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20日,2025年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设立NGF-MRD检测学习班、学术时段+病例演讲比赛、骨髓瘤-中外对话、护理分会场、血液病专科联盟分会场、专家交流会六大环节,会议旨在汇聚群贤,系统培训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技术及
2025年4月17日-20日,2025年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设立NGF-MRD检测学习班、学术时段+病例演讲比赛、骨髓瘤-中外对话、护理分会场、血液病专科联盟分会场、专家交流会六大环节,会议旨在汇聚群贤,系统培训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浆细胞疾病规范化诊治,领悟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大会精彩纷呈,涵盖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新进展、多学科协作及护理管理等众多热点议题领域,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一、NGF-MRD检测学习班+学术时段+病例演讲比赛
来自西班牙的Jacques van Dongen教授和Alberto Orfao教授围绕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对于判断多发性骨髓瘤疗效、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决策等当前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多个主题内容分享。
学术时段+病例演讲比赛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多维度深度剖析了多发性骨髓瘤新型治疗格局,全国各地的青年菁英带来了丰富精彩的病例分享并针对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二、骨髓瘤-中外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冒烟性骨髓瘤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浆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POEMS syndrome”。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骨髓瘤髓外病变诊断及治疗进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MGCS”。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孤立浆细胞瘤研究进展”。
三、护理分论坛
2025年4月19日,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护理分会场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护理部丁舒副主任担任主席,全国护理精英共聚一堂,围绕疾病护理前沿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展开深度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鸿鹄主任、陈文明教授、国际骨髓瘤基金会前主席Brain Durie博士、北京朝阳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游兆媛主任、朝阳医院护理部贾燕瑞副主任(主持工作)及北京护理学会血液专委会颜霞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李春燕秘书长分别致辞,指出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异质性和复杂治疗对护理提出更高要求,强调需以技术创新、多学科协作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突破点,推动护理实践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李春燕秘书长动情诠释护理价值,指出血液科护士兼具治疗执行者、症状观察者、心理抚慰者三重角色,是改变患者健康结局的关键力量。
丁舒副主任总结强调,会议为血液护理领域注入新动能,期待通过学术交流推动专业发展,以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者带来希望。本次会议彰显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全程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构建"科研-临床-人文"三位一体护理模式指明方向。
护理分会场亮点纷呈:专业护理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个环节由北京朝阳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王丽副处长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刘佳护士长主持,北京护理学会李春燕秘书长做《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思考》专题报告,系统解析国家卫健委护理质控改进目标下的感染防控新策略。李春燕秘书长基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循证证据指出,CLABSI四大感染途径(皮肤病原体入侵、导管接口污染、继发血行感染、输液污染)需针对性防控,尤其需关注免疫力低下、重度烧伤、BMI≥40等高危人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史爱华护士长;朝阳医院刘爽老师在讨论中强调,该体系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多学科协作及主动监测机制,为构建“预防-监测-干预”闭环管理模式提供实践范本,对血液肿瘤等高风险科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报告为提升导管护理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提供科学路径。
第二个环节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黄顺护士长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韩娜护士长主持,北京朝阳医院护理部黄静副主任作《磁性护理文化建设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系统阐释磁性护理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磁性护理核心是指以“吸引并留住优秀护理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决策参与机制、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及患者关怀维度,破解护士短缺困境,保障优质护理服务供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翠莲护士长、北京儿童医院王莉护士长在讨论中指出,磁性护理文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需同步关注患者安全与护士职业福祉。磁性护理文化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又通过心理健康支持、职业成长通道增强护士归属感,以护士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护理服务体系,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三个环节由朝阳医院内科董凯生护士长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栾松华护士长主持,北京护理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颜霞主任委员分享基于团队发表于《中华护理杂志》的科研成果,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保护性隔离期孤独感研究进展》专题报告:保护性隔离期的HSCT患者普遍存在中重度孤独感,其中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疼痛/疲劳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及化疗时长。孤独感与心理状态恶化、治疗依从性下降显著相关。临床管理需要构建“生理-心理-社会支持”三维干预体系,借鉴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及社会支持疗法,同时将孤独感筛查纳入移植护理常规评估,制定本土化心理干预方案。北京同仁医院朱晋燕护士长、北京积水潭医院谢伟伶护士长高度评价该研究价值,指出其填补了移植患者心理护理领域空白,为优化“身-心共护”模式提供循证依据,呼吁临床医护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全周期关怀。
第四环节由朝阳医院内科王淑芹护士长和北京医院李宁护士长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护理部解文君主任带来的《血液病患者报告结局的评估与管理》专题报告,患者报告结局(PRO)是指来自患者的有关健康状态的任何方面的信息,测量内容包括症状相关信息、患者依从性、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负担,医患沟通、就诊体验、患者满意度、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疾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北京天坛医院任莉护士长、北京朝阳医院黄利宁护士长在讨论中指出,PRO是打破“医患信息鸿沟”的变革性工具,通过个体化PRO评估,可早期识别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优化居家护理及康复支持,以PRO为纽带,能提升患者治疗参与度,实现“患者赋权-护理精准化-结局改善”三重突破。
第五环节由朝阳医院内科董亮护士长,北京协和医院余旻虹护士长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胡伟护士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皮肤型GVHD精准化护理》专题报告,系统解析移植后并发症护理的“北大方案”。依托血液科390人护理团队,构建“皮肤护理-感染防控-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全链条管理路径,通过典型病例展示湿润烧伤膏联合新型敷料应用、个体化清洁方案等实践,强调动态评估与阶梯式护理策略。北京友谊医院乔营护士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杨柳老师在讨论中高度评价该体系科学性,指出其将循证护理与本土实践结合,为GVHD皮肤并发症管理提供标准化参考,助力临床护理从“经验驱动”向“精准驱动”转型。
最后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婷护士长,朝阳医院焦倩老师主持,北京朝阳医院刘超护士长作《难治/复发性骨髓瘤CAR-T细胞治疗全流程管理》专题报告,系统输出该院在细胞治疗护理领域的“朝阳经验”。靶向BCMA的CAR-T疗法为难治/复发患者提供突破性选择,全程护理管理是疗效与安全的核心保障。从细胞采集、预处理、回输到长期随访,建立标准化护理路径全流程覆盖。基于细胞因子风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预警指标库,实施分层监护,整合症状管理、营养支持、感染防控及心理干预,构建“生物-社会”双维照护网络。北京朝阳医院南萍护士长、朝阳医院医联体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肖越护士长在讨论中表示,该体系为CAR-T护理提供科学范本,尤其在复杂并发症预警与跨学科协作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助力护理团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
会议期间,众多护理专家分享了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分享报告不仅涵盖了感染预防、心理护理、患者结局管理等基础护理领域,还深入探讨了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 细胞治疗等专科护理技术,每一项报告都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拓宽了专业视野,提升了实践能力。本次护理分会场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个促进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为推动多发性骨髓瘤护理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血液病专科联盟分会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鸿鹄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我如何做临床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文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IIT研究之浅见“。刘爱军教授、周慧星博士向大家介绍了IIT研究项目。
五、专家交流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骨髓瘤治疗现状及未来方向“。Brian GM Durie教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多发性骨髓瘤治愈之路“。
六、创新·融合·超越: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新纪元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更是一个推动行业创新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权威专家的前沿主题报告和深度研讨,与会同仁得以零距离对话领域领军学者,系统掌握全球最新的治疗范式和技术突破。这种面对面的高层次学术互动,有效促进了尖端知识的传播和临床经验的智慧共享,为多发性骨髓瘤诊疗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必将对提升我国血液病诊疗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Ariel
审校:陈文明教授
排版:Aiden
执行:Quint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