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发新的职业路径颇具代表性。据公开资料显示,他2006年入职浙江大学,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博士学历,曾在UT斯达康担任高级工程师,具备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双重背景。
2025年9月21日,一则关于高校学者的消息引发高校圈与资本市场关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科创板企业臻镭科技董事长郁发新被湖北黄石方面留置。
这位兼具“学者”与“企业家”双重身份的人物,此前因31亿身家引发热议,其经历也让“科技成果转化中如何理清边界”的话题再度被讨论。
郁发新的职业路径颇具代表性。据公开资料显示,他2006年入职浙江大学,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博士学历,曾在UT斯达康担任高级工程师,具备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双重背景。
2015年,郁发新创办臻镭科技,三年后出任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主营集成电路芯片研发,产品包括射频收发芯片、高精度ADC/DAC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应用于雷达、通信、卫星等领域,属于国产芯片研发范畴。
资本层面的数据更受关注。据臻镭科技2025年半年报,郁发新持有公司4500万股股票,持股比例21.04%;截至2025年9月20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69.5元,据此计算其持股市值约31亿元。相比之下,他公开披露的年度薪酬96万元,在身家占比中占比较小。
9月21日晚间,臻镭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家属获悉,郁发新被实施留置。公告未披露具体原因,仅表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暂未受重大影响。
市场反应迅速。9月22日开盘后,臻镭科技股价盘中下挫超13%,引发投资者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期业绩表现亮眼:据其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近74%,净利润同比增长十倍,郁发新作为核心推动者,此前在行业内关注度较高。
事件引发的讨论集中在“高校学者兼职创业”的边界问题上。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人员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结合,理工科学者“下海”有助于推动国产技术突破,符合创新驱动发展导向;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提出疑问,双重身份是否可能导致利益模糊——若利用高校研发资源为企业谋利,或在学术评价、资源分配中存在倾斜,则可能触及合规底线。
事实上,“教授兼职创业”本身符合政策导向,争议核心并非身份叠加,而是能否理清“公共资源”与“企业利益”的边界,避免利益输送或公私混淆。正如行业观点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畅通渠道,但更需要明确规则,确保科研平台不成为个人谋利工具。
郁发新事件的核心启示,在于科技领域需明确“学术理想”与“市场价值”的平衡边界。对高校而言,需完善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的管理细则,明确资源使用、利益分配的标准;对企业而言,要避免依赖学术身份获取不正当优势;对科研人员自身,更需守住职业底线——学问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让公共信任成为代价。
目前,事件具体进展仍待后续披露,但可以确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规则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样重要。
对每一位科技从业者而言,知识转化为价值值得鼓励,但需始终牢记:学术的底色是严谨,创新的前提是合规,这条“红线”容不得丝毫模糊。
来源:四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