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谱(30):南阳抗日救亡运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8:10 1

摘要:南阳居豫鄂陕三省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对南阳抗日斗争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郭以青回南阳恢复建立党组织。10月,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委员会建立,郭以青任书记,袁宝华、葛季武为委员。

卢沟桥事变后,南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南阳居豫鄂陕三省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对南阳抗日斗争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郭以青回南阳恢复建立党组织。10月,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委员会建立,郭以青任书记,袁宝华、葛季武为委员。

平津沦陷后,在北平、天津等地求学的学生先后返回南阳。郭以青、袁宝华根据上级党组织“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指示精神,联系这些进步青年,于10月4日,在国民党南阳县党部礼堂隆重举行大会,成立了宛属平津同学会,并在附近城镇设立了瓦店、青台、新野、唐河等分会。

南阳特支依托同学会,广泛发动群众。在同学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南阳妇女抗敌后援会、方城县抗敌救亡宣传团、邓县旅外同学宣传工作团、南召县农村救国服务团、镇平青年救国团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南阳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

1937年冬至1938年春,在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很快,豫北失陷,开封告危。豫北、豫东、开封等地的50余所学校,相继迁入相对稳定的南阳西部诸县。这些学校的师生成为南阳救亡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

这一时期,外地的宣传团体汜水话剧团、河南省抗敌后援总会巡回话剧第三队、开封孩子剧团、教育部中小学教职员服务团等先后来到南阳。这些团体深入穷乡僻壤进行抗日宣传,促进了南阳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抗日救亡团体建立后,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这些救亡团体成立了歌咏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为广大群众演唱救亡歌曲。一次,宛属平津同学会组织了有400余人参加的歌咏大游行,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悲壮的《流亡三部曲》震撼着人们的心扉。青年学生不仅自己演唱救亡歌曲,还到学校、农村教唱救亡歌曲,伴随着激昂动人的歌声,南阳人民的心在跳,血在涌,不少人就是在这歌声的鼓舞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些救亡团体还成立了宣传队,利用演讲、漫画、座谈会、演剧等形式经常到街头闹市和城镇乡村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宣传队就像炽热的火种,走到哪里,就把抗日救亡的烈火燃烧到哪里。

宛属平津同学会宣传队,曾趁大批民工在城北修筑飞机场之机,深入到民工中去,和民工一起食宿,一起劳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次,方城县抗敌救亡宣传团在赵河街山陕会馆演出,当舞台上的演出将要结束时,突然在观众中又响起了锣鼓声,原来是经过化装的另一部分演员在观众中开始演《放下你的鞭子》。

当卖唱老人拿起鞭子要抽打因饥饿而发昏的卖唱女儿时,宣传团副团长李柏便站出来干涉。老人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家乡东北沦陷后的惨状,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观众们的愤怒情绪达到高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口号雷鸣般地响彻会场。群众真的以为他们是东北流亡的难民,簇拥着他们到宣传团驻地。当晚就有几位大娘给扮演“东北小姑娘”的演员送食品、衣服。

这些救亡团体还利用创办刊物、开办书店等形式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宛属平津同学会创办了《救亡》周刊和《炮火》壁报,共产党员王锡璋创办了《南召快报》,迁到宛西的开封师范、开封女师、育德中学等校办有《战线》《一齐冲》《洪流》等壁报,就连淅川县较为偏僻的印山小学也办起了《印声》壁报。与此同时,宛属平津同学会创办了武汉新知书店南阳分店,内乡县共产党员李军泗、秦子纯等创办了晨光书社。

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同时,各团体和学校还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普遍开展募捐活动。每次游行或演出之后,群众都纷纷捐粮、捐款。

镇平县农民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粮食从几十华里外背到青年救国团团部,捐献给抗日前线的健儿们,许多姑娘、媳妇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们日夜赶做鞋袜。仅镇平县石佛寺乡栗林王村青年救国团小队一次就募捐白布4匹、鞋袜60双、粮食300余市斤、大洋10元。连流落在南阳的12岁小乞丐张霞也为抗战捐出沿街乞讨得到的10元钱。

1938年10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揭露日军惨无人道地施放毒菌弹、杀害抗日军民的报道,并通电全国。南阳人民积极响应通电,在广大城乡再一次掀起募捐热潮。

内乡县赤眉地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募捐活动,不到20天时间,各界人士共募捐400多元,一些家境贫穷的农民把纺花卖线的钱和卖鸡蛋换食盐的钱也踊跃捐出,后由赤眉小学党组织把捐款汇往八路军办事处转送前线。《新华日报》还加印专页刊登募捐人姓名,予以表彰。

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抗日救亡团体还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斗争。从1938年春开始,南阳专署内的顽固势力,采取拉拢和威胁的方法,企图瓦解与宛属平津同学会关系密切的妇女抗敌后援会。妇抗会在同学会的支持下,拒不接受专署的高薪聘请,抵制了河南省党部的利诱和威逼。于是,国民党顽固派怀恨在心,极力想把同学会搞垮。他们指责同学会里有共产党,不准参与地方活动,不承认同学会的合法地位,并扬言要取缔和解散同学会。对此,平津同学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献身精神,坚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4月,济南沦陷后,山东省村治学派代表人物梁仲华,带领全副武装人马,狼狈逃到镇平,大肆散布失败主义情绪和“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滥调。为反击这股逆流,中共镇平县委以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救国团的名义组织学校师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出壁报,贴标语,猛烈抨击梁仲华的逃跑主义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有壁报题目为《欢迎梁仲华先生》,内容却是:“梁仲华先生走投无路,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欢迎!但不要把失败主义情绪带到镇平。”入木三分地指出:“日军大举入侵,祖国岌岌可危,梁先生不在山东为国效力,抵御日军,却携带枪支人马来我镇平,其意何在?镇平人民坚决反对逃跑主义的梁仲华!反对不抵抗主义的梁仲华!”青年救国团还把驱逐梁仲华的工作扎实地做到农村,菩提寺附近的农民逐步认清了梁仲华逃跑主义嘴脸,对其嗤之以鼻,就连老太太们赶集卖鸡蛋也不去菩提寺。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山东梁仲华,不如吃屎娃,山东逃河南,日本他不打。”梁仲华一伙在强大舆论压力下,无法在镇平存身,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南阳抗日救亡运动是一次深入、广泛的群众运动,唤起了民众觉醒,实现了全民抗战,激发了群众的民族义愤,为南阳人民抗击日军侵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后来,日军数次侵犯南阳,南阳人民纷纷起来袭击日军,并出现了南阳抗敌自卫军第三纵队、方城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抗日武装,这与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是分不开的。

来源:俯仰人间今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