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在美国能逆转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9:28 1

摘要:美国“永生狂人”布莱恩·约翰逊(BlueprintBryanJohnson)展示自己通过一种名为Lumipulse®Gp‑Tau217/β‑Amyloid1‑42的血液检测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早期生物标记,并在经过高压氧等干预后令该指标下降了28

我这两天被视频号上疯传的一段视频刷屏了:

美国“永生狂人”布莱恩·约翰逊(BlueprintBryanJohnson)展示自己通过一种名为Lumipulse®Gp‑Tau217/β‑Amyloid1‑42的血液检测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早期生物标记,并在经过高压氧等干预后令该指标下降了28%。

片中的解说称,这种血液检测可捕捉p‑Tau217等特定蛋白质的水平变化来预警大脑病变。

我看到这个视频后在想:在日本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检查?为了解答我的这个问题,我做了一次调查。

关于医疗养老,我拉了一个#人生下半场 的共创群,就医疗养老话题进行讨论和分享,有兴趣的朋友联系我安排入群。

因为很多研究报告都涉及到了具体的指代性对象,我先找了一份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介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这个疾病产生的原因和诊断标准。

阿尔茨海默病与早期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异常磷酸化的τ蛋白(p‑Tau)缠结。传统诊断依赖于:

脑脊液检查或PET显像

这两种方法可以直接反映Aβ或p‑Tau在大脑中的积累,但脑脊液检查需要腰椎穿刺,具有侵入性,PET扫描费用高且存在辐射。

神经心理测试

通常通过记忆和认知任务评估患者状态,但只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

近年来,随着超高灵敏度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关注血液中微量的p‑Tau217p‑Tau181Aβ42/40比值等指标。

与传统方法相比,血液检测简单、低侵袭,若能准确反映大脑病理将大幅提高早期诊断的可及性。

p‑Tau217/Aβ42比值的研究进展

临床准确性

2025年6月发表在《Alzheimer’sResearch&Therapy》的研究中,慶應義塾大学医学部以日本认知症患者队列为对象,利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HISCL®)测定Aβ42/40比值和p‑Tau217等多种血浆生物标记。

结果显示:

⏩在预测PET阳性(即大脑有淀粉样斑块)时,Aβ42/40比值的受试者工作曲线(AUC)为0.937,而p‑Tau217的AUC为0.926,二者均达到较高精度。

p‑Tau217的敏感性最高(0.905),Aβ42/40的特异性最高(0.947),研究认为两者比值可以综合优势。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Aβ42/40在前临床阶段就出现异常,而p‑Tau217随病程进展线性上升。

因此,两者的比值(p‑Tau217/Aβ42)有望成为预示疾病进展的敏感指标。

另一篇由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p‑Tau217在健康大脑中几乎检测不到,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前临床期”(尚无明显症状但已有病理变化)就会围绕淀粉样斑块出现。p‑Tau217的出现与神经突触活动的变化有关,且与传统的p‑Tau181标记具有不同功能。

美国FDA批准与日本研究现状

2025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LumipulseGp‑Tau217/β‑Amyloid1‑42PlasmaRatio体外诊断试剂,用于帮助55岁以上有认知障碍症状的患者判断大脑中是否存在淀粉样斑块。

该检测通过测量血浆中p‑Tau217与β‑淀粉样蛋白1‑42的比值,预测大脑病理,准确率在临床研究中达到91.7%阳性预测值和97.3%的阴性预测值。

日本方面,目前尚未批准基于p‑Tau217的血液诊断作为正式医疗服务。

慶應义塾大学的研究认为血液标记物不能单独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或药物适应决策,仍需结合脑脊液检查或PET结果。

研究团队强调,该方法需要在更大样本和独立队列中验证,评估成本效益和实施可行性后方可推广。

罗氏诊断公司2025年9月的新闻稿同样指出,他们开发的血液检测ElecsyspTau217获得了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但在日本尚未提交药事申请,仅以研究用试剂形式提供。

另一种检测ElecsyspTau181也只是用于排除阿尔茨海默病,未纳入国内医保。

Sysmex的β‑淀粉样蛋白血液检测试剂

虽然p‑Tau217检测尚未普及,但日本已经批准了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血液检测试剂。

2022年12月,日本药监部门通过了Sysmex公司的HISCLβ‑Amyloid1‑42/1‑40血液检测试剂。

这个两步法测试利用少量血液测量两个淀粉样蛋白的比值,用于评估大脑中Aβ的积累状况;该试剂仅需10–30微升血液,17分钟便可出结果,并以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运行。

这一血液检测可用于筛查需要进一步接受PET或腰椎穿刺的患者,并为日后抗淀粉样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

日本医疗机构能否开展类似检测?

根据我找到的资料,目前日本的体制大致如下:

1、p‑Tau217检测

慶應義塾大学与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等高校医院正在开展临床研究,并证实p‑Tau217结合Aβ42/40比值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然而研究者指出,由于成本、准确度和检测体系等问题,这类检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才能进入常规医疗。

2、血浆Aβ42/40检测

Sysmex的HISCLβ‑Amyloid检测已获政府批准,可在部分医疗机构开展。

然而,该检测主要用于筛查是否需要进一步确诊,无法单独诊断,也不在医保范围内,多为自费检查,费用约几万日元不等,且供应规模有限。

3、髓液检测

2025年9月罗氏诊断的エクルーシス试薬β‑アミロイド1‑42/pTau181被纳入日本医保,用于脑脊液中Aβ42与p‑Tau181的比值检查。但脑脊液检查需腰椎穿刺,患者接受度低。

4、临床指南与慎用原则

日本神经学会等制定的指南强调,血液或脑脊液的生物标记仅能作为诊断辅助,不能作为单独诊断依据;使用这些指标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神经心理评估以及影像检查,并充分告知患者可能的假阳性/假阴性风险。

综合来看,日本尚未正式提供p‑Tau217血液检测作为常规医疗服务,仅有少数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

社会公众若想评估认知风险,当前可选择的检查包括MCI(轻度认知障碍)血液筛查、APOE基因检测或Sysmex的β‑淀粉样检测(需自费且有限),同时应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后续方案。

治疗与管理的新动向

新型抗淀粉样药物

2023年底日本批准了抗Aβ抗体药物(如レカネマブlecanemab),这是第一批能延缓认知衰退的“病程修饰药物”。

它要求患者处于MCI或轻度阿尔茨海默病阶段,并需要确认有淀粉样斑块。因此,未来血液筛查可能在筛选治疗人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非药物干预

除了药物治疗,科学证据表明以下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保持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参加社交活动和认知训练。

充足睡眠与压力管理;避免长期过劳和抑郁。

预防脑损伤和控制噪音污染等环境风险。

一些研究者尝试通过高压氧治疗改善p‑Tau指标,但目前证据有限,不建议普通人自行尝试。

长期照护规划

我在《移住千问》和《外国人如何在日本做房东》等手册里曾强调,提前规划养老是移居海外生活的重要一环。

日本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完善,但申请程序和等待时间较长;同时城市房价稳定,老年护理设施费用不低。

对在日本生活的华人家庭来说,理解当地医疗体系、保险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有助于为可能出现的认知症风险做好住房与看护准备。

例如:

了解各自治体提供的认知症支援服务和看护保险申请流程;

合理配置资产,在大城市购买与出租物业时考虑到未来自身或父母可能需要的生活便利性;

关注国际学校或社区提供的健康讲座,及时学习日本的健康政策。

期待未来,但勿盲目跟风

通过对最新文献和日本官方信息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p‑Tau217血液检测仍处在研究阶段。

慶應义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显示,这一指标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精度很高,但尚未纳入临床诊断。美国FDA已批准相关检测用于临床,但日本尚未批准,普通民众暂时无法像视频中那样随意检测。

▶Sysmex的β‑淀粉样血液检测已获日本批准,可在部分机构自费进行,用于筛查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

然而它不是针对p‑Tau217,也不能单独诊断;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

▶早期预防比单一检测更重要。

除了关注前沿检测技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了解家族病史,并在出现记忆问题时及时就医,仍是最有效的策略。

对于移居日本的华人家庭,可以参考《移住千问》等指南,做好医疗保险和房产规划,以应对可能的长期照护需求。

▶谨慎对待商业宣传。

网络上出现的“检测一次提前预防老年痴呆”噱头多带有商业色彩;在科学证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随,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

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早期识别并干预认知症病理是医学的重要课题。相信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血液生物标记检测未来有望成为日常体检项目的一部分。

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让我们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就像我在房产投资中所提倡的那样——提前规划、不断学习、理性判断。

祝愿每一位看到这里的朋友都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拥有健康的记忆,与家人共同享受岁月的温暖。

最后打个广告,为了投资日本房产,我读了十几本房产投资类的排名靠前的原版书籍,其中连续九年畅销日本的《买楼收租》,读完后,我觉得特别棒,忍不住帮大家引进了中文版,介绍给各位房屋收藏爱好者,如需了解,请联系我。

来源:季老湿在东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