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图为中山大学80CM望远镜拍摄的近红外波段图像,圆圈中为超新星SN2024xal;右图为两微米全天巡天项目拍摄的近红外波段历史图像。
近日
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
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
投入观测
并成功发布首批观测图像
左图为中山大学80CM望远镜拍摄的近红外波段图像,圆圈中为超新星SN2024xal;右图为两微米全天巡天项目拍摄的近红外波段历史图像。
此为我国新一代
地基红外天文望远镜
首次使用了国产探测器
在K波段实现科学级成像观测
1
项目立项,填补红外天文观测领域空白
“我们国家今年相继发射了天关和SVOM卫星,这些设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红外波段,我国的观测设备长期以来非常缺乏,近年来由于红外探测器的落后,已经不再开展红外观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红外天文望远镜上几乎就是空白。”望远镜项目技术负责人、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马斌介绍。
中山大学针对我国在红外天文观测领域的短板,提出了80厘米红外望远镜建设项目。
坐落于海西州冷湖镇赛什腾山的中山大学80厘米红外望远镜。
2022年11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23年,项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力投入研制望远镜与终端相机;2024年10月,中山大学与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该望远镜落户海西州冷湖镇赛什腾山这一世界级光学红外天文台址。
2
80厘米望远镜揭示宇宙奥秘
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的科学任务,以捕捉红外波段的宇宙天体动态变化为核心,在空间中的X射线、伽马射线卫星以及地面上的光学巡天望远镜发现暂现源后,望远镜可快速指向目标进行红外波段的观测。该望远镜已观测到超新星SN2024xal。在持续监测过程中,团队观测到其光度明显下降。基于此,团队将获取其在近红外波段完整的光变数据,有助于对超新星SN2024xal开展多波段测光数据分析。
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
由于宇宙膨胀,距离地球较远的天体会发生红移,导致其光谱向红色波段偏移。近红外观测对于研究早期宇宙中类星体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采用三反射镜和改正透镜组光学系统,搭载两台终端红外相机,可以通过第三反射镜进行切换,可广泛服务于各类天文科学目标。
10月26日,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镇赛什腾山的中山大学80厘米红外望远镜正在进行观测。
马斌介绍,此前我国上一代红外望远镜采用光电倍增管探测器,不能直接成像;而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使用国产探测器在红外K波段实现科学级成像观测,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将与我国在光学、射电、高能波段的望远镜协同观测,揭示宇宙深处的奥秘。”马斌说。
Q
80厘米红外望远镜的“80厘米”代表什么?
80厘米是指望远镜的口径的直径。口径越大,搜集到的光越多,看到的细节就越多。80厘米的口径在国内属于中等,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之处在于红外波段科学级成像观测技术。
Q
科学级成像观测意味着什么?
所谓科学级成像观测,打个比方,上一代的红外望远镜的技术看到的是只是一个点,而我们这一代技术看到的是一个画面,可以直接成像,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资料参考:新华社、中山大学、青海日报、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郑州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