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幽门螺旋杆菌 再次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常常听说它,但它究竟是什么?感染了会不会得胃癌?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揭开这个它的神秘面纱。
这两天,#幽门螺旋杆菌 再次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常常听说它,但它究竟是什么?感染了会不会得胃癌?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揭开这个它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唯一能在我们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像一颗“钉子户”,利用其螺旋状的结构和鞭毛,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定居在相对温和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上。为了抵御胃酸的侵蚀,它还能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云”来中和周围的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
感染率有多高?
据统计,中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是携带者。感染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如共餐、亲吻)或“粪-口”传播(如被污染的水源、食物)。这也是为什么它常常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
感染了有什么症状?
需要明确的是,约70%的感染者终身没有任何症状,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潜伏者。但对于另一部分人,它则可能是多种胃部疾病的“元凶”。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食欲不振和口臭等。这些症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表现高度重合。
危害有多大?一定会得胃癌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但请先不要恐慌,这并不意味着感染了就一定会得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其中,约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而只有极少数(约1%)的感染者,在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这一漫长的“Correa模式”癌变过程后,才可能最终发展为胃癌。
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但绝非唯一因素。胃癌的发生是细菌、遗传因素和环境(如高盐饮食、吸烟)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检测与治疗?
检测Hp的方法非常简便。最常用、最推荐的是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轻松吹口气,半小时左右即可出结果,准确率高且无痛。此外,还有粪便抗原检测、胃镜下活检等方法。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其中三联疗法为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铋制剂。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都是绕不开的药物。临床上第一款质子泵抑制剂就是奥美拉唑,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奥美拉唑肠溶片是国内首家以肠溶片剂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在缓解疾病症状、改善胃肠道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来源:鲁南制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