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8日,英国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拉赫曼(Michael Lachmann)在攀登法国阿尔卑斯山时意外辞世。这位用镜头探索宇宙边界、以激情点燃人类好奇心的影像创作者,用一部部作品诠释了对科学传播的执着探索。世界就此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故事讲述者。
2025年6月8日,英国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拉赫曼(Michael Lachmann)在攀登法国阿尔卑斯山时意外辞世。这位用镜头探索宇宙边界、以激情点燃人类好奇心的影像创作者,用一部部作品诠释了对科学传播的执着探索。世界就此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故事讲述者。
△拉赫曼2025年2月的滑雪照
过去15年,拉赫曼深耕科学纪录片领域,以编剧、导演与制片人的身份参与创作了多部享誉世界的科学纪录片,始终致力于为观众揭开科学的奥秘。
他的职业生涯与BBC紧密相连,不仅参与王牌栏目《地平线》(Horizon)和《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的制作,更打造了多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宇宙的奇迹》(Wonders of the Universe)和《太阳系的奇迹》(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用震撼画面展现宇宙浩瀚,《尼安德特人:认识你的祖先》(Neanderthals: Meet Your Ancestors)和纪实剧《凯尔特人:血、铁与牺牲》(The Celts: Blood, Iron and Sacrifice)回溯人类文明,《爱因斯坦与霍金:解锁宇宙》(Einstein and Hawking: Unlocking the Universe)串联两位科学巨匠的智慧。近年,他为BBC2执导纪录电影《布莱恩·考克斯:火星七日》(Brian Cox: Seven Days on Mars),为科学频道制作《星际杀手》(Killers of the Cosmos),并担任中外合拍系列纪录片《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Spacetime Capsule)的总导演。
△纪录片《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海报
从科学殿堂到影像世界
迈克尔·拉赫曼的人生,似乎从一开始就与“探索”二字紧密相连。他出生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家庭——父亲彼得·拉赫曼爵士(Sir Peter Lachmann)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免疫学家,也是英国医学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科学的基因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他在剑桥大学彼得豪斯学院攻读自然科学,深入钻研动物学。如果他选择了一条传统的道路,很可能会像他的哥哥姐姐一样,成为一名杰出的研究学者,在实验室或高校讲堂里为人类的知识版图添砖加瓦。
然而,他内心的召唤却来自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在年轻时,他被“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的作品深深吸引,看到了通过镜头向大众传递科学之美的无限可能。他意识到,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不应只被束之高阁,而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给每一个人。于是,他赴帝国理工学院获得了科学传播学硕士,立志投身于他所钟爱的电视制作和科学传播事业。
△拉赫曼在野外拍摄
从学者到导演,这一看似出人意料的转折,实则顺理成章。他将严谨的科学思维、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万物的好奇心,完美地融入到影像创作中。“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决定性特征。我们文化中诸多美好的事物都源于科学与技术。”他曾在采访中强调,让公众读懂科学,既是拓宽视野,更是守护文明遗产的延续。
凭借这种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才华,他将英国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推向了大众视野,使其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科学节目主持人之一。他们共同创作的“奇迹”系列,包括《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等,不仅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皇家电视学会奖等多项殊荣,更以独特的叙事魅力让人们读懂科学、欣赏科学,甚至喜爱科学,在无形中激发了无数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
△迈克尔·拉赫曼(右二)与布莱恩·考克斯(左二)
“他有超凡的智慧,更有无与伦比的视觉想象力和清晰而富有诗意的叙事天赋。”考克斯回忆道:“我们曾在里约热内卢炸毁一座废弃的监狱,来演示恒星坍缩的物理学;在突尼斯一个废弃的《星球大战》片场,用岩石搭建出一个太阳系;还在尼泊尔的山脚下,向人们解释万物如何由星尘构成。”这种“为科学而爆破”的大胆手法,正是拉赫曼的影像哲学:用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打开通往知识的大门。
△拉赫曼于2022年执导的纪录电影《布莱恩·考克斯:火星七日》剧照
BBC Studios科学部门主管安德鲁·科恩(Andrew Cohen)表示,迈克尔擅长以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将极其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在他的众多制作天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卓越的写作能力,这在纪录片制作人的技艺中常常被低估。他留下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激发了无数人的好奇心。作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导师和朋友,他的作品、他的智慧和他的幽默都将被人们长久铭记和珍藏。”
星际信使:用镜头连接中国与世界
在拉赫曼导演创作生涯的后期,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2022年,他正在奥地利的一家酒店里养病,一通来自遥远东方的电话打破了寂静。电话那头,是关于一个在中国拍摄大型科学纪录片项目的邀请。
△解读中国工作室、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与迈克尔召开前期策划会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拍摄任务。它是一场大型国际合作,汇聚了来自中国、英国和新加坡的多个制作团队、视觉特效公司及后期剪辑人员。项目的核心是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的故事。对于迈克尔而言,这不仅是职业上的新挑战,更是一个将中国蓬勃发展的科学故事呈现给世界的独特机遇。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迈克尔与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在纪录片开机仪式
这就是《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创作的开端。经过数月的远程沟通、调研和前期筹备工作后,在2022年夏天的七个多星期里,迈克尔与团队开启了一段史诗般的横跨中国的旅程。从东部的繁华都市到西部的广袤戈壁,他们跋涉数千公里,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奇迹。
这场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正如他所言,“拍摄地点之间距离遥远,且很多地处偏远,几乎无法提前勘察。很多时候,我们抵达拍摄地时,完全不清楚会看到什么、能见到哪些人。因此,我们常常不得不推翻原有的拍摄计划,从零开始临场发挥。”然而,正是这种充满挑战的快节奏,为创作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与灵感。“有时一整天什么都拍不到,但有时又会在一瞬间涌现出所有精彩的瞬间。”
△迈克尔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保藏中心主任蔡杰观察种子
这次拍摄旅程中,迈克尔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渴望捕捉那些最具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瞬间。他与中国科学家们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他们身上的沉着自信和创新精神。“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展示他们的研究设施。也正因如此,我们得以深入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场景进行拍摄。”
他感慨道,中国正成为全球进步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科学家与研发人员的工作,展现他们在物理学、太空探索、新能源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我们得以进入一系列此前极少(甚至从未)向西方开放的实验项目与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科学家和制作团队合影
他深入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为中国物理学家们探索宇宙之谜的壮举所震撼。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他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结构,旨在寻找宇宙中最微小的“幽灵粒子”。他坦言,“我们获准用无人机拍摄这个全新中微子探测器的内部结构——我敢肯定,这种事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生。”
△迈克尔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内拍摄
他走进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实验现场,为年轻研究员的满腔抱负所感动。他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的未来能源贡献力量。迈克尔在拍摄过程中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的王腾博士用记号笔在装置大厅水门上写质能方程讲解原理,有趣的是,他在回忆时说道,“我们当时没意识到那是永久性记号笔。给大家一个小提示:用布基胶带能轻松擦掉。”
△王腾博士讲解质能方程
“迈克尔导演是第一位让我这么干的人!”这个小小的设计令王腾博士记忆犹新。此外,摄制组为拍日出,清晨五点守在科学岛大桥的坚持也令他难忘,“最后拍出的唯美且富有寓意的画面是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王腾表示:“迈克尔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建立起观众与科学研究间的桥梁,既抓眼球,又能通俗准确地传递知识。数月沟通,两天拍摄,若干细节,这些让我体会到迈克尔对科学的敬畏和他的专业素养,最终呈现出一部完美的科学纪录片,这对观众是一大乐事,对我更是一种激励。”
△科学岛大桥日出拍摄
这是迈克尔第一次来到中国。“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但很快就发现所有顾虑都是多余的。”他对这次中国之旅的专业体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表示,“摄制组的每一位成员,几乎毫无例外,都非常出色——他们富有创造力、工作勤奋,且专业技能精湛,英语也说得十分流利。我们一路见识到了、也品尝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和食物。就在这短短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这部三集纪录片的全部拍摄工作。这真的是一次奇妙的冒险。”《星际信使》的中国团队也给迈克尔起了个接地气的称呼“老麦”,初次相识却很快建立了合作默契。拍摄行程结束后,老麦还特意发来信息说,“跟你们一起工作太棒了,下次再一起合作吧!”
△迈克尔拍摄结束后与中国团队合影
“从职业角度而言,在中国拍摄是一次非凡的经历。”迈克尔看到,中国的科学故事不仅宏大,而且充满细节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制作一部将在中国市场播出、被数千万甚至上亿观众看到的作品,对于任何一位制作人而言,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遇。
之后,迈克尔应解读中国工作室的邀请,又再次回到过中国,参与对话节目《闪耀东方》第四季的录制,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开展深度对话,展现中国在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的国际形象。
△《闪耀东方》第四季录制现场
对于迈克尔来说,他深深感受到中国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无限的创造可能。回到英国后,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坦言,“如果现在再接到去中国拍摄的邀约,我明天就会登上飞往中国的飞机。”
未竟的旅程
迈克尔的意外离世,也让《星际信使》这部纪录片成为了他的遗作之一。纪录片总监制、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方表示,迈克尔对科学叙事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弥合文化差异、将错综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全球共鸣的叙事,这一能力尤为非凡。他在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展现出的领导力和沉着冷静令人深受鼓舞,我们由衷感谢他为我们讲好中国科学故事的共同愿景所做出的宝贵贡献。
纪录片总监制、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冯博表示,与迈克尔的合作既令人振奋又充满启发。他能够将深奥的科学理论阐释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大道至简”,迈克尔的叙事艺术正是这一智慧的生动体现。迈克尔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电视制片人和导演,他还是一位科学思想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朋友。
纪录片拍摄对象、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对于迈克尔导演未能亲见片子上映深表遗憾。他表示,迈克尔对未知的好奇、对科普的热忱,早已融入纪录片的每一帧画面。这部作品,既是中国科学故事的生动注脚,更是他探索精神的延续。愿该片能带着我们的初心和迈克尔导演的精神,让更多人看见科技背后的温度,读懂中国科学故事,也让这些闪耀着智慧的中国科技篇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陶虎与迈克尔在拍摄现场交流
让团队印象深刻的,还有迈克尔让科学家们感受到真正被理解与尊重的罕见能力,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也能让所有科学家都感到轻松自在,并分享那些真挚动人的故事。纪录片拍摄对象、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闫晓理表示,迈克尔是一位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把控细节的优秀导演。他的作品不仅传递知识,更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好奇与渴望。
△摄制组在抚仙湖太阳观测站拍摄
纪录片故事制片人、执行导演彭呈奡回忆,迈克尔始终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慷慨分享自己深厚的叙事经验,以极大的耐心与关怀指导年轻导演。迈克尔思考故事的思路和对影片结构的启发总是站在科学对全人类价值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开了我们做科学类影片的视角和思考,在深度思考的同时兼具故事化与科普化。
一个探险家的谢幕
迈克尔的朋友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Micky”。他们说,迈克尔是个“可爱、有趣、有才华、机智、聪明”的人,他拥有渊博的知识,却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其娓娓道来。
他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激情。他热爱攀登,那是他的“快乐之地”。他的生命,在54岁时,在他最热爱的攀登途中画上了句号,以一个探险家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后的旅程。
△2024年迈克尔在北京攀爬箭扣长城
迈克尔·拉赫曼的离去,是科学传播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作品,正如他所创造的“时空胶囊”一样,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继续在宇宙中回响。他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公式,更是人类永恒的浪漫与诗意。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是对未知世界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
现在,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作品与精神,却如同星尘一般,永远闪耀在宇宙的长河中,激励着更多人去探索未知、传播科学。
迈克尔·拉赫曼的精神,仍在继续。
迈克尔·艾伦·拉赫曼(Michael Alan Lachmann),编剧、制片人、导演。生于1970年8月20日,卒于2025年6月8日。
+作者系纪录片《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制片人祝伊杰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