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收获是产量形成的最后关键环节,科学收获可减少5%-10%的损失。以下结合最新农机技术、气候适应策略及品质保障要点,分阶段详解注意事项
玉米收获是产量形成的最后关键环节,科学收获可减少5%-10%的损失。以下结合最新农机技术、气候适应策略及品质保障要点,分阶段详解注意事项
一、收获前:成熟度判断与准备工作
1. 精准判断最佳收获期
生理指标:
乳线消失(玉米籽粒背面乳线从顶部到底部完全消失),黑层形成(籽粒基部出现黑褐色层),此时含水率约30%,干物质积累达峰值。
传统经验:苞叶枯黄松散、籽粒硬化发亮,用指甲掐不动。
测产验证:随机取10株测籽粒含水率,降至32%以下时适宜机械收获,28%以下适合直接脱粒。
2. 农机与场地准备
机械调试:
收割机更换专用玉米割台,调整摘穗辊间隙(3-5cm,避免夹穗),脱粒滚筒转速控制在500-600转/分钟,减少籽粒破损。
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刀片间距≤10cm),碎茬长度<10cm,便于还田。
场地规划:
晒场铺设防雨布或水泥地,提前清理杂物;烘干设备检修,确保每小时处理量≥5吨(按亩产500kg计算,100亩需10小时烘干能力)。
3. 天气与风险预案
关注预报:收获前7天避开降雨,若遇连阴雨,优先抢收成熟度高的地块,采用“站秆扒皮”技术(剥开苞叶晾晒)加速脱水。
防倒伏预案:倒伏玉米用青贮收割机收获,或人工割倒捆扎,避免籽粒霉变;倒伏超45°的地块,顺倒伏方向收割,降低损失率。
二、收获中:机械化操作与品质保障
1. 机械化收获核心参数
作业速度:
籽粒直收(适用于含水率≤25%):时速≤4km/h,避免脱粒滚筒过载;
果穗收获(含水率30%-35%):时速5-6km/h,摘穗辊转速800-1000转/分钟。
损失率控制:
果穗收获:落穗率≤3%,籽粒破损率≤1%;
籽粒直收:总损失率≤5%(含落粒、破碎),可通过加装二次回收装置(如吸粮风机)降低损失。
2. 人工收获细节
摘穗技巧:左手抓住玉米秆,右手握果穗向下掰,避免带叶鞘,减少杂质;带柄摘穗(保留1-2cm穗柄)可降低霉变率。
运输防护:用透气网袋装运,单袋重量≤50kg,避免挤压发热;长途运输加盖防雨布,防止淋雨。
3. 特殊情况处理
病虫害果穗:患茎基腐病、穗腐病的玉米单独收获,籽粒不做食用,可加工成饲料;带蚜虫、玉米螟的果穗,用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后再运输。
高含水率籽粒:若直收籽粒含水率>28%,需立即摊薄晾晒(厚度<10cm),或送入烘干机(设定温度60-65℃,降水速率≤1.5%/h),防止发芽。
三、收获后:产后处理与秸秆利用
1. 籽粒干燥与储存
晾晒管理: 水泥地晾晒:厚度15-20cm,每天翻动3-4次,夜间覆盖防雨,3-5天可降至安全水分(≤14%);
机械烘干:含水率30%的籽粒需烘干12-15小时,注意阶段性停机散热,避免过度烘干导致籽粒开裂。
储存要点:
入仓前过筛去杂(杂质≤1%),按水分分级储存(水分差>2%需分开);
高大平房仓采用通风地笼,粮堆高度≤6m,夏季粮温控制在25℃以下,定期检测霉变指标(黄曲霉毒素B₁≤50μg/kg)。
2. 果穗储存与脱粒
堆放方式:
离地架空堆放(用铁丝网或木架),堆高≤2m,堆间留1m通道通风;
搭“人”字架晾晒:将果穗扎成小捆(每捆10-15个),倒挂在架上,加速脱水。
脱粒时机:果穗含水率降至18%以下时脱粒,用专用玉米脱粒机(滚筒转速800-900转/分钟),破损率≤2%。
3. 秸秆综合利用
还田技术:
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同步秸秆还田,每亩撒施5kg尿素+1kg秸秆腐熟剂,旋耕深度20cm,埋茬均匀;
防烧苗措施:还田后灌水沉实,避免秸秆架空根系,次年播种时种肥隔离≥5cm。
增值利用:
青贮饲料:含水率60%-65%的秸秆切碎至2-3cm,压实密封发酵30天,可作牛羊饲料(每吨价值200-300元);
生物质能源:打捆后送生物电厂,每吨可发电300-350度,实现秸秆资源化。
四、地域适应性建议(以山东聊城为例)
夏玉米收获:
最佳时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后),避免早收(千粒重降低10-15g);
防秋汛措施:低洼地块提前挖排水沟,配备抽水机,机械收获选晴天上午(露水干后),避免土壤黏重陷车。
籽粒直收推广:
选用耐机收品种(如‘登海618’‘鲁单510’),生育期≥105天,穗位整齐,籽粒脱水速率≥0.8%/天;
配套烘干设施:每亩按500kg产量计算,100亩需配备10吨/小时的烘干机,降低产后损失。
五、常见损失规避指南
收割遗漏:机械收获时沿垄向行驶,地头转弯预留3m宽缓冲区,人工补收漏穗;
霉变风险:含水率>30%的果穗,若48小时内无法干燥,需拆包摊晾,或用防霉剂(丙酸钙按0.1%比例喷洒);
机械损伤:定期检查摘穗辊、脱粒滚筒的磨损情况,刀片钝损时及时更换,避免籽粒破碎率超标。
玉米收获需兼顾“适时、高效、减损”,从成熟度判断到产后烘干形成完整链条。规模化种植建议采用“籽粒直收+低温烘干”模式,亩均成本可降低80-100元;小面积种植可侧重“果穗晾晒+人工精选”,确保颗粒归仓。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使玉米实际产量接近理论产量的95%以上。
来源:科学种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