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 “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很多人以为是顶尖大学组成的教育共同体,其实它的起源藏着意外 ——最初是个体育赛事联盟。
提到 “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很多人以为是顶尖大学组成的教育共同体,其实它的起源藏着意外 ——最初是个体育赛事联盟。
哈佛大学
1933 年,《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体育记者斯坦利・伍德沃德,在报道东北部 8 所名校的橄榄球赛时,从校园爬满常春藤的老墙获得灵感,首次用 “Ivy League” 称呼它们。另一说法更有趣:早期 4 所核心校组成 “四联盟”,罗马数字 “Ⅳ” 发音和 “Ivy”(常春藤)相近,慢慢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
普林斯顿大学
直到 1954 年,这 8 所学校才正式签订协议,不仅规范体育竞赛,更延伸到入学标准、财务援助等校务合作,“常春藤联盟” 才从体育标签变成顶尖教育的代名词。
这 8 所 “主角” 分别是:
✅ 哈佛大学(1636 年,美国最古老高校)
✅ 耶鲁大学(1701 年,法学界顶流)
✅ 普林斯顿大学(1746 年,数理研究重镇)
✅ 哥伦比亚大学(1754 年,纽约市中心的社科高地)
✅ 宾夕法尼亚大学(1740 年,沃顿商学院发源地)
✅ 布朗大学(1764 年,自由教育标杆)
✅ 达特茅斯学院(1769 年,小班精英教育典范)
✅ 康奈尔大学(1865 年,唯一独立战争后建立的藤校,学科最广)
值得注意的是,除康奈尔外,其余 7 所均诞生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堪称 “美国高等教育的活化石”。
哥伦比亚大学
藤校从不用排名证明自己,而是用 “产出” 说话:
哈佛大学诞生了 160 位诺贝尔奖得主、8 位美国总统,相当于 “全球精英生产线”;普林斯顿的师生比低至 1:5,教授能记住每个本科生的名字,本科教育常年全美第一;耶鲁法学院连续多年霸榜全美第一,哈佛医学院、宾大沃顿商学院都是各自领域的 “天花板”。更关键的是 “差异化优势”:布朗大学没有必修课,学生能自己设计课程体系;康奈尔的酒店管理学院全球第一,连迪士尼高管都常来挖人;哥伦比亚靠着纽约的地理位置,让学生能随时去联合国听讲座、进华尔街实习。
藤校的财力有多惊人?仅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就超过 400 亿美元,相当于很多国家的年度教育预算。这些钱不是摆设:
实验室随便用:普林斯顿的粒子物理实验室能让本科生接触诺奖级设备;奖学金全覆盖:只要被录,家庭年收入低于 6 万美元的学生基本免学费;实习找上门:谷歌、高盛等企业会专门给藤校开 “绿色通道”,甚至直接在校园设招聘点。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上,19 名藤校校友拿了 10 枚奖牌;2004 年雅典奥运会后,藤校还专门出了本《常春藤在雅典》记录校友战绩,这种 “学术 + 实践” 的资源整合能力,全球没几所学校能比。
耶鲁大学
如果说学术是 “硬资产”,人脉就是藤校的 “隐形财富”。
华尔街每 3 个高管里就有 1 个藤校校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中,耶鲁和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占了 70%;连硅谷的创业圈,“藤校校友” 都是融资时的 “加分项”。
更难得的是 “圈层粘性”:达特茅斯的校友每年会举办上千场全球聚会,宾大的沃顿商学院有专门的校友创业基金,刚毕业就能拿到第一笔启动资金。这种从校园延续到社会的资源网,正是 “藤校标签” 最值钱的地方。
❶ 藤校不全是 “大学”:达特茅斯明明是研究型大学,却坚持叫 “学院”,就为保留小班教学传统;
❷ 体育超重要:1945 年的首个藤校协议,最先规范的是橄榄球运动员的学术标准,现在各校仍有 “体育特长生” 配额;
❸ 不搞 “唯分数论”:哈佛每年会拒掉很多 SAT 满分学生,更看重公益经历、特殊技能甚至 “独特故事”。
有人算过,藤校 4 年学费加生活费超过 200 万,但它的 “价值” 从不是一张文凭。就像爱马仕的核心是工艺传承,藤校的魅力在于 300 年积淀的学术传统、不计成本的资源投入,以及能影响一生的人脉圈层。
当然,不是只有藤校才叫 “好学校”,但理解它的稀缺性,或许能更清楚:真正的顶尖教育,从来都是 “实力 + 传承 + 圈层” 的结合体。
来源:武汉人才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