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转眼已到9月26日,农历八月初五,正值秋分时节。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中点,象征昼夜平分,阴阳协调。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转眼已到9月26日,农历八月初五,正值秋分时节。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中点,象征昼夜平分,阴阳协调。
秋分的“分”,不仅是昼夜均分,也代表秋季行至一半。立秋起至霜降止,秋共九十天,秋分正居其半,是初秋与深秋的分界。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
俗语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分之后,正是农人最为繁忙的时节。秋收作物如稻谷、玉米、大豆正值收割,收后还需秋耕送肥,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紧接播种,农事一环扣一环。
对农人而言,最怕此刻连阴雨天气。因为雨多会影响收割与晾晒,让丰收在望的作物遭受损耗。因此人们总希望秋分时节晴空高朗,“秋高气爽”,才能安心劳作。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此刻正处于初候“雷始收声”。正如《春秋繁露》所言:“秋分者,阴阳相伴也。”阳气收敛,阴气渐盛,雷声逐渐停息,大自然也进入肃静之态。
秋分的节律,不仅写在天时里,也映在万物中。雷声消退、虫藏土封、水渐干涸,这些变化让人更深刻感受到秋意渐浓,天地间的宁静与收敛,也正提醒人们顺势而为,稳步走进深秋。
故,今日八月初五,正值秋分初候“雷始收声”。古时没有天气预报,人们依靠长期农耕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冷暖变化,好安排农事。农村里流传一句话:“冬天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五。”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不妨听听老一辈人的解释。
俗话说“冬天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五”,说的就是这一日的天气,被视作冬季冷暖的预兆。因为降水与降温紧密相连,冬季的雨往往化为雪,只有气温够低,才会出现纷飞白雪。
八月初五恰逢秋分初候“雷始收声”。古人观察到,春分时“雷始发声”,秋分时“雷始收声”,雷声起止,皆与阴阳转换相关。到了这一天若风雨异常,常被用来推测未来的寒暖走势。
古书中有言:“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雷往往是雨水的前兆,而农耕正依赖雨水。农人就借助八月初五的气候特征来判断冬天的降水情况,这也是长期经验的总结。
秋分之际,昼夜均分,暑气消散,寒意渐生。老话说“秋收冬藏”,在收敛的时节里,人们格外重视气候对农事的影响。八月初五的天气,既是自然信号,也是农人心中的参照,为来年的收获与生活增添几分底气。
所以,今年冬天会很冷吗?咱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八月初五雨水落,冬季严寒牛遭殃”,这句老话用夸张的方式,形容冬天寒冷到连耐寒的牛都难以抵挡。农人借此提醒大家,八月初五的雨,往往意味着冷空气已提前活跃。
进入秋分,昼夜均分,北方冷空气逐渐增强。若在八月初五下雨,说明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已在较量,天气骤冷的可能性更大。正如俗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预示着冬天多半寒意更重。
对农业来说,冷冬并非全是坏事。寒冷能抑制麦苗徒长,增强它们抵御倒春寒的能力,也能冻死越冬的害虫。古人云:“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这句话表达的正是寒冬在农耕中的价值。
秋分既是气候的转折,也是农事的考验。冷暖的预兆往往藏在节气细节里。八月初五的雨,既是自然的信号,也成为农人安排秋收、冬种的重要参考。
“八月初五雨绵绵,腊月大雪封门户”,说的就是在秋分时节,如果农历八月初五下雨,往往预示着冬季会有大雪降临。这里的“封门户”,形象地说明雪大到把门口堵住,也暗示着冬天格外寒冷。
民谚有云:“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厚厚的积雪不仅是寒冷的象征,更是农作物的保护层。雪能隔绝冷空气,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来年春季生长积蓄力量。
大雪还有另一层意义。春暖时节,融雪慢慢渗入土壤,既能滋养大地,又能缓解春旱。对返青的小麦与新播的作物而言,这样的雪水无异于及时雨,能为来年的好收成奠定基础。
雪落人间,也会吸附空气中的氮素,为土壤带来天然肥力。古人总结经验,认为“瑞雪兆丰年”,并非虚言。对农人而言,八月初五的雨,往往是冬季丰雪与来年丰收的自然信号。
“八月初五天放晴,三九寒天单衣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若在八月初五这天遇上晴朗天气,多半预示着冬季的三九天不会太冷,人们甚至穿着单衣也能应付。三九天原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若不寒冷,则多被称作暖冬。
八月初五若大晴,说明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偏弱,副热带高压较强。按照经验,这样的格局会延续到冬季,暖冬的概率便随之增加。正如俗话所说:“一日秋晴,一日丰年望”,气候的走向往往藏在节令细节里。
可对农人而言,暖冬并不算好事。气温偏高会让害虫和虫卵顺利过冬,来年数量倍增,对庄稼威胁更大。土壤在暖冬中水分蒸发快,越冬作物容易缺水,返青与春播都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若冬日过暖,还会导致麦苗徒长,养分积蓄不足,抗寒性下降。待冷空气真正南下时,麦苗更易受损。可见秋分时节的一次晴天,往往牵动着冬季冷暖,也深深关系到农耕的丰歉。
“八月初五太阳笑,冬里雨雪来得迟”,说的就是这天若遇晴朗天气,往往意味着冬天的雨雪会推迟而来。对农人来说,这种情况多半预示着冬季不够寒冷,反倒让人心中不安。
秋分之后,昼夜平分,冷空气开始活跃。若八月初五依旧晴好,说明冷空气势力偏弱。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若迟迟无雨,冬季气候多半偏暖,缺乏应有的寒意。
冬日若太暖,对农作物并非好兆头。缺少及时的雨雪,土壤水分不足,来年春耕不利。古人常言“瑞雪兆丰年”,正是因为大雪覆盖既能蓄水保墒,又能滋养来年的庄稼。
因此,八月初五的天气成了农人观察冬季冷暖的重要信号。秋分时节本该收敛肃然,而若冬日偏暖,害虫滋生、庄稼无雪庇护,反而增添隐忧。农谚虽短,却浓缩着代代农人的经验与智慧。
“八月初五雷声隆,三冬天冷雪雷同”,这句农谚说的就是在农历八月初五若打雷,往往预示着冬季会出现强冷空气,气候格外寒冷。秋分时节正是阴阳交替的节点,雷声的出现,被人们视作自然变化的信号。
秋分之后,昼夜均分,气温逐步下降。若此时雷声仍在,说明冷热气流交锋激烈,冬季的寒潮势力可能更强。正如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自然的蛛丝马迹,往往蕴藏着未来气候的走向。
所谓“三冬天冷雪雷同”,说的是整个冬季三个月都可能偏冷,甚至会伴随极端天气。冬天的雷电与雪共现,是气候异常的表现,也意味着农事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对农人来说,寒冬并非全无益处。大雪覆盖,能护麦保墒,冻死虫卵,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正是这些经验,才形成了农谚,提醒人们在秋分时节,关注天气变化,把握农事节律。
总结:今日八月初五,正逢秋分初候“雷始收声”,有句老话说:“冬天冷不冷,就看八月初五。”虽说未必一定应验,却是古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多少带着参考价值。农谚言简意深,并非空谈,咱们还是应理性看待,你怎么看?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