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应 “民情日志”背后的暖心事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7:47 1

摘要:日记,现在很少有人写了。但在玉园南社区,每名网格员,人手一本“民情日志”。上面记录的,都是居民反映的大事小情。哪些办妥了,哪些还没办,从“记账”到“销账”都要记录清楚。此举,激励了社区工作者主动作为,也确保居民诉求事事有回应,社区治理件件有着落。

网格员们在梳理各自的“民情日志”

日记,现在很少有人写了。但在玉园南社区,每名网格员,人手一本“民情日志”。上面记录的,都是居民反映的大事小情。哪些办妥了,哪些还没办,从“记账”到“销账”都要记录清楚。此举,激励了社区工作者主动作为,也确保居民诉求事事有回应,社区治理件件有着落。

“小本子”用处大

基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23年3月份,玉园南社区给大家配发了“民情日志”。

社区服务覆盖3个小区、7000余户、14700人,工作千头万绪。14名网格员,每人日均要对接10余件诉求,难免出现“记混、漏办”的情况,且缺乏跟踪机制。以至于多次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有居民来社区抱怨,楼道灯坏了3天,反映好几次总说记着,结果还是没人管。

对此,社区改进了服务方式,把居民的诉求记在日志中,全程跟踪,办结才画钩,没办完的每天写进展,绝不能“石沉大海”。并且,社区按颜色标注居民群体,红色对应空巢独居老人,橙色为高龄特困居民,黄色是残疾人,绿色为退役军人,青色为流动人口等,各群体需求各有侧重。

此后,“标色记录、按色排序、办结画钩”成了网格员的工作习惯。

上班先翻日志

网格员杨恩英的日志本上,记着这样一条:“9月15日,玉园路23号院张先生(白色)家漏水,渗到楼下李大娘(红色)家,需协调维修。”她特意标注了记号:李大娘是独居老人,需优先处理。

当天,杨恩英与物业维修人员入户检查,确认是水管老旧破裂。她理清责任后,在本子上标注:“下午堵漏水点,明天换水管。”次日换好水管,她回访确认双方满意,才画钩“销账”。

这样的操作源于社区“软规矩”:红、橙色诉求当天回应、24小时出方案,黄、绿色48小时内跟进,青、白色3个工作日办结,蓝色帮扶每周跟踪,复杂问题每周反馈进展。

网格员们说:“上班先翻日志,看红橙色事项是否销账,就知道这一天要干啥。”

42本“民生账”

“8月22日,西机路65号院的78岁独居老人赵奶奶,反映头晕需上门测血压,已安排社区医生上门。”在网格员张补兰的日志本中,记满了这样的事情。有的办理过程比较烦琐,写不下,旁边还贴了张小纸条。

翻看日志,张补兰立刻想起了当时的情景:她与社区医生上门,测完血压,叮嘱老人按时吃药。次日打电话回访,在日志中写下“头晕缓解了”。几天后再次入户,血压正常了,这才画了对钩“销账”。最后,她在待办栏注明“每周三有义诊,提前提醒赵奶奶”,整件事才算办妥。

类似情况很多:橙色的纸上,高龄老人刘大爷腿脚不便,网格员上门帮办特困年审;黄色的纸上,残疾人马大爷反映浴室的扶手松动,网格员与维修师傅帮忙加固,还加装了防滑装置……

如今,14名网格员已经写了42本“民情日志”,累计千余件诉求得到解决。大家说,会一直记下去,为居民办更多实事。

记者 李涛 文/摄 太原晚报

来源:太原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