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06:28 1

摘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通过旱育秧方式培育壮秧,配合本田稀植栽培,实现增产提质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在于“旱育壮秧”与“合理稀植”的协同,以下为具体技术要点阐述。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通过旱育秧方式培育壮秧,配合本田稀植栽培,实现增产提质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在于“旱育壮秧”与“合理稀植”的协同,以下为具体技术要点阐述。

一、育秧阶段:筑牢壮秧基础

育秧是旱育稀植技术的核心环节,需围绕“旱育”条件控制,培育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壮秧。

1. 苗床选择与处理:优先选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旱地或菜园地作苗床,避免连作。苗床需提前15-20天翻耕,每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机肥10-15kg、过磷酸钙50g,混合均匀后平整床面,按1.2-1.5m宽作畦,畦间留30cm宽排水沟,确保雨停无积水。

2. 种子处理:选用适宜当地气候的优质品种,播种前进行晒种、浸种与消毒。先晒种1-2天,打破种子休眠;再用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浸种48小时,防治恶苗病;最后捞出沥干,催芽至露白即可播种。

3. 播种与覆盖:根据移栽时间确定播种期,一般早稻在3月中下旬、中晚稻在5月中下旬播种,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控制在15-20g(常规稻)或8-10g(杂交稻),播后用细土覆盖0.5-1cm,确保种子不外露,再覆盖地膜保湿,搭建小拱棚保温,调控苗床温度在25-30℃,促进出苗。

4. 苗床管理: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保持苗床“旱育”状态,即土壤湿润不积水。1叶1心期每平方米喷施10%多效唑5g(兑水1kg),控制秧苗徒长;2叶1心期追施断奶肥,每平方米施尿素10g(兑水浇施);移栽前3-5天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施尿素15g,同时喷施一次杀虫剂与杀菌剂,带药移栽。

二、移栽阶段:把控稀植关键

移栽环节需兼顾秧苗质量与本田密度,为水稻生长创造充足空间,提升光合效率。

1. 本田准备: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深度20-25cm,晒田1-2天后灌水耙平,做到田面平整、泥层深厚。移栽前3-5天,每公顷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0kg、尿素150kg、过磷酸钙300kg、氯化钾120kg,均匀撒施后耙匀,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2. 秧苗选择与起运:选择苗龄30-35天、株高15-20cm、具有3-4片叶的壮秧,起秧时尽量带土,避免伤根,起运过程中轻拿轻放,防止秧苗萎蔫,确保移栽后快速返青。

3. 移栽密度与方式:采用人工移栽或机械移栽,常规稻每公顷栽插22.5-27万穴,杂交稻每公顷栽插18-22.5万穴,每穴栽插2-3株秧苗(常规稻)或1-2株秧苗(杂交稻),行距控制在30-33cm,株距控制在13-16cm。移栽时保持水层3-5cm,避免深栽,确保秧苗根系入土浅、分蘖快。

三、本田管理:强化生长调控

本田管理需围绕水肥、病虫害防控,促进水稻分蘖、孕穗与灌浆,实现高产。

1. 水分管理:遵循“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适时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的原则。移栽后保持3-5cm浅水层,促进返青;返青后至分蘖期保持1-2cm薄水层,利于分蘖;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根系活力;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5-7cm深水层,防止高温干旱影响穗发育;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促进籽粒饱满,收获前7-10天停水。

2. 肥料管理:除基肥外,需合理追施分蘖肥、穗肥与粒肥。分蘖肥在移栽后7-10天施入,每公顷施尿素120kg,促进有效分蘖;穗肥在幼穗分化初期(移栽后30-35天)施入,每公顷施尿素75kg、氯化钾90kg,促进穗大粒多;粒肥在抽穗期施入,每公顷施尿素45kg或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止早衰,提升千粒重。

3.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分蘖期至孕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破口期至抽穗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可选用40%稻瘟灵乳油800倍液或20%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雾,确保水稻生长安全。

四、收获阶段:保障籽粒品质

当水稻籽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时,及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导致籽粒脱落或品质下降。收获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或人工收割,收割后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3%-14%,再进行脱粒、清选,确保籽粒饱满、无杂质,提升商品价值。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需严格把控各环节要点,结合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灵活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为水稻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