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陈玮/韩伟课题组发现E3泛素连接酶RAD18可作为IRF3介导的IFNB1转录的“分子制动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2:41 1

摘要:I型干扰素反应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特异性识别,进而激活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作为关键转录调节因子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在TBK1激酶介导下发生磷酸化修饰(p-IRF3),最终启动Ⅰ型IFN基因的转录程

一个多世纪来RNA病毒大流行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I型干扰(IFN)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I型干扰素反应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特异性识别,进而激活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作为关键转录调节因子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在TBK1激酶介导下发生磷酸化修饰(p-IRF3),最终启动Ⅰ型IFN基因的转录程序。

近日,浙江大学陈玮/韩伟课题组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E3 ligase RAD18 targets phosphorylated IRF3 to terminate IFNB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E3泛素连接酶RAD18蛋白的作用机制:它能够特异性结合IFNB启动子上的磷酸化IRF3二聚体,并通过促进p-IRF3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促使其从DNA链上脱离,进而终止IRF3的转录激活功能。这一发现揭示了RAD18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制动器”,对IRF3介导的IFNB1转录活性发挥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在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E3泛素连接酶RAD18与IRF3的结合大大增加,且能促进p-IRF3发生强烈的泛素化,而该泛素化与IRF3的自噬途径降解相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RAD18可推动活化后的IRF3蛋白发生降解。当细胞中RAD18蛋白缺失时,磷酸化IRF3(p-IRF3)的降解过程会受到抑制,且该蛋白会滞留于细胞核内;与此同时,细胞会产生更多的I型干扰素(I型IFN),这使得其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内的病毒感染展现出更强的防御能力。

进一步研究表明,E3泛素连接酶RAD18具备特异性识别并结合IFNB启动子上磷酸化IRF3(p-IRF3)的能力。它会促进K63连接的多泛素链与p-IRF3的Lys193位点(小鼠中对应Lys188位点)偶联,这一修饰会导致泛素化的p-IRF3二聚体从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并被输出到核外,从而终止IFNB1的转录过程。随后,输出到核外的泛素化p-IRF3二聚体可被自噬货物受体蛋白OPTN识别,最终被递送至自噬体中降解。而当IRF3发生K193R(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突变后,其会持续结合在IFNB启动子上,无法启动后续的核输出及自噬体降解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已被报道的IRF3相关E3泛素连接酶(如TRIM21、TRIM26、RBCK1、UBE3C等),均不具备直接调控p-IRF3转录活性的功能。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的临床意义,研究人员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人员运用Knock-in技术构建了IRF3-K188R基因突变小鼠。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突变小鼠的巨噬细胞在应对病毒感染时,可产生更强的IFNβ反应;同时,对突变小鼠进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造模后发现,其脊髓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脱髓鞘程度均显著减轻。此外,研究人员还构建了Rad18fl/fl Lysm-cre(髓系细胞内Rad18基因特异性缺陷)小鼠,体内病毒感染实验证实,此类小鼠在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后,生存期明显延长,且体内脏器(肺脏、脾脏和肝脏)与血清中的IFNβ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肺部的炎症浸润程度较轻,体现了Rad18fl/fl Lysm-cre小鼠对病毒感染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临床研究,实验发现,E3泛素连接酶RAD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外周血CD14阳性单核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活动期SLE患者中,RAD18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与IRF3的磷酸化水平、IFNB1及IFNA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这一结果提示,RAD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对磷酸化IRF3(p-IRF3)所驱动的干扰素(IFN)表达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总的来说,本研究明确了E3泛素连接酶RAD18的关键功能——它是可特异性靶向磷酸化IRF3(p-IRF3),并介导其通过自噬途径实现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具体而言,RAD18能够选择性结合位于IFNB启动子上的p-IRF3二聚体,进而终止p-IRF3的转录活性,从而对Ⅰ型干扰素(Ⅰ型IFN)的合成发挥“分子刹车”作用,有效防止机体出现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而RAD18的缺失,可能导致Ⅰ型IFN的持续产生,进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该研究通过深入解析RAD18对p-IRF3的时空动态调控机制,为精准调控因Ⅰ型IFN过度激活引发的免疫病理损伤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机制基础,具有显著的转化医学价值。这一发现不仅可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使RAD18有望成为与I型IFN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新治疗策略的潜在靶点。

编辑:吃一口小猫

来源:科学三点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