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四百年的大汉王朝,有过"文景之治"的繁荣,有过"汉武雄风"的强盛,也有过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呐喊。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自为政,诸葛亮却对刘备说出"民心思汉"这四个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朝末年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如此声势浩大,老百姓为啥还会怀念汉朝呢?
汉朝带给我们的辉煌记忆
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由刘邦一手打下江山。刘邦可不是什么贵族子弟,他曾经只是个小吏,后来当了泗水亭亭长。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带着一帮兄弟揭竿而起,历经九死一生,最终在楚汉相争中胜出,建立了汉朝。
刘邦建国后定都长安,这一坐就是两百多年。西汉初期,百废待兴,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生产。
他死后,吕后临朝。说起吕后,很多人只记得她的"人彘"酷刑,觉得她心狠手辣。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稳定了新生的汉朝政权,功不可没。
接下来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这时候的汉朝,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朝廷甚至不用收那么多税也能维持开支。
汉景帝刘启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说老百姓吃饱穿暖了,自然就懂礼义廉耻了。
到了汉武帝刘彻,汉朝迎来了更辉煌的时代。
他在位54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比如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设立盐铁专卖增加国家收入,开创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
汉武帝时期的军事也相当强大,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开疆拓土,让汉朝的版图空前扩大。
西汉后期虽然经历了王莽篡位的短暂中断,但很快就迎来了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刘秀是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他平定各地叛乱,恢复社会秩序,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
东汉初期的汉明帝、汉章帝时期被称为"明章之治",汉和帝、汉安帝时期被称为"永元之隆",这段时间汉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宁。
汉朝超前的文化科技
要说汉朝有多厉害,可不止是打仗厉害。汉朝的文化科技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是造纸术的发明。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纸张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虽然在蔡伦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简陋的纸,但他的改进使纸变得更加实用,成本更低,这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医学方面,张仲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这种早期麻醉剂,还创编了"五禽戏"养生操。这些医学成就在当时可是世界领先水平。
科学领域,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够测定地震的方向,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制作了浑天仪来观测天象,并且准确计算出了一年的长度为365.25天。
文学艺术也是汉朝的一大亮点。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赋的繁荣,乐府诗的兴起,都展现了汉朝文化的繁荣程度。
汉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雏形。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招收学生学习经典,后来又开始实行"察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进入政府任职。
这种选贤任能的制度,打破了之前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施展才能。
汉朝的丝绸之路更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苜蓿等西域物产,也把中国的丝绸、铁器、漆器等传到了西方。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巾起义
说完了汉朝的辉煌,咱们得说说它后来为啥衰落了。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朝政腐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形成了大庄园经济。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户或者流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的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官府的腐败让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184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
领导这场起义的是张角兄弟三人,他们创立了太平道,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是"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太平道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信徒?因为当时疫病流行,张角会一些医术和巫术,能给老百姓看病。
再加上他宣扬平等的思想,很快就发展了几十万信徒。起义军头裹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
起义爆发后,黄巾军势如破竹,一度占领了很多州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纪律,再加上朝廷派大军镇压,黄巾起义最终失败了。
很多历史学家把张角定性为"战争贩子",认为他缺乏治理能力,只会发动战争。
黄巾起义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痛苦。战乱中,无数村庄被烧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此后,地方军阀趁机崛起,各自拥兵自重,中央政府的权威进一步削弱。
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最终在公元220年被曹丕取代,正式宣告灭亡。
为什么说"民心思汉"
讲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既然汉朝末年这么腐败,百姓生活这么苦,为啥诸葛亮还说"民心思汉"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汉朝"和"汉末乱世"这两个概念。
人民怀念的不是汉末的混乱和苦难,而是汉朝鼎盛时期的太平盛世。就像我们怀念一个人,往往记住的是他最好的样子,而不是生病衰老的模样。
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已经大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各地军阀混战不休,百姓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怀念过去的安定生活。
两汉统治了四百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长的时间。几代人的记忆中,汉朝就代表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宁。
尤其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这些盛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汉朝的军事实力也让人印象深刻。汉武帝时期击退匈奴,保家卫国;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威震四方。
这种军事上的成功给了老百姓安全感,让他们可以安心生活生产。
再者,汉朝的文化成就深入人心。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班固的《汉书》,从张衡的科学发明到蔡伦的造纸术,这些都是汉朝留给中国的宝贵财富。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汉朝的统治者多数时候还是比较爱惜百姓的。
汉文帝曾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宁可错放也不要冤杀。汉景帝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这些仁政给百姓留下了好印象。
相比之下,汉末的混乱局面让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谁不想回到和平年代?
诸葛亮看到的就是这种民心所向。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
诸葛亮对刘备说"民心思汉",就是告诉他:你有这个身份优势,老百姓怀念汉朝的治世,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争取民心。
汉朝之所以会衰亡,表面上看是因为黄巾起义、徭役兵役繁重等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阶级固化与分配不均。
这其实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通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百姓生活越来越难,最终导致王朝崩溃。
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即使在汉末动乱年代,人们依然怀念汉朝的盛世。
这告诉我们,一个政权最重要的,不是短暂的辉煌,而是能否让人民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这才是真正能赢得民心的根本所在!
参考资料: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