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锡金的历史和它的问题起源于它的地理环境,这比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如果通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好的天然山口不经过这个小国,就不会有商路;如果春丕谷地和提斯塔河谷没有提供天然牧场,人们就不可能沿着商路生活。没有这些自然条件,强横、贪婪的英国人及其肤色黝黑的“好学生”就没
锡金的历史和它的问题起源于它的地理环境,这比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如果通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好的天然山口不经过这个小国,就不会有商路;如果春丕谷地和提斯塔河谷没有提供天然牧场,人们就不可能沿着商路生活。没有这些自然条件,强横、贪婪的英国人及其肤色黝黑的“好学生”就没有理由去掠夺事实上属于那些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的东西,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利用或统治一个弱小的国家。
位于甘托克的锡金王宫是一幢乡村别墅式的白色建筑。图为六十年代锡金王室举办游园会的场面
印度国父及首任总理尼赫鲁在世时曾经说过,“用武力占领锡金这样一个小国好比用来复枪打苍蝇”。他在位期间曾长期小心地保留着锡金的保护国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个缓冲国和交往窗口。但是尼赫鲁在1964年去世了,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继任印度总理后,对继续维持锡金的独立地位采取了一种不耐烦的态度,事态的发展一步接一步,最终导致锡金在1975年被印度吞并。
1962年印度单方面挑起中印边境战争时,锡金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边界就关闭了。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锡金贵族领主习惯于在夏季雇人把绵羊和牦牛赶到西藏的高原草场放牧,结果边境关闭时这些牲畜都没能回来,导致绵羊及羊毛生产在锡金北部绝迹了许多年,当地的牦牛也只剩下半数左右。
当中印边境的冲突停火之后,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的东西两段后撤,实行脱离接触政策。而由于印度依据1950年条约在锡金境内驻有军队(大约两到三个山地步兵旅),因此两国军队在中锡边界上是直接接触的。驻扎在锡金边界的印军不断向中国军队挑衅,在边境地区的乃堆拉山口多次越过边境、挪动界碑、修筑工事、架设电话,印军飞机也多次从锡金侵入中国领空,对西藏的康巴宗、亚东等地进行侦察。
1967年9月,锡金印军多次越界架设铁丝网,置中国军队的警告于不顾。9月7日,印军用刺刀刺伤两名中国士兵。9月11日清晨,印军山地步兵112旅一个连在一名锡克教中校营长的指挥下再度越界,逼近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中国边防军严守“不打第一枪”的纪律,保持克制态度,对印军发出警告,但印军的旁遮普士兵却对喊话的中国军人首先开枪、并投掷手榴弹,导致中方一名连长当场牺牲,6名战士负伤。中国边防军面临印军挑衅,发起反攻,击毙印军官兵67人,并用火箭筒摧毁了印军非法设在中国境内的7处工事,整个战事仅持续了7分钟。
1958年访问锡金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与锡金国主塔希会谈的场面
印军不甘心失败,于是调动炮兵第17旅向中国境内发起大规模炮击。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边防军炮兵第308团组织了30多门82迫击炮和120迫击炮向对方还击,历时四天三夜,打哑了印军8个炮兵阵地、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23 处工事及两辆汽车,毙伤印军官兵540多人。印军炮兵不堪中方炮火威力,于9月13日22时停止炮击。
9月30日,中印两支边防巡逻队在锡金卓拉山口的冰川地区相遇。当地的冰原上没有立界碑,而是根据确定边界时的山脊线原则,以一道高约30厘米的天然隆起冰脊作为双方巡逻边界。印军第10锡克步兵团J连和K连的3 名士兵越过了这道冰脊,中方巡逻战士示意其退回,遭到印军士兵推搡,拉扯中一名中方战士的领章被撕掉。
第二天上午11时20分,第7廓尔喀团11营的营长乔希少校率领7名廓尔喀士兵前往卓拉山口的那块冰原,再度越界向中国士兵挑衅。中国巡逻兵提出警告,但廓尔喀人不予理睬,反而一拥而上,试图将中国巡逻兵绑架出境,制造边界事件。在打斗中,一名印军士兵用廓尔喀弯刀将一名中国战士的双臂砍断。闻讯赶到的中国哨所官兵抢出战友,并将乔希少校推出边界。乔希恼羞成怒,拔出手枪射击,其余廓尔喀士兵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中方军人各一名,与此同时卓拉山口附近的印军炮兵也用迫击炮向中国境内射击。
目睹战友牺牲的中方军人立即还击,将8名入侵的廓尔喀军人全部击毙(后来其中一名叫林布的士兵被追授维尔查克拉勋章,这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最高军事荣誉。这几名入侵印军的尸体后来都被中方以军事礼仪交还)。中午12时,中国炮兵用猛烈的炮火压制印军炮火,将挑衅印军两个连的官兵毙伤大半(195名),摧毁工事29处。印军不支,遂于当晚19时55 分停止炮击。
此后的数年里,印度英·甘地政府加紧了对锡金的控制。有资料显示,印度从1971年起就在策划吞并锡金,并且用了数年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占锡金人口绝对多数的尼泊尔族的力量。印度通过锡金国大党(大多数党员为尼泊尔人)和锡金人民党在锡金尼泊尔人中散布这样的情绪,即“佛教徒国王对尼泊尔人不公平,印度的统治也许会更好些”。
1973年4月,锡金举行政务会议选举,锡金国大党指责在选举中有舞弊现象,并且认为以往的选举方式偏祖菩提亚-雷布查人集团。锡金国大党主席伦杜普·多尔济在印度籍的首席部长克里希纳·普拉德汉撑腰下,要求进行重新投票,遭到国王的拒绝。
4月2日,在锡金国大党和人民党党员的呼吁下,许多锡金尼泊尔人在甘托克王宫外面聚集,要求获得“一人一票”的选举权利,颁布成文宪法,保障基本人权,甚至有人要求国王退位或下台,但帕尔登国王对此置之不理。而是准备4 月4日的五十岁诞辰庆典。于是国大党和人民党党员在锡金各地掀起动乱,赶走国王任命的县长,建立起“人民政权”。
4月8日,帕尔登国王召见印度驻锡金政治专员达斯,威胁说如果在印度执政的印度国大党不让他们的锡金党员“规矩一些”,锡金将不得不向中国寻求援助。达斯从王宫出来后与国大党主席多尔济紧急会面,示意后者以“避免政局动荡”为借口,“请求”印度进行干预。当天下午,印度警察部队从大吉岭开入锡金境内,以“保护国王安全”为借口包围王宫,将国王一家置于软禁之下,随后锡金的两名印度统治者--首席部长和政治专员一-强行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并宣布在锡金实行军事管制。
5月8日,处于囚禁之中的帕尔登国王被迫在一份文件上签字,该文件规定印度派出一名首席行政官(CEO)对锡金实行治理,并且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选出新的议会,对于菩提亚人和雷布查人来说,这意味着在锡金建立起尼泊尔族的种族统治。强烈反对君主制的“锡金国大党”主席多尔济被任命为首席部长,国王只保留礼仪上的最高地位。这次动荡结束后,锡金人民党与锡金国大党合并,合并之后的新国大党在锡金取得了无可置疑的优势地位,取得了议会32个席位中的31席,国大党主席多尔济取得了首席部长(首相)职位。
公平地说,伦杜普·多尔济虽然葬送了锡金的独立而被称为“desh bechoa”(卖国贼),但是他为人正直清廉,是个理想主义者。长期以来,印度曾经为锡金国大党提供过巨额的活动经费,但多尔济公私分明,从未将一卢比的金钱用于自己的私生活。有人说,帕尔登国王与多尔济的这场冲突实际上也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多尔济的妻子艾丽莎-玛丽亚·斯坦福德是霍普王后的死对头。这位锡金国大党主席夫人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比利时人,前夫是苏格兰人,离婚后于1957年嫁给多尔济。艾丽莎-玛丽亚野心勃勃,不甘于做一位“首席部长”的夫人,而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锡金共和国的总统夫人,而霍普王后挡住了她通往锡金第一夫人宝座之路。
艾丽莎- 玛丽亚对于霍普·库克嫁给锡金国王之后在西方世界获得的风头和名声很是羡慕,于是在新德里和甘托克到处散播谣言,说霍普王后其实是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不过,霍普和斯坦福德在这场“女人之战”中谁也没能获胜,真正取得胜利的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置身于这场鹬蚌相争之外的第三位女人。
1974年,锡金议会通过了一份决议,宣布将废黜君主制。在险恶的形势下,帕尔登国王把霍普王后和子女偷偷送到了美国,自己独自留在甘托克的王宫中,等待即将到来的风暴。霍普王后回到纽约后,在美国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要求印度归还锡金的历史财产和被割占领土。此时的印度刚刚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获胜,肢解了巴基斯坦,又在1974年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对于英·甘地来说正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她决定借此机会一劳永逸地“永久解决锡金问题”。
恰在此时,帕尔登国王由于不断增加的精神压力而出现了酗酒问题。此外,自从东边的邻国不丹在1971年成为联合国成员后,帕尔登也在不断寻求让锡金加入联合国的机会。在1975年初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的加冕典礼上,帕尔登国王同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代表秘密会唔,寻求外交支持。印方害怕夜长梦多,决定加紧吞并锡金的步伐。
1975年4月5日,伦杜普·多尔济向印度议会发出呼吁,请求将锡金并入印度。4月6日清晨,满载5000多名印军士兵的卡车开入甘托克街头,城内到处都是印度军人。为数只有243人的锡金王宫卫队被强行解散,19岁的王宫守卫库马尔·切特里被一颗流弹打死。到中午12时45分,王宫楼上升起了印度的三色国旗,锡金的法轮国旗被降下。帕尔登国王再度成为囚徒。他的副官索南·永达上尉二十多年后回忆说“陛下非常崇敬印度,景仰圣雄甘地和尼赫鲁这两位伟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印度会吞并他的国家。”此时甘托克全城都已经被印军占领,王宫卫队成员高举双手被押上卡车带走。锡金的所有边界全都关闭,禁止外人进出,只有一位名叫卡里尔·里德利的美国登山家当时正好在甘托克,设法偷偷夹带出了一些照片和政府公告。
4月14日,锡金举行“全民公决”,将国王贬为庶民(只保留“精神领袖”的地位),并作为一个邦加入印度。根据印度方面事后宣布的统计数据,在占锡金全国人口59%的投票者中,有97.5%的人支持废黜国王以及并入印度。由于当时在锡金没有出现大规模民众抗议(事实上在甘托克等地还出现了尼泊尔族街头狂欢),因此联合国对此反应沉默,只有中国和其他少数几个国家坚持正义立场,对此提出了抗议。5月16日,印度联邦院通过决议,批准锡金成为印度的第22 个邦,并为此修改了印度宪法。
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后,霍普在纽约接受电视采访
时至今日,大多数锡金人都认为他们在1975年失去了独立,许多前往大吉岭和西里古里方向的锡金旅客都说他们是“去印度”。一些锡金的政治精英从合并中获得了许多好处,对此并不抱怨,但锡金的许多政治家在并入印度两三年之后都认为这件事其实是个错误。当印度国大党对锡金国大党施加压力、要求吞并后者时,甚至连伦杜普·多尔济本人也认为此事实在是大错特错,并且试图重新恢复锡金的独立。不过此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被废黜的帕尔登国王失去了王位和国家,伤心欲绝,于锡金被吞并的翌年被人发现在王宫中吞服大量巴比妥盐而昏迷不醒。他在1977年重新获得人身自由,随后前往美国,1980年与霍普王后离婚,两年后在纽约因癌症去世。他的长子腾津王储在1978年死于车祸,次子旺楚克·腾津被指定为纳姆加尔王朝的第十三代国王,但只是徒具虚名而已。霍普·库克在1983年嫁给了一名美国历史学家,她与帕尔顿国王所生的儿子如今是纽约的一名投资银行家。“卖国贼”伦杜普·多尔济2007年7月在噶伦堡的家中死于心脏病,终年103岁。他被安葬在锡金的隆泰寺,印度总理辛格为其致了悼词。
锡金的隆泰寺,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一幕的导演、锡金国大党主席伦杜普·多尔济即埋葬于此
2003年,中国与印度达成政治谅解,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发布《关于地图上锡金表示方法变更的通知》,规定锡金作为印度的一个邦来表示,原首都甘托克作为一般城市表示。印度的面积改为29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改为26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中国的陆上邻国由原来的15个国家改为14个国家,南亚的国家数由原来的8个改为7个,亚洲的国家数由原来的49个改为48个。这样,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继续存在了三十年之后,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锡金王国”从所有的地图上永久消失了。
(全文完)
附:英印帝国在1947 年独立前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英属印度,即原来的东印度公司领地,由印度副王代理英王实行统治,共分为十七个省,其中孟加拉省、马德拉斯省、孟买省、中央省和比拉尔、阿格拉和奥德联合省、比哈尔省、奥里萨省、旁遮普省、阿萨姆省、信德省、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等十一个大省或边境重要省份由省督或副督管辖;安达曼和尼科巴、阿杰米尔-梅尔瓦拉、德里等六个比较小的省由高级行政专员管辖。这十七个省的人口占印度次大陆的60%,领土面积一半以上。
英印帝国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土邦国,在英印当局的保护下由印度统治者控制,其统治者称为“大君”(指印度教王公)、土邦主、“尼扎姆”(穆斯林王公)、“纳瓦布”(莫卧儿帝国时期的总督)或“汗”(。这些土邦国或是由于亲英,或是由于王公没有绝嗣,而没有在1857年印度兵变之前被东印度公司吞并,其半独立地位也就在英属印度帝国时期传续了下来。
但由于各土邦国的面积、人口、资源、财富、亲英程度以及对英国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其地位并不平等。以1909年时的情况为例,克什米尔、海德拉巴、迈索尔和巴罗达这四个最强大的国家直接隶属于印度副王(即印度帝国中央政府)的宗主权之下,英国在这些国家驻有专门的驻节官,其统治者享有21响礼炮。170个次要的土邦国分别属于中央印度、东方、拉吉普塔纳、德干、旁遮普等八个管理局,英国派最高专员或政治代表对其加以“政治指导”,其统治者享有19至15响礼炮。466个小土邦国分别由孟买.孟加拉、马德拉斯、阿萨姆等七个英属印度省的省长管辖,英国在当地派有政治官员或专员,其统治者享有17响至9 响礼炮。
锡金王国在1909年时归孟加拉省总督管辖,国王享有15 响礼炮。到1947年印度独立前夕,土邦国的数目和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数量从1909年时的641个减少至565个;巴罗达王国降为中央印度局下辖的土邦,而锡金和特拉凡珂尔两国的地位提升至印度帝国中央政府直辖,享有21响礼炮。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