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优秀”论文,农大当反面教材,100多处错误的硕士论文,到底谁在睁眼说瞎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0:27 2

摘要:这事儿得从那篇引发热议的论文说起。作者是武大硕士杨景媛,论文题目叫《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单看题目挺唬人,又是跨国比较又是经济学分析,可点开内容一看,不少网友直呼 “开眼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篇硕士论文,硬是被炒成了“年度爆款”。不是因为它多优秀,而是因为它——错得太过“经典”。

这事儿得从那篇引发热议的论文说起。作者是武大硕士杨景媛,论文题目叫《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单看题目挺唬人,又是跨国比较又是经济学分析,可点开内容一看,不少网友直呼 “开眼了”。

论文里的乌龙能攒成一本 “反面教材集锦”。同一张数据图里,三年的数值硬是对不上号,就像三张不同的表硬拼在一起;参考文献里把 “Nature” 写成 “Nuture”,专业术语翻译错得五花八门;更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有些图表的标注和数据根本不搭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随便贴上去的图片。

按理说,这么多硬伤的论文,别说拿学位了,恐怕连初稿都过不了导师这关。可这篇论文的 “待遇” 却不一般:2024 年先通过了 3 位校外专家的 “双盲” 评审,答辩委员会 5 位专家全票建议授予学位,最终武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拍板同意。直到舆情发酵,知网才先下架又悄悄重新上架,这下反倒把下载量炒到了 32 万次,比不少核心期刊论文还 “抢手”。

面对网友的质疑,武大在 2025 年 8 月专门组织了复核,先是 17 位校内专家分成 5 个小组筛查,后来又拉来 3 位校外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还是校外的,摆明了想避嫌。折腾一圈后给出结论:论文选题有新意,计量方法合适,那些错误都是 “不规范问题”,算不上学术不端,学位授予没问题。最后就给导师郭某飞来了个 “停招两年” 的处罚,学生杨景媛啥事儿没有。

武大这边刚把 “小问题” 的帽子戴上,中国农业大学那边直接把这篇论文当成了 “活靶子”。在《学术写作》课上,老师拿着 PPT 一条条拆解错误,从加法算错到图表混乱,连文献拼写错误都标得清清楚楚。课堂视频传到网上,三天就破了 200 万播放量,弹幕里全是 “笑不活了”“这论文能毕业我惊了” 的评论,学生们下课还追着老师讨论,说比课本例子生动多了。

这下网友的调侃更犀利了:“武大当宝贝,农大当毒瘤,同一篇论文俩待遇”。

有人翻出更让人咋舌的细节,说论文里连新中国成立时间、婚姻法颁布时间这类常识题都答错了,很难相信是硕士写出来的。对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5 年通报的 36 起学术不端案,那些买卖论文、抄袭图片的都被严肃处理,这篇百错论文反而 “全身而退”,实在让人费解。

武大在 9 月 20 日的通报里还特意澄清了几件事:说这论文没评上优秀,也没让作者修改,网传的 “作者舅舅是院士”“考官是亲戚” 都是谣言。

可网友关心的根本不是这些八卦,而是 “百来处错误算不算小问题”“学术底线到底在哪”。有从事科研的网友吐槽:“我们实验室数据差 0.1 都要重测,这差 2 的加法倒成了小问题?”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篇论文现在还好好躺在知网上。要知道,知网可是学生写论文的 “宝库”,万一有低年级学生照着学,把错误数据当成参考,那不是误人子弟吗?就像有老师说的:“学术错误就像灰尘,一次不扫干净,以后只会越积越多。”

其实这事儿最戳人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两种态度的反差。农大老师在课上说的一句话很在理:“学术允许探索中的疏漏,但不纵容明显的敷衍。”

现在国家对学术不端抓得越来越严,2025 年上半年就通报了 51 人涉学术不端,从抄袭到伪造身份申请基金,一个都没放过。可到了百错论文这儿,却用上了 “不规范” 的缓冲带,难免让人怀疑高校的标准是不是成了 “弹性尺”。

武大和农大的“神同步”操作,像一场荒诞剧:一个在台上说“这是优秀论文”,一个在教室说“这是错误大全”。

观众只想问一句:你们,到底谁在装睡?

别忘了,学位证书上盖的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整个学校的信誉。今天你保下一个“问题论文”,明天就可能失去一代人对学术的信任。

到那时,别说“优秀论文”了,怕是连“及格”都成了一种奢望。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