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经济面对面丨工博会近300项全球首发展品,点亮 “未来工厂”雏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9:29 1

摘要:沙画机器人手臂轻扬,重载机器人举重若轻,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的真实景象。

央广网上海9月26日消息(记者冯丽 见习记者何智康)沙画机器人手臂轻扬,重载机器人举重若轻,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的真实景象。

“通过对控件进行视觉识别,然后进行多模态感知,它实际上没有点位控制,完全是自主判断。”节卡机器人副总裁王峰指着身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解释道。这台机器人正像婴儿学步般在展台“工作”,当它“看到”工件时,便会自主决策并进行分拣。

不远处,一辆汽车被轻松举到空中——这是柴孚机器人全球首发的5000公斤负载重载机器人在展示其力量。而在相邻展区,新松的人形机器人正娴熟地表演茶艺,其手上的摄像头如同另一双眼睛,帮助它精准定位茶杯位置。

首发首展扎堆“炫技”

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亮相。工博会开幕式上的这组数据,勾勒出中国工业创新最生动的图景。

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工业类综合展会,工博会已连续三年保持展览面积全球第一的纪录。这里不仅是技术展示的窗口,更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桥梁。

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展示抓取等操作(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从“十四五”的成绩单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像工博会上这些首发首展技术一点一滴的积累与突破。

据了解,“十五五”期间,工信部将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将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从自动化执行向自主智能决策“蝶变”

“为什么从协作机器人变成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必然发展方向。”王峰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机器人技术的演进逻辑。

他描述了一条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从需要安全护栏的工业机器人,到可与人协作的协作机器人,再到如今具备AI智能属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工博会现场首发首展扎堆“炫技”(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节卡机器人推出的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作为业内首个一站式工业具身智能平台,攻克了多项行业痛点。该平台支持零样本迁移学习与跨形态泛化部署,相似任务可基于预训练模型实现零样本泛化。

“泛化能力是关键突破。”王峰反复强调这一概念。他解释说,传统机器人依赖点位控制,如同按图索骥,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像人类一样,通过自主判断来应对变化。

在新松的展台,两款人形机器人引发围观。一款配备灵巧手,能够完成精细的倒茶动作;另一款则搭载轮式底盘,更适合工业巡检任务。“手上的摄像头就相当于人眼长在了手上,能更直观地接触物体。”新松现场工作人员解释道。

而在柴孚机器人的展区,一辆汽车的重量正考验着机器的极限。“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kg的重载工业机器人,彻底打破全球工业机器人负载极限。”柴孚机器人市场部总经理陈克介绍道。

这款全球首发产品,正在现场展示举起一辆重量约2600公斤的小米汽车。据介绍,这种重载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隧道建设、核电建设等特殊领域。

ABB机器人业务部全球总裁马思康表示,通过3D AI视觉与在线路径规划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机器人正从“程序化执行”向“自主化决策”演进。其中国区团队补充介绍,本次展出的IRB 6750S架式机器人等产品均产自上海超级工厂,本土化研发的SCARA机器人更针对中国电子制造业高密度产线的特殊需求优化了臂展结构。

具身智能助力打造“未来工厂”雏形

首发经济不仅仅是企业间的技术竞赛,更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从工业场景起步的这些首发技术,最终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峰展望说:“未来5年到10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跟具身智能机器人息息相关。”

工博会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工业AI的落地越来越多了。它能够让设备从设计到制造的成本下降,对于老百姓来讲,就是能够购买到更好、更便宜的商品。”西门子工作人员郑森璟道出了技术创新与民生改善的直接联系。

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预示着机器人将从工业领域逐步走向家庭服务、医疗健康等更贴近民生的场景。这种技术扩散路径,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规律一脉相承。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