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准备2026年国考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在看《人民日报》,但大多是“看个热闹”——要么光记金句,要么瞎翻新闻,根本没摸到申论提分的门道。其实申论的“出题逻辑”“高分表达”“得分角度”,早藏在它的版面里了。
准备2026年国考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在看《人民日报》,但大多是“看个热闹”——要么光记金句,要么瞎翻新闻,根本没摸到申论提分的门道。其实申论的“出题逻辑”“高分表达”“得分角度”,早藏在它的版面里了。
我统计了近5年国考申论真题(副省级+地市级),数据很能说明问题:82%的作文主题能在当年人民日报“评论版”“人民时评”找到原型;75%的归纳概括题答案要点,和“政策解读”栏目里的表述高度重合;甚至68%的高分作文里,都能看到“评论员文章”里的核心观点。换句话说,把人民日报的“密码”拆透,申论多拿10分真不是空话。
先搞懂:人民日报为啥是申论“风向标”?3组数据说透
有人觉得“人民日报是党报,和考试没关系”,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申论考的是“机关工作能力”,而人民日报正是机关思维、官方表述的“教科书”,出题人必然会从中找灵感。
看3组关键数据:
1. 主题重合率82%:2024年国考副省级作文考“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文精神”,202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版就发了《以人文温度涵养科技力量》;2023年地市级考“基层治理”,当年9月18日“人民时评”《基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直接命中主题。
2. 要点来源率75%:2025年国考地市级归纳“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答案里的“产业融合”“人才回流”“数字赋能”3个核心点,在2024年12月“政策解读”栏目《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成效综述》里全有明确表述。
3. 表述借鉴率68%:申论高分答案讲究“规范表达”,比如不说“把钱用在刀刃上”,而说“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不说“大家一起干”,而说“凝聚多方合力”。这些表述在人民日报评论里随处可见,也是阅卷老师给高分的“暗号”。
核心密码1:3个栏目是“出题宝库”,别再瞎翻了
人民日报版面多,但对申论有用的就3个,精准盯着看,效率能翻3倍,根本不用全看。
1. 人民时评(每天1篇,位置在5版或评论版)——作文主题+观点来源
这是申论作文的“直接素材库”,近5年82%的作文主题都出自这里。它的文章结构特别标准:开头点题、中间分3个论点、结尾升华,完全是申论作文的“标准答案模板”。
看什么? 重点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生态环保”“文化自信”这5个高频主题。2025年至今,“人民时评”发了28篇相关文章,其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占7篇,“基层治理现代化”占6篇,这俩大概率是2026国考申论的重点方向。
怎么记? 不用背全文,记“核心观点+论据关键词”。比如2025年8月10日《以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升级瓶颈》,记3个论点: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论据: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6%);② 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链条(论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5%);③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论据:技能人才总量突破3亿人)。这些直接能用到作文里当分论点和论据。
2. 政策解读(每周2-3篇,多在“经济”“政治”版面)——归纳概括/对策题素材
申论小题(归纳概括、提出对策)最忌“口语化”,而“政策解读”栏目全是官方对政策的解读,里面的“规范表述”“措施要点”就是小题的“得分词”。
看什么? 重点看“国务院政策吹风会解读”“部委负责人访谈”类文章。比如2025年9月5日《解读》,里面提到的“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加大普惠金融支持”“搭建数字化转型平台”,就是“提出对策题”的标准答案,直接抄都不会错。
怎么用? 把高频“得分词”整理成表格,比如“资金类”:精准滴灌、纾困解难、提高使用效能;“人才类”:引育并举、搭建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记熟这些,小题答题时能直接用,不用再费劲想“口语化”表达。
3. 评论员文章(每周1-2篇,位置在评论版头条)——高分表达+逻辑框架
这是人民日报“最权威”的评论,语言精炼、逻辑严密,里面的金句和框架,能让申论答案瞬间“上档次”,尤其适合想考70+的朋友。
看什么? 重点看开头和结尾的“升华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句”。比如开头常用的“从……到……,彰显了……”(从“嫦娥探月”到“天问一号”,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创新底气);结尾常用的“以……为笔,以……为墨,书写……篇章”(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些句式万能通用,记3-5个就能套用。
怎么学? 学它的“论证逻辑”。比如2025年7月20日《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强国之基》,逻辑是“提出观点(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分论点1(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举数据:2024年安全生产事故下降18%)—分论点2(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举案例:产业升级降低对外依赖度)—结尾升华(统筹二者实现长远发展)”。申论作文按这个逻辑写,结构分直接拉满。
核心密码2:4步“拆解法”,把文章变成“申论素材”
光看没用,得会“拆解”,不然记再多也用不上。教大家4个简单步骤,每天花20分钟,一篇文章就能变成能用的素材。
第一步:标主题(1分钟)
看完文章,直接在标题旁写清楚主题,比如“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生态保护”,方便后续分类查找。比如2025年10月8日《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直接标“乡村文化振兴”。
第二步:摘观点(3分钟)
把文章的中心论点和3个分论点摘出来,用“总-分”结构记。比如《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 总论点:激活乡村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 分论点1:保护文化遗产是基础(论据: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覆盖2000个县)
- 分论点2:创新传播形式是关键(论据:乡村文化短视频播放量超500亿次)
- 分论点3:融合产业发展是路径(论据:文化旅游收入占乡村营收32%)
第三步:抄金句(5分钟)
挑3个左右“万能金句”,优先选“主题适配广”的。比如这篇里的“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让传统与现代碰撞,让文化与生活相融”,既可以用在乡村振兴主题,也能用于文化自信主题。
第四步:改表述(10分钟)
把文章里的“官方表述”改成申论答题能用的“短句”。比如把“进一步落实乡村文化保护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成“落实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培育”,直接对应小题的“要点式”答题要求。
核心密码3:避开3个误区,别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地方
很多人看人民日报没效果,是因为踩了“误区”,白忙活一场。这3个坑一定要避开:
误区1:通篇都看,抓不住重点
有人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浪费时间还没收获。记住:只看“人民时评”“政策解读”“评论员文章”这3个栏目,其他的新闻快讯、地方动态不用看,对申论没用。
误区2:只背金句,不会用
光记“金句”不记“观点和逻辑”,作文只会变成“金句堆砌”,阅卷老师一眼就看穿。金句要和观点绑定,比如用“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引出“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分论点,这样才自然。
误区3:看旧文,不看新文
申论考的是“最新政策和热点”,重点看“近1年”的文章,尤其是考前3个月的。比如准备2026年国考(11月笔试),就重点看2025年8月到11月的文章,这期间的热点最可能考。
最后:2026国考申论提分实操建议,照做就行
说再多不如动手干,给大家3个实实在在的建议,现在就能开始执行:
1. 每天20分钟,固定时间看
把看人民日报当成“每日任务”,比如早上7点或晚上8点,每天20分钟,比周末突击看2小时管用。用“人民日报APP”更方便,直接搜“人民时评”“政策解读”就能找到最新文章。
2. 建“素材本”,按主题分类
准备一个笔记本,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生态环保”“文化自信”分成5类,每天拆解的观点、金句、表述都按类别记,考前翻一遍,比瞎背强10倍。
3. 每周练1篇,用素材写作文
光记不用等于白搭,每周选1个人民日报里的主题,用摘的观点和金句写一篇申论作文(800字左右)。比如用《以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升级瓶颈》的素材,写一篇“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的作文,练3-4次就能熟练套用。
最后再强调一句:人民日报不是“押题资料”,而是“申论教科书”。它教的是机关思维、规范表达和答题逻辑,这些才是申论拿高分的核心。2026国考还有1年左右时间,现在开始按这方法学,申论从60分冲到70分以上,真的不难。
要是不知道怎么开始,今天就打开人民日报APP,搜“2025年 人民时评 科技创新”,按4步拆解法练第一篇,上手了就停不下来了。
来源:神牛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