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发现认定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3:24 1

摘要:学者赵宗福说:“昆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位于西部的昆仑山高大巍峨,“其光熊熊,其气魄魄”,掌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居于其上。2025年,一处发现于青海省的石刻,让昆仑文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确认此前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调查工作现场。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网侯光良教授讲述发现尕日塘秦刻石的过程。侯光良供图2020年7月5日青海师范大学科考队成员在现场观察石刻。侯光良供图

□辛元戎

学者赵宗福说:“昆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位于西部的昆仑山高大巍峨,“其光熊熊,其气魄魄”,掌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居于其上。2025年,一处发现于青海省的石刻,让昆仑文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发现于青海扎陵湖畔的一处刻石定名“尕日塘秦刻石”,从而给围绕该石刻(此前媒体多称之为“采药昆仑石刻”)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据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介绍,尕日塘秦刻石的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用现代汉语解读,刻石的文字内容为:秦始皇派五大夫去昆仑采药,乘坐己卯日的车到这里,计算来程约“二百五十”里。

秦朝刻石,真耶?假耶?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

扎陵湖,这个远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湖泊,海拔约4300米,除了当地牧民,鲜有外人到来。很多人对扎陵湖的认知仅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一段记述——唐朝文成公主和亲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柏海相迎。课本上对“柏海”的注释为“今扎陵湖、鄂陵湖地区”。

然而,自2025年6月以来,扎陵湖这个地名不断刷屏,为人所津津乐道。

事情的起源是,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认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一块古代摩崖石刻题记,记载了秦始皇派遣官员及方士,到青海昆仑山深处采摘长生不老药之事。

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昆仑、黄河源、秦始皇,每一个词汇都有千钧之重,更何况是它们的组合?于是,这个消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有学者在自媒体上宣称:“采药昆仑”石刻“一眼假”,一时间附和者众,形成了“石刻为今人假造”的声潮,即便如此,也有学者从各自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认为“采药昆仑”石刻确为秦人所刻。首次刊出石刻消息的《光明日报》则持续推出专版,刊发不同领域专家的争鸣文章。

五年前青海学者已发现刻石

实际上,这一刻石早在5年前就已被发现,青海学者侯光良还将发现过程写进了2023年4月出版的学术著作《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

侯光良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20年7月5日,他带领的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团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扎陵湖畔野外考察时,发现一块自然岩石上刻有秦小篆文字。因石刻中的第一个字为“皇”,故侯光良将其称为“黄河源头的‘皇’字石刻”。“在海拔这样高的高原腹地,发现秦小篆石刻,大大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侯光良此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书中,侯光良认为,根据其风化程度与字体风格来看,这是一处古代字刻遗存。他梳理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扎陵湖有关的历史事件,包括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松赞干布率部在柏海(扎陵湖和鄂陵湖)相迎;元世祖命荣禄公都实往求河源;以及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几次对黄河源头的考察活动。

对于年代,当时,侯光良教授偏向于元代或者清代。他认为,从石刻的字体可以看出,刻石的人员有较高文化素养;扎陵湖海拔在4300米左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在古代要想乘车到达远离中原地区的河源,非国家行为不能完成。元代和清代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河源地区成为管辖的一部分,皇帝或者派人绘制地图,或者派官员祭祀河神,都有可能刻石河源。而且,元代、清代盛行仿古风,用篆体字较多。侯光良认为,清政府组织河源考察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是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书中披露的这一信息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仝涛研究员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河源昆仑刻石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侯光良教授看到文章后,认为仝涛研究员的看法更为精准,表示完全认同。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仝涛的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6月8日,国家文物局致电青海省文物局,要求加强刻石现场保护措施。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高度重视,采取保护措施。玛多县人民政府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电无通讯信号等条件限制,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设置临时性保护设施,并全程保障其后展开的两次现场调查。

国家文物局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系统部署刻石调查研究与原址保护措施,致函青海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保护意见,督促调整周边交通路线,并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中,拨付“尕日塘秦刻石”抢救性保护经费98.85万元,支持玛多县设置保护围栏,建立临时性看护用房,解决一线值守用水用电难题。

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于6月13日、7月15日两次实地勘察,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该刻石被认定为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为藏语,意为“往来歇息之平地”。这里地处扎陵湖北岸台地,湖滨平坦开阔,正值扎陵湖北岸东西通途间,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入扎陵湖,提供了良好的饮水水源,适合扎营停留,其地貌与“尕日塘”藏语意十分相符。

回应质疑

此前,在对石刻真实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

——对石刻文本的质疑。石刻中提到“廿六年三月己卯”,如果按此推算,彼时嬴政尚未称帝,何来石刻中的“皇帝”之称?

——石刻上的字体笔画生硬,是否为利用现代设备所刻?

——刻石的石质为玄武岩,质地较软,不适宜刻字的保存。

——扎陵湖地区海拔在4300米左右,平均温度低,风化严重,但刻痕的风化程度与2200年的时间跨度不相符。

……

发布会上,对这些问题一一予以了回应。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从专业记述的角度,给出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例如,就廿六年秦始皇尚未称帝,石刻上却有“皇帝”字样这一问题,李黎的回应是:经所采用的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廿六年”应为“卅七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进先介绍,刻石面向东南,受本地区主导风向(西北风)侵蚀较弱。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

王进先说,专家们对刻石西南侧湖滨滩地进行了高密度调查,发现有陶器残片,证明该区域可能存在地下遗存。在刻石东北约2千米处,调查发现有疑似石棺葬2座,附近应存在石棺葬墓地。经梳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在以刻石为中心的150千米(约合秦汉360里)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以上已登记文物遗存与新发现文物遗存表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王进先进一步说,现场考古调查结果显示,从自然地貌、气候环境条件、区域历史文化背景等角度来看,扎陵湖地区具备出现秦代刻石遗存的条件。

矗立河源的秦刻石

邓超说,“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它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文物部门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进展。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26日 第8版:社会)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