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曾经红到日本的伪娘coser豪哥,再切了后毫无人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9:30 1

摘要: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截图,提到10多年前曾火到日本的伪娘COS豪哥。很多老二次元应该还有印象,当年他的COS造型一度是国内外圈子里的话题点。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截图,提到10多年前曾火到日本的伪娘COS豪哥。很多老二次元应该还有印象,当年他的COS造型一度是国内外圈子里的话题点。

但看到截图里的爆料时,我还是抱有怀疑态度:信息来源太少,未能证实真实性,我去看了下微博,可能还有一些粉丝关注,懂哥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但借这个契机,可以聊聊伪娘COS这条赛道,从当年的“话题红利”,到如今的“边缘化困境”。

十多年前,ACG圈子还没现在这么成熟,伪娘COS因为“强反差”而自带话题度。一个男性通过化妆、服装,甚至神态模仿,能在舞台上把“女性角色”还原得惟妙惟肖,本身就是一种“猎奇点”。

当时不少漫展,甚至会刻意邀请伪娘团体登台。因为只要他们一出现,现场讨论度瞬间拉满,论坛贴吧也会被截图刷屏。那时候的豪哥就是典型代表,一度火到国外媒体也报道。

甚至在后来的直播平台,伪娘“轩墨宝宝”也是迎来的自己的“流量红利”,在网络上被称为国服第一扳手。

但和当年相比,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

商业活动需求:游戏宣发、影视联动需要的COS,本质是“营销工具”。厂商更愿意请外形上和角色高度还原的男生或女生,哪怕有人吐槽“换皮cos”,但效果真实,观众买账。

相比之下,伪娘的“性别反差”反而成了负担:一旦让观众觉得不适,或者被媒体放大,很可能引发争议。厂商不愿意冒风险,自然不再买单。

社会审美的变化:“伪娘”“娘炮”这些词,在舆论上一直争议不断。十年前可能是“话题点”,现在则更容易被质疑,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批判。社会主流对“性别模糊”的接受度并不高,自然就压缩了伪娘发展的空间。

而娘的爆点在于“出乎意料”,但一旦这种反差被看多了,观众也会疲劳。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更新速度更快,“猎奇标签”根本撑不了多久。

截图里说豪哥切了、粉丝流失、人气下跌,甚至混迹在一些擦边渠道里。我个人对这些信息还是持怀疑态度——毕竟网上没有确凿消息佐证。但如果真如爆料所说,走上变性这条路,也算是某种必然:

对于长期依赖伪娘身份来维持人气的COSer来说,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变性后能不能被大众接受,则是另一个问题。就算接受度提高,也很难再复制当年那种全民关注的热度。

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现实:伪娘文化的红利消失了,就算有人为了维持人设做出更极端的选择,也未必能被市场接受。

这不仅仅是豪哥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伪娘群体的缩影。

伪娘文化曾经热闹非凡,但那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商业需求趋于理性,社会审美逐渐统一,伪娘注定只能退回小圈子自嗨。

来源:萌娘ACG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