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河北沧州的平原开始,到西北边疆的荒凉之地,一位武学宗师用快一百年的时间,写了一个关于坚守和创新的传奇故事。1931年的时候,韩星樵和弟弟韩星垣拜在了意拳宗师王芗斋的门下,从此就和武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王宗师这儿,他们不光学到了意拳的核心本事,还在长时间的磨练
从河北沧州的平原开始,到西北边疆的荒凉之地,一位武学宗师用快一百年的时间,写了一个关于坚守和创新的传奇故事。1931年的时候,韩星樵和弟弟韩星垣拜在了意拳宗师王芗斋的门下,从此就和武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王宗师这儿,他们不光学到了意拳的核心本事,还在长时间的磨练里成了意拳流派的重要人物。韩星樵和其他三个弟子一起被叫做“芗斋四大金刚”,弟弟韩星垣被称作“把门虎”。师徒之间的感情和教学,让这门拳术能一直传下去,还越来越有名。
1938年到1946年,韩氏兄弟在北平四存学会帮着王芗斋传播意拳,慢慢成了武术界大家都关注的人物。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开比艺和武学交流里,韩星樵把意拳的技艺展现得让人佩服。这种技艺不光有拳术的独特味道,还让意拳吸引了更多武术爱好者。早期在武林里的经历,让他在武学的路上一直坚持追求,也让他有了传承师门技艺的责任感。就是这份使命感,让韩星樵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探索,把传统武术发扬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韩星樵的人生和国家的需要连在了一起。他不要大城市的好生活,带着家人去了新疆,开始在边疆推广武术。在他的努力下,新疆武术协会一点点发展壮大,他的弟子在全国甚至国际比赛里拿了好多奖。他不光用武术教学生,还想着创新,推动意拳往科学化发展。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他参加了意拳的现代科学鉴定工作,还把意拳和现代体育理论结合起来,让意拳有了新的价值。他晚年在珠海办了培训中心,还当了研究会会长,在武学教育方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接班人。他的研究和著作让意拳的理论更完善,成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除了武学,韩星樵在中医推拿方面也有成绩。因为受传统“武医不分”观念的影响,他早年间拜了推拿大师为师,认真学伤科正骨的本事。为了学得更好,他还去华北国医学院学了中医课程,掌握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建国后,他把传统推拿技艺带到了新疆,在当地中医学院当副教授,为自治区中医院推拿专科的建立出了很大力。他还整理、编撰中医推拿教材,让中医推拿成了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韩星樵把武和医融合当成自己的人生理念,用行动体现了“武道济天下,医术惠苍生”的信念。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体坛酷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