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探技能成才“河南路径” 共享工匠培育“中原经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8:27 1

摘要:蓝天白云下的“山城”格外迷人,抬头可见的“重庆蓝”让人陶醉。9月24日下午,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河南分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匠心赋能技耀前程”——河南站在“山城”大舞台上,展示工匠风采,分享培育经验,共话发展未来。

蓝天白云下的“山城”格外迷人,抬头可见的“重庆蓝”让人陶醉。9月24日下午,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河南分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匠心赋能技耀前程”——河南站在“山城”大舞台上,展示工匠风采,分享培育经验,共话发展未来。

匠心如炬 照亮职工奋进之路

“这是一个匠心澎湃、技能闪耀的时代。在中原这片沃土上,河南广大职工以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书写着点亮未来、实现价值的奋斗足迹,汇聚成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随着论坛主题宣传片——《匠心赋能技耀前程》的播放,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河南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也看到了技能人才“破难题、开新局”的担当,更让大家深刻理解了“技能改变命运、匠心成就未来”的意义。

“作为技术工人深有体会,我们是把图纸变成产品的那双手。技术不过硬,再好的设计也落不了地,再新的科技也变不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个转化过程非常依赖一线技工的理解和操作。提升技能,其实就是解决创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特别迫切。”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胡中辉、梁兵的话语,道出了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又是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这种双重身份让孟祥忠对技能人才培养有着更深的体会。“我一直觉得,技术这东西,光练不够,还得悟。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师傅的教导和团队的支持,也特别感恩这个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我要带动更多年轻人成长成才,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为‘技能河南’、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从产业工人到大国工匠、从技术学徒到首席技师,千万职工如孟祥忠一样,以汗水浇灌梦想,以专注铸就卓越。

“今天我带来一本和同事一起主编的《技能大师谈高效精密数控加工》,这本书汇集了大量实用案例和操作技巧,已经纳入先进制造技术系列丛书。”梁兵认为引领特别重要,他的工作室每年都邀请劳模工匠为新员工开讲座,通过分享真实成长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年轻人坚守初心、踏实追梦。

搭建平台 构筑职工成才高地

“我特别看重工会组织的技能比赛。”胡中辉14岁上技校,毕业后进入企业,19岁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后拿到了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的第一名,还代表河南在全国大赛中取得第五名的成绩。他在论坛上分享的成长经历正是对技术工人通过竞赛成长成才的最好诠释。作为民营企业,龙佰集团研发副总裁陈建立说:“职工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力,更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的基石。竞赛,就是检验员工培养效果的‘试金石’。”

近几年,省总工会紧紧围绕“技能河南”建设目标,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搭建了多个实实在在的平台,如职业培训、技能大赛、工匠学院、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其中,省总工会每年固定举办的省级一类大赛就有6项,二类竞赛超过150场。通过这些赛事,广大职工有了更多展示才能、提升技能的机会,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论坛中,嘉宾提到最多的就是“搭建平台”4个字。如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工会副主席吕学军讲道,油田通过建体系、强培训、完善激励,给技能人才搭舞台;围绕生产需求建立创新工作室,让技能大师和首席技师带头,既解决技术难题,又传承技艺;搭建创新联盟,通过组建“创客群”、开办“云学院”、定期召开联盟会议等方式,促进跨领域技术交流。

如今,全省8364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2家工匠学院如星火遍布中原,一项项创新成果于此孵化、涌现。“协同攻关”凝聚集体智慧,“导师带徒”传承技艺薪火……这些平台已成为河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技能之火越燃越旺,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产教融合 拓宽职工成长通道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与产业变革之中,科技浪潮席卷全球,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急需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如何培养?成为论坛上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产业培养‘能上手、能升级’的技能人才。职工技能如果跟不上,产业升级就是空话。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既是我们的主业,更是支撑产业升级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小强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职工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提供什么培训。职工技能提升不是临时活动,而是‘随时充电’的长效机制,像‘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不仅面向学生,也为在职职工开放。”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一线操作岗位在减少,但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工会推行“职工点单、工会接单”的培训模式——企业需要什么、职工想学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和服务。同时不断拓展培训载体,网络学院、云课堂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构建“入学—培训—考证”一体化路径;工匠实验室与生产企业紧密对接,形成“教学—实训—应用”闭环培养机制,推动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助力职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助力 支撑职工梦想启航

匠心是创新发展的源泉,技能是成就未来的基石。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怎样让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工作和日常?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新引擎。”梁兵讲道,在工作室里,他们推动“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让职工在技术迭代中精益求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一丝不苟的态度变成创新实践,形成可持续的成长机制。“教育是根基。职业院校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和实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思维,让他们在快节奏社会里把精益求精内化成职业DNA。”李小强说。陈建立认为,工匠精神远不止技能传承。当员工看到企业真投入、真认可他们的成长,自然就会形成“共创共享、共同成长”的氛围。团队更团结、学习更主动,这种凝聚力,是别人抄不走的软实力。

我省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建立健全覆盖职工全职业生涯、多工种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85万人。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成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几年,省总工会特别重视遴选和培育中原大工匠,并且联合各部门完善奖励和支持政策。今年5月,省总工会联合省委组织部等10个部门出台了《河南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培育100名左右大国工匠、600名左右中原大工匠、6000名左右市级工匠,通过这样的梯队建设,带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同时,全力打造“劳模匠星耀中原”这个宣传品牌,持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氛围,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河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在中原大地,广大职工和技能工人正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以卓越的智慧助力产业升级。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