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年来,龙川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大、增速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对经济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5年9月26日《羊城晚报》T9版面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河源市龙川县“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关键之年,当地迎来最为宝贵的发展黄金期。
五年来,龙川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大、增速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对经济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百千万工程”三年间,龙川坚持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县域经济集群提质升级效果显著,新型城镇化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城乡风貌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创新效能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县域样板”
生态优美的龙川县 龙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5年,龙川两会明确提出,要奋力打好制造业大会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为此,龙川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培育“1+N”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入开展产业建设“大会战”,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龙川样板。
在景旺电子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精密电路板在全自动化设备中快速流转,机械臂精准完成焊接、检测等工序。这家扎根龙川19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2024年实现55亿元年产值的亮眼成绩,在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版图上标注下创新坐标,共同推动龙川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龙川全力冲刺GDP200亿元目标。当地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培育“1+N”产业集群。2022年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量1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3.2%,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2025年GDP全力冲刺突破2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上向好,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1+N”产业集群培育中,龙川充分发挥景旺电子、丹尼玩具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吸附聚集效应,2025年上半年,2家企业产值达49.9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主导产业PCB(印制电路板)今年1-8月完成工业产值47.98亿元,推动龙头企业景旺电子三期通过环评并动工建设,景旺电子明年有望成为龙川首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现代轻工纺织以丹尼玩具为龙头,通过强化与泡泡玛特生产合作,实现产值和用工人数大幅跃升。
产业兴,民亦富。近年来,龙川县贯彻落实省委部署、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兴产”与“富民”的辩证思维,进一步增强镇村内生动力,壮大县域产业实力,探索出一条山区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路径。
龙川富民工坊内,工人正在工作 袁文康 摄
龙川构建“核心园区+分布式工坊”体系,落户龙川的企业丹尼玩具在镇村建设79间“富民工坊”,形成“核心厂区产部件+乡村工坊组装”模式。协同机制上,以“百千万工程”建“政府+强村公司+企业+农户”机制,镇村盘活闲置场地,企业提供原料、标准与培训,设“妈妈岗”等灵活岗位,2023年以来,79间工坊助2600人次就业,吸引返乡就业约300人,月发薪约960万元。在这期间,龙川通过强化与泡泡玛特生产合作,实现产值和用工人数大幅跃升,2024年比2022年产值增长15.01亿元,增幅达413.49%,预计2025年全年产值达40亿元以上。
自“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起至2024年底,龙川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62.22亿元增长至192.63亿元,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夯实。根据河源市“十四五”规划,龙川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产业培育、生态旅游建设等多个领域承担重点任务,发展路径清晰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项社会发展指标上,龙川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包括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森林覆盖率等六项指标,显示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龙川正以“制造业当家”为引擎,依托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一幅具有龙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画卷”徐徐展开。
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
围绕“干出一个像样新城”的历史使命,龙川正举全市之力推进龙川新城开发建设。目前,龙川新城开发建设的首期多个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其中,作为龙川新城在建新地标,龙川商会大厦正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预计明年底交付使用。
近日,河源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勇平到龙川县调研龙川新城开发建设时强调,要以龙川新城建设为牵引,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今年9月9日,龙川县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会议召开,听取首期项目建设及有关工作推进情况汇报。龙川县委书记黄鸣强调,龙川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锚定“干出一个像样新城”目标,加力提速推动龙川新城建设,促进新老城区功能互补、联动发展,聚焦古风新韵全力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
县城新老区融合互补,带动产城联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这是龙川新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举。为此,龙川县委、县政府以龙川新城为牵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紧抓第二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机遇,谋划储备了46个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全力推动县城建设,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深圳市的倾情帮扶下,龙川新城建设形成《龙川新城综合规划》和《龙川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1+1”规划设计成果。未来,这里将以“古邑新川”示范带串联佗城、高铁新城、龙台山、幸福新城,整合宝龙新城产业片区,构建山水相依的生态城市格局,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
当前,龙川已谋划总投资约90亿元的“一带五区”首期及后续项目42个,其中龙台山郊野公园(一期)等18个首期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通过举办龙川新城规划招商推介会,已签约精智机器、远征科技、丹尼玩具三期等25个项目。
做强现代农业,群众更有获得感
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龙川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以创新举措激活农业发展动能,以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以文化IP和社会治理创新凝聚全县发展合力,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图景。
龙川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守红线、稳面积、治撂荒、推托管等系列组合拳,夯实农业生产根基。2023至2024年完成粮食播种106.33万亩,总产达48.11万吨,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尤为亮眼的是,龙川创新性地将“赛事”机制引入粮食生产环节,举办春耕种粮大赛,让“沉睡”的撂荒地变身“丰收”的希望田。数据显示,参赛的撂荒地复耕面积达3000多亩,平均亩产达550公斤,以“赛”促产的效果显著。
在扛稳“米袋子”的同时,龙川更致力于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一方面,依托油茶、丝苗米等优势产业,成功创建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龙川山茶油”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9亿元;丝苗米产业也蓬勃发展,龙母镇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另一方面,龙川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优质品牌,累计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0家、绿色有机品牌22个、粤字号9个,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龙川24个乡镇特色IP形象(资料图)龙川县文广旅体局供图
当农业产业根基日益稳固,龙川进一步将发展的触角延伸至文化层面,为农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近期,龙川创新性地发动24个乡镇打造各具特色的“一镇一IP”形象。这些融合了地方文化基因的卡通IP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网络,短短三天全网传播量即突破百万,成功将“文化赋能”从县级宏观构想转化为镇村层面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和认同感。目前,这些卡通IP作为乡镇“代言人”,为农产品、地方文化的宣传添砖加瓦。
产业的兴旺与文化的繁荣,最终要落脚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和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龙川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将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入基层服务,全面推动以微信群为载体的基层联系服务体系建设。由县委主要领导高位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各镇各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结合自身职能和辖区特点,充分利用微信群这一便捷的社交工具,搭建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有效提升了基层联系服务水平。
2025年7月以来,全县共有微信群1598个,群人数28.5万人,覆盖了24个乡镇、357个村(居)以及103个县部门单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网络,实现基层联系服务全覆盖,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家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干美化城乡增绿提质发展
龙川县麻布岗镇小长沙村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全村风貌不断提升 袁文康 摄 龙川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坚持将城乡风貌提升与绿美生态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典型引领、连线成片、全域整治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实现了城乡面貌的“颜值”巨变,更夯实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底,走出了一条具有龙川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径。
龙川深度融合城乡风貌与产业特色,致力于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示范效应。前两批典型镇村建设成效显著,典型镇全面完成“七个一”建设任务,丰稔镇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鹤市镇获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二等奖;35个典型村全部创成美丽宜居村,其中28个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第三批2个典型镇、22个典型村的培育工作正加快推进。
典型镇村的活力,体现在对本土资源的巧妙盘活与创新利用上。如丰稔镇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旧电影院升级为集方志馆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圩镇客厅,同时打造融合防汛功能与休闲需求的“金钩环水”美丽河道。该镇黄岭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5万元,连续三年增幅超20%,展现了“里子”与“面子”同步提升的实效。
在典型镇村的基础上,龙川着力推动风貌提升从“点”向“片”拓展,实现全域跃升。一是实施“22349”工作法,以重要交通干线为骨架,聚焦示范带、典型镇村等重点区域推进风貌整治。麻布岗镇践行“群众路线”实现“零阻工、零强拆”;赤光镇推行“双签名”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2024年7月以来,全县累计完成7731处铁皮棚整治,3770栋房屋外立面焕新,城乡风貌呈现整体提升态势。
二是高标准打造“东江水韵”“古邑新川”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使其成为串联城乡、激活产业的重要纽带。“东江水韵”子项目四都镇东江湿地公园(星空营地)通过“固定租金+收益分红+就业优先”机制盘活闲置土地;“古邑新川”子项目老隆镇乡村艺栈构建“阅读+茶饮+研学+文创”生态圈,推动茶产业向文化消费升级。这两个项目已开业运营,成效显著——翰林书屋作为河源市“十带百坊千创客”首个标杆项目,日均接待超500人次,预计年助村集体增收8.4万元,吸引15名青年返乡创业,撬动投资超900万元;东江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全网曝光超80万次,预计年助村集体增收12万元,实现了“一间书屋带活一个村庄”“一个公园激活一片区域”的蝶变。
风貌提升的“面子”离不开扎实的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里子”。龙川在此方面多措并举,成果丰硕。
垃圾转运污水治理见实效:全县镇村实现垃圾统一转运,农村生活垃圾费收取率连续三年达100%以上、金额超千万元,86%以上行政村达美丽宜居标准。污水治理任务超前完成,新建成城镇污水管网5公里。
“三线”“六乱”出成果:24个镇均已完成“三线”整治方案并进场施工,首批典型镇等已基本完成主街“三线”下地。整治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18宗。
“美丽”建设促提升:深入开展“六清三绿一改”和“美丽庭院”创建,共建成“美丽庭院”14855户、“最美家庭”973户,佗城镇佳派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村。
绿美底色焕新彩:建成森林城镇1个、森林乡村2个。2024年、2025年县镇村绿化植树分别达72.5万株和61.32万株,连续两年超额完成计划且种植数全市第一。荣获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河源赛区优胜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2年“优秀”,2024年3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创历史最好水平。韩江支流——龙母河水源涵养林项目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龙川的绿美实践不仅在于植树添绿,更在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鹤市镇河布村“以木养木”乡村循环经济模式入选全省乡村绿化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龙川在全市率先开展林业碳普惠交易,创新“政府+国企+村集体+村民”模式,实现首批碳汇交易67.3238万吨,为54个村带来超10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变得更加清晰可及。
文|吴奕镇 黄明敏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