型,其核心优势在于纹理信息丰富、自动化程度高且成本较低,适合大范围城市建模、工程测量(如输电线路走廊)等对纹理真实性要求高但精度需求稍低的场景。但由于可见光依赖特性导致对天气敏感,且对植被覆盖区域或桥梁细小构件(如钢缆、螺栓)的建模能力不足,易出现扭曲或细节丢失。

由于贴近真实世界的突出优点,倾斜摄影在业内通常被称为真三维模型;目前越来越多的数字孪生项目将倾斜摄影模型作为数字城市的空间基座。针对精度较低的问题,已有部分倾斜相机厂商表示,已突破技术关隘,其相机对桥梁裂缝的识别可达亚毫米级别。

激光雷达:精度高,花费高

激光雷达是一种集激光扫描与定位定姿系统于一身的测量装备,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2]。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器向目标区域发射高频激光脉冲(通常为近红外或可见光波段)。这些脉冲具有高方向性和窄波束特性,确保照射目标的精确性。当激光遇到物体(如地面、植被或建筑物)时,部分光线会反射回传感器,由接收器(如光电探测器或四象限二极管)捕获。

激光雷达(LiDAR)的原理

激光脉冲测距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根据光速和传播时间计算目标距离。结合惯性导航系统(INS)和全球定位系统(GNSS),精确获取每个激光点的高程坐标(X,Y,Z),形成密集点云数据。

激光雷达扫描树木示意图

植被穿透能力
激光可穿透植被冠层,直接获取地表地形信息,适用于森林、山地等复杂地貌的高精度地形建模。

高精度与自动化
点云数据可直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精度可达厘米级,且自动化处理流程成熟,适合工程勘测、电力设施建模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

相比实景三维重建,激光雷达技术数据处理更加简单,其所获得的激光点云就是最终产品,前期飞行和后期使用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全天候实时生成点云,满足特殊应急测绘的要求,这是激光雷达的优势。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示意图

但有限的处理带来的也是有限的效果,我们只能看到由点来构筑的结构,没法获得摄影测量带来的高拟真度的实景三维模型。还有一点就是激光扫描设备相对于摄影测量使用的相机,价格要贵很多,一般的公司在购买时,都还会斟酌一下,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所以更加适合土豪级项目或精度刚性需求场景。

通过分析对比,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之间各有优劣势,倾斜摄影以低成本、高清实景建模胜任常规病害检测与初步检测;激光雷达凭精度与抗干扰能力成为恶劣环境、高精度要求的刚需。

总体来说,桥梁三维建模不存在“绝对胜出”的技术,只有“场景适配”的选择。未来,随着多源数据融合与AI算法的突破,两类技术或将携手无人机桥梁检测解锁更多隐藏关卡,让每一座桥的“健康档案”都写满科学答案。评论区聊聊:桥梁检测中你更倾向于哪款黑科技呢?关注我get更多桥梁检测冷知识!

参考文献:

[1].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的方法原理及优劣对比. 《测绘学报》.[2021-06-15]

[2].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等.[2023-01-18]

*免责声明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无人机桥梁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