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31日傍晚,波士顿的街头飘着细雪。24岁的朱莉娅·潘蹲在公寓门口,一边抚摸着她的金毛犬“阳光”,一边给闺蜜艾莉发信息:“新年快乐!记得给‘阳光’留点零食哦。”这个毕业于缅因大学金融与哲学双学位的摩根大通精英,原本计划与爱犬跨年后,就去施粥所做志
---
### 一、新年钟声前的最后一条信息
2024年12月31日傍晚,波士顿的街头飘着细雪。24岁的朱莉娅·潘蹲在公寓门口,一边抚摸着她的金毛犬“阳光”,一边给闺蜜艾莉发信息:“新年快乐!记得给‘阳光’留点零食哦。”这个毕业于缅因大学金融与哲学双学位的摩根大通精英,原本计划与爱犬跨年后,就去施粥所做志愿者——这是她坚持了五年的新年传统。
晚上10点30分,手机突然亮起。发信人是段然,波士顿餐饮圈的新贵,拥有三家米其林推荐餐厅的“年度调酒师”。“朱莉娅,市政厅有跨年音乐会,我多了一张VIP票。”文字下方,还附着一张舞台灯光闪烁的照片。朱莉娅皱了皱眉,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几秒。她们并非挚友,仅因段然曾帮她订过网红餐厅而有过几次交集。
“谢谢段然,但我和‘阳光’约好啦!”她婉拒道。手机那头沉默了片刻,又跳出一条信息:“我让司机顺路接你?听说你喜欢XX乐队的现场版。”朱莉娅的心动摇了。那个乐队正是她去年在毕业论文里分析的“后现代主义音乐代表”。几分钟后,她给艾莉发了最后一条信息:“临时决定去音乐会,晚点回来陪你跨年!”
她不知道,这个决定让她永远错过了与“阳光”的约定。
---
### 二、致命的VIP票:从音乐会到富豪豪宅
段然的黑色宾利停在朱莉娅公寓楼下时,车窗摇下,露出他标志性的微笑——这个登上过《GQ》封面的男人,总能让女性放下戒心。车内弥漫着昂贵的雪茄香,朱莉娅注意到后座放着一瓶未开封的香槟,标签上印着她的名字。“这是为‘金融新星’准备的,”段然眨眨眼,“听说你刚拿下季度最佳分析师?”
音乐会现场,段然如鱼得水。他带着朱莉娅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被 velvet rope 隔开的VIP区。在这里,她见到了波士顿的商界名流、政客甚至几位NBA球员。段然熟练地为她介绍每个人,仿佛她是他的长期伴侣。当零点钟声敲响时,他递过一杯特调鸡尾酒:“朱莉娅特调,试试?”
监控画面显示,凌晨1点45分,朱莉娅突然扶住栏杆,身体明显摇晃。段然立即上前搀扶,在她耳边说了些什么。随后,他半抱半扶地带她离开现场。目击者称:“女孩像没骨头一样软在他身上,但段然看起来很镇定。”
凌晨2点07分,伯灵顿豪宅的监控拍下诡异一幕:段然将朱莉娅从车里抱出,她的头无力地垂在他肩上,双腿拖在地上。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画面中隐约可见朱莉娅的左脸呈现不自然的青紫色。邻居家的狗突然狂吠不止,直到车辆驶入车库才停止。
---
### 三、911报警电话里的“咕噜声”
元旦上午11点15分,伯灵顿警局的911调度员接到一通语速极快的报警电话。“我朋友...她在我沙发上...不动了!”段然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只是喝了点酒...”调度员要求他检查对方呼吸,电话里传来一阵窸窣声,然后是段然倒吸冷气的声音:“天啊!她脸是青的!还有...还有咕噜声?”
这段录音后来被媒体曝光,音频专家分析称,背景音中确实有类似液体在气管中流动的“咕噜”声——这是严重缺氧或呼吸道阻塞的特征。当急救人员12分钟后赶到时,朱莉娅的尸体已经冰冷。段然穿着丝绸睡衣站在门口,头发凌乱:“她...她可能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尸检报告像一颗炸弹:朱莉娅死于MDMA(摇头丸)中毒,血液中的浓度足以致命。这个结果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震惊。艾莉哭着对记者说:“朱莉娅连咖啡因都敏感!她大学时因为拒绝尝试电子烟,还被男友嘲笑‘老古董’!”更可疑的是,警方在段然家中搜出了多种处方药,包括强效镇静剂。
---
### 四、双面人生:调酒大师与“慈善家”
随着调查深入,段然的光鲜形象开始崩塌。这位“年度调酒师”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与年轻女性的合影。她们大多像朱莉娅一样,是刚步入职场的精英女性。一位匿名前员工透露:“段老板喜欢‘培养’年轻女孩,他会帮她们订米其林餐厅、介绍人脉,但代价是...”
更令人不安的是,朱莉娅并非第一个在他家中出事的女性。2022年,一名22岁的模特在参加段然的派对后送医,诊断结果为“药物过量”,但案件最终以“自愿服药”不了了之。而段然在朱莉娅死前两周发的动态——“愿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是你一直等待的情节转折”——现在看来令人不寒而栗。
与此同时,朱莉娅的家人在悲痛中整理她的遗物。在她的日记里,人们发现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灵魂:“在摩根大通工作不是为了赚钱,是想学习如何让金融更公平。”“下个月去施粥所,要教孩子们用复利计算储蓄。”她的书架上,《正义论》与《华尔街之狼》并排放着,扉页上写着:“永远不要成为自己鄙视的人。”
---
### 五、未解的谜团与持续的抗争
三个月过去了,案件仍无定论。段然的律师坚称这是“自愿服药导致的意外”,但朱莉娅的家人聘请了私家侦探。他们发现,音乐会当晚的VIP区监控“恰好”故障,而段然豪宅的室内录像在他报警后两小时被删除。更诡异的是,朱莉娅的手机至今下落不明。
波士顿的华人社区发起了“为朱莉娅讨公道”的运动。每周六,都有人在摩根大通总部外举牌:“她不是‘又一个吸毒女孩’,她是未来的金融改革者!” pressure 下,警方重启调查,重点排查段然的社交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人称:“段然有句口头禅——‘没有搞不定的女孩,只有不够剂量的药’。”
朱莉娅的葬礼上,艾莉抱着“阳光”念出她最后一条信息:“晚点回来陪你跨年。”灵堂里,24岁的遗照旁摆着她没来得及送出的施粥所志愿者证书。而段然,依旧在他的豪宅里,偶尔更新着社交媒体——最新动态是“新调制的‘天使之吻’鸡尾酒,献给所有坠落的天使”。
---
### 结语:当精英光环成为罪恶的掩护
朱莉娅的悲剧,撕开了上流社会光鲜的表皮。在这个用金钱和地位编织的权力网络中,年轻女性的理想与生命,可能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情节转折”。而更令人心寒的是,当受害者是“金融精英”时,舆论的第一反应竟是“她肯定也沾染了圈子里的恶习”。
但朱莉娅的日记告诉我们:她拒绝电子烟,坚持做志愿者,连给流浪猫喂食都要计算营养成分。这样一个纯净的灵魂,怎会主动拥抱致命的毒品?当监控里那个“最后的抱抱”被反复播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一个系统的失语——在资本与权力的共谋下,正义,有时比摇头丸更难获得。
来源:博学孔雀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