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兵马分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9:22 1

摘要:岭南地区,出于远离中原地区以及地形地理的天然隔绝,如从中原直接常驻兵力,交通不便,成本非常高。

岭南地区,出于远离中原地区以及地形地理的天然隔绝,如从中原直接常驻兵力,交通不便,成本非常高。

当时的岭南地区需依赖地方豪族(如冯氏、冼氏)的“部落兵”维持地方稳定,所以,朝廷在岭南地区是用羁縻来进行管理。

唐朝前期(武德至开元年间,府兵制时期)——岭南兵力以“地方化”为主

➡️唐朝前期,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海南、越南北部)的兵力以地方兵力为核心,朝廷常驻兵力极少,通过“笼络豪族+间接控制”维持地方稳定。

兵力构成:地方兵力占绝对主导

地方豪族的“私兵”:

➡️自隋末以来,地方豪族(如冯氏、冼氏)通过“部落联盟”形成强大私兵。

《旧唐书·冯盎传》记载,冯盎(冼夫人之孙)“有众五万,所辖二十余州”(今广东、广西南部),归附唐朝后,其私兵成为地方兵力的核心,受朝廷任命为“高州总管”,负责镇守岭南。

州郡的“郡兵”:

➡️唐朝州郡设“司兵参军”,负责招募、训练州兵,兵力因州大小而异:

大都督府(如广州、桂州):兵力约3000-5000人(含守城兵、巡逻兵);

小州(如崖州、儋州):兵力约500-1000人(主要应对叛乱)。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都督府(岭南道治所)“领兵三千”,用于维持地方治安。

折冲府的“府兵”:

➡️唐朝实行“府兵制”,全国设634个折冲府(军事单位),但岭南道的折冲府数量最少(仅约10个,集中在广州、桂州)。每个折冲府约800-1200人,岭南府兵总数约1万-1.2万人,主要负责“宿卫”(轮流赴长安值勤),而非常驻岭南。

《新唐书·兵志》:“关内二百六十一府,河南次之,河北又次之,岭南最少。”

朝廷兵力:临时“行军”而非常驻

➡️唐朝前期,朝廷未在岭南部署常驻禁军,仅在平定叛乱时派“行军总管”率临时组建的军队南下,打完仗即返中原。

例如: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平定岭南萧铣残余势力,率“交、广、泉、桂之兵”(联合地方豪族兵力),但主力是朝廷派的“江淮兵”(《旧唐书·李靖传》)。

调露元年(679年),冯士翽叛乱,朝廷派“左骁卫将军梁积寿”率步骑三万(朝廷临时招募的军队)南下,平定后撤军(《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唐朝后期(天宝至天祐年间,藩镇制主导):岭南兵力“藩镇化”

➡️开元末年,府兵制崩溃,唐朝进入“藩镇时代”。形成五大藩镇(岭南节度使、桂管节度使、容管节度使、邕管节度使、安南节度使),兵力大幅扩张,且完全地方化(由节度使控制)。

➡️ 岭南节度使(治广州,领22州);

➡️桂管节度使(治桂州,今桂林,领14州);

➡️容管节度使(治容州,今玉林,领11州);

➡️邕管节度使(治邕州,今南宁,领10州);

➡️安南节度使(治交州,今越南河内,领12州)。

兵力构成:

藩镇的“镇兵”,核心

➡️岭南五大藩镇的兵力以“募兵”为主(府兵制已废),兵员来自岭南本地(汉族、俚僚)及中原流民。

例如:

岭南节度使(治广州):领22州,兵力约2万-3万(《旧唐书·地理志》);

安南节度使(治交州,今越南河内):因需防御南诏入侵,兵力约5万-8万(《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

桂管节度使(治桂州,今桂林):领14州,兵力约1万-2万(《新唐书·方镇表》)。

藩镇兵力的核心是“牙兵”(节度使的亲兵),由节度使直接控制,是地方兵力的“精锐”(如岭南节度使的“广州牙兵”约5000人)。

地方州郡的“残留兵”:

➡️州郡的“郡兵”因藩镇崛起而逐渐被“兼并”,成为藩镇兵力的一部分(如韶州、潮州的州兵,均归岭南节度使指挥)。

朝廷兵力:仅“临时驰援”,无常驻

➡️唐朝后期,朝廷因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无法在岭南部署常驻禁军,仅在藩镇叛乱或外敌入侵时派“神策军”(禁军主力)驰援:

如:

唐德宗时期(780-805年),岭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朝廷派“神策军都虞候李晟”率3万驰援,平定后撤军(《旧唐书·李晟传》)。

唐僖宗时期(873-888年),黄巢起义军攻入广州,朝廷派“神策军将军张承范”率1万驰援,但未及赶到,广州已失(《资治通鉴·唐纪七十》)。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