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贵州省退役军人工作“五心”行动新闻发布会,黔南州福泉市的名字响彻会场——全国唯一!连续十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金字牌匾,再次花落福泉!这不仅是一项至高荣誉,更是一个县级市用七十年如一日的热血与赤诚,向时代、向人民、向子弟兵
8月1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贵州省退役军人工作“五心”行动新闻发布会,黔南州福泉市的名字响彻会场——全国唯一!连续十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金字牌匾,再次花落福泉!这不仅是一项至高荣誉,更是一个县级市用七十年如一日的热血与赤诚,向时代、向人民、向子弟兵交出的震撼答卷!
聚光灯下,是福泉刻入骨髓的双拥基因:从红军长征播下的火种,到企业为军人军属敞开的绿色通道,再到街头巷尾流淌的尊崇与热爱,“拥军优属”早已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心跳!
走进福泉市双拥陈列馆,十块金光熠熠的“全国双拥模范城”牌匾,如同十座丰碑,无声诉说着自1956年国务院授予“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以来的七十年壮丽史诗!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一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光荣传统!
在福泉,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血脉永相连!
在福泉,鱼水情,深似海,同心筑长城,携手向未来!
从医疗、住房、交通、助学全方位保障,到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的强力托举,福泉历届党委政府、全体福泉人民与驻军部队,始终高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旗帜,将“红旗永不倒、感情永不淡、步子永不停”的双拥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聚焦服务备战、军地协同、政策落实、社会拥军、作用发挥“五大战场”,他们凝聚起磅礴伟力,筑就了坚不可摧的军政军民团结钢铁长城!
密码之一:赓续基因血脉,跨越世纪的接力棒
“福泉,古称平越,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屯地。”福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启刚告诉记者,谈及福泉的双拥血脉,可谓是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福泉古代驻军始于战国楚军,兴盛于明代卫所制度,延续至清代绿营及民国驻防。其军事部署不仅反映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的控制策略,也通过屯田、筑城等举措推动了区域开发,至今仍以古城墙、水城等遗迹。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承载着福泉厚重的军事历史文化的雄镇楼,就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脉络。
纸鸢纷飞、孩童嬉闹,酣畅音乐、纵情欢乐……在雄镇楼,这个古时将士保家卫国鏖战之地,如今已成为当地标志性旅游地,众多市民游客瞻仰巍峨城墙,在和平年代享受着休闲时光。
“听说以前古代军队在这里保家卫国,红军也从我们福泉经过,晚上下班后都会经常带着家人一同前来,在这里非常安心惬意。”市民张勇表示。
跨越世纪的接力棒,军民鱼水情时刻在福泉上演。
1935年与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两度途经福泉,“半袋铜元”解民困,“一床棉被”暖兵心,“我为红军带路”的深情呼唤……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鱼水故事,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福泉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双拥火焰!
据《福泉县志》记载,自1949年平越县(今福泉市)解放以来,当地政府、单位及组织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均会开展慰问驻军部队(人民解放军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召开烈军属与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代表座谈会,并组织走访帮扶烈军属及伤残复员退伍军人等活动。1951年7月,福泉县拥军优属委员会正式成立;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称号;1984年和1988年两度获得民政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1993年,福泉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
这些历史印记,成为福泉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精神源泉。
“听着红军爷爷们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年清明,东山烈士陵园,学生张艺薇紧握小拳,声音坚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
双拥非一日之功,而是党政军民共同的使命与担当!福泉根据不同时代需求,持续制定双拥创建方案,配套政策,建立严密的督查考核机制。2022年,《福泉市争创新时代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十大行动方案》重磅出台!38项硬核措施,剑指拥军支前、抚恤优待等十大领域,覆盖军人军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时代福泉双拥的冲锋号角!
“五位一体”机制(市委主导、政府主抓、人大监督、政协商议、社会参与)为双拥筑牢制度基石!四年间,6次市委议军会、4次国动委会、7次军地联席会商,驻泉部队在训练、战备、营房建设、设施设备等方面的61个驻军难题,在军地互办“双清单”制度下迎刃而解!
这一整套持续演进、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构成了福泉双拥工作的灵魂与骨架,确保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规范化、长效化、生机勃勃!
“红旗永不倒、感情永不淡、步子永不停!”——这十二字箴言,融入了福泉每一寸土地,每一颗人心!
密码之二:创新实施机制,“全周期”服务暖人心
今年“八一”,烈日当空,一支支由福泉市人武部领导、专武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慰问小分队,穿梭在福泉的大街小巷,将党和政府的深情厚意,送达全市500余户现役军人家庭!
推开在西藏戍边的战士张某家的院门,“光荣之家”牌匾熠熠生辉。福泉市委常委、市人武部政委郭健紧握军属双手,话语铿锵有力:“老张!您儿子在边疆为祖国站岗,守护万家灯火!这份荣光属于他,更属于你们全家!家里有任何难处,尽管开口!我们,就是你们在故乡最硬的靠山!”
沉甸甸的米油搬进厅堂,暖意瞬间弥漫整个张家。
这场以“同心向强•共卫国防”为主题的全市大慰问,传递的不仅是关怀,更是前线将士安心戍边的定心丸!
“军人把青春献给国家,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军人的‘后路、后院、后代’连着部队的‘前方、前线、前沿’,让官兵少一些‘急难愁盼’的牵绊,部队研战谋战的精力才能更聚焦。”张启刚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三年的参军经历以及二十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深知“三后”问题对军心士气的关键影响,这份源于亲身经历的使命感,也转化为全市退役军人系统解决“三后”难题的扎实行动。
“我们精心打造“全周期”服务链!覆盖从入伍到退役全链条,聚焦‘后路、后院、后代’全维度,构建精准化、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张启刚介绍,《十大行动方案》指引下,福泉创新“定岗式”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直击退役军人(军属)“有证无岗”痛点。在用工集中的企业设立退役军人服务联络站,让服务触角直达一线!
“感谢党!感谢政府!是你们圆了我孩子的上学梦!”军嫂奚金翠的眼泪夺眶而出。丈夫在杭州服役,她在都匀工作,孩子跨市入学一度是横亘眼前的难题。福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个电话主动关怀,跨市协调,两个月后,孩子顺利进入都匀四小!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在军嫂座谈会上,军嫂孙美蓉轻声提出孩子就近入园的愿望。一张“尊军崇军服务联系卡”递到手中,工作人员当即行动。一个月后,喜讯传来!座谈会上20多条建议,全部通过“双清单”模式高效解决。常态化服务,让军属的期盼落地生根!
政策落地,最温暖人心:福泉市成立退役军人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市-乡-村三级分别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窗口、法律援助咨询点,出台涉军司法救助、军人子女司法保护细则。通过军嫂座谈会和日常走访,向军嫂和军属发放“尊军崇军服务联系卡”、“在乡复员军人医疗服务卡”,提供入学入托、医疗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信息,常态化收集解决军人“三后”问题,让部队官兵不为退役安置担心、不为家属就业分心、不为子女教育忧心。
真实数字,最具有力量:2020年以来,各类优抚补助发放近1.2亿元!482名退役军人通过“就业直通车”成功上岗!落实军属就业31人次、军人子女入学28件次,援助困难军人家庭8户,提供法援6件次!
密码之三:深化军民融合,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我从小,梦里都是那身绿军装!”70岁的李应群老人眼中闪着光。虽未能如愿从军,但那份崇敬刻骨铭心。三十多年前,驻地兵站官兵们的辛苦训练牵动着她的心。“看着这些娃娃兵流汗,我这心里疼啊!”
想到就做,如部队里需要添加餐具时,李应群就把自家的菜盆、碗筷等及时地送过去,亲手为官兵制作泡菜、酸菜、糯米粑等特产,冬天亲手为官兵们织毛衣、做鞋垫等。由于她性情爽快、乐观开朗,部队官兵们都热情地称呼她为“大姐”。
1988年,李应群开了一家理发店,如果是有参军经历的顾客,她一律不收钱。时间长了,大街小巷的群众都知道在她那里理发军人免费。在她这份热心的带动下,周围群众也逐渐对军人有了别样的感情,拥军氛围逐步形成。
几度春风化雨,一头乌发飞霜。三十多年来,李应群,已从当年的“拥军大姐”到如今的“兵妈妈”。李应群常说:“每次看到当兵的小战士,我都觉得他们特别亲切,真像自己的儿子似的。”是的,她的确是把部队军人当作了儿子,拥军的情怀随着年岁不断增长,愈久愈浓。
她用最美的年华奏响拥军赞歌!贵州省“最美拥军人物”福泉市“双拥先进个人”“敬老先进个人”“福泉好人”年度人物等称号,她的家庭曾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省级最美家庭”“省级五好家庭”……荣誉加身,实至名归!
“兵妈妈”李应群的故事,是福泉社会拥军力量的璀璨缩影!
“我们培育专业拥军社会组织,建立多支志愿者队伍,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拥军活动,通过业务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企业与拥军活动结合,在社会凝聚起全民拥军的良好氛围。”福泉市双拥服务中心主任向洁说。
今日福泉,拥军之花处处开:59家双拥成员单位与驻军“结对子”,共建情深;85家企业(单位)为军人军属提供96项优先优惠;13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拥军一线;烈士陵园、双拥陈列馆、国防教育馆、双拥大道、双拥主题街、双拥公园……处处彰显尊崇;而“兵妈妈”队伍,已从“一个人”壮大为“一群人”,荣获“贵州省黔动先锋先进集体”称号!
驻泉部队,视驻地为故乡,拥政爱民情意长!他们是国防教育的播种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是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是平安福泉的守护神!助学兴教、乡村振兴,福泉大地上,处处留下子弟兵的坚实足迹。
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开展结对帮扶、产业扶持、设施建设。建成“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八一爱民学校”各一所!
积极与驻地乡镇(村组)结对共建,加强党建、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方面合作交流。四年来,支农帮扶超1000人次!开办种植养殖培训班20期,惠及2000多名群众,带动创办种养场15个!
积极参与驻地重大活动安全保卫、抢险救灾、抗凝保畅、处理突发事件等危难险重任务。2020年以来,联合演练15场,抢险救灾23次,武装巡逻150余次!
扎实开展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七进”活动40余次!
同时,132位“兵经理”、39名“兵支书”、48位“兵校长”成为推动福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尖兵力量!
军民同心,双向奔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金字招牌,响彻云霄!
密码之四:“双拥花”开苗乡,福泉群众守护航天梦
“当时火箭残骸落下时,就落在我家圈舍棚顶,这就是被击中拆下来的棚顶。”福泉市仙桥乡仙桥村鸡场组村民杨天明指着院坝里的圈舍棚顶残骸告诉记者。
2024年6月2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一级坠落在福泉市仙桥乡。已接到通知的福泉市早已于6月20日就部署好火箭发射后第一级坠落的安全疏散工作,相关村镇和学校都部署了疏散工作。火箭第一级坠落当天,杨天明就跟随疏散队伍一同在仙桥小学躲避,亲眼目睹了火箭坠落过程。
“中午时,只听‘轰隆’一声,就看到在自己家方向发生爆炸。当时我想着,‘这回中奖了,肯定是我家’。”杨天明回忆起当时情况,不禁哑然失笑。谈及感受,也是平静中带着自豪与激动:“有一说一,国家发展的又好又快,这些年差不多二十来颗火箭残骸落在我们仙桥,有时就想着会不会落在我家这边,果然就出现了,政府也根据损失给我们进行了赔偿。我这也算是参与到国家发展建设当中了吧。”
据了解,卫星火箭残骸回收技术要求非常高,其中尤其是对当时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福泉市仙桥乡、陆坪镇等区域上空比较适宜于卫星火箭残骸着陆回收要求。为此,福泉市为中国卫星火箭残骸着陆构成了一条最佳的空中走廊。
作为苗族同胞占比达56.3%的少数民族乡,苗乡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钱袋子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灿烂、生活越来越美好,他们也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持守护着国家的国防航天军工的发展。
福泉市的双拥工作让这份守护更有力度:成功将仙桥陶军小学申报为黔南州唯一的“八一爱民学校”, 打造了国防教育的特色阵地,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军情怀。同时退役军人创业,企业家杨颖等积极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并捐资助力仙桥乡等地困难学生,“兵支书”带头发展等骨干力量,成为基层治理与发展的中坚, 在仙桥形成了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这几十年来是亲眼看到,也经历过国家一步一步发展,越来越富强。这些卫星火箭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证明,只要每次火箭残骸坠落时候我在家这边,我就会主动帮助政府开展好疏散工作。”仙桥村68岁的苏连祥老爷子笑着说。
从“躲星星”到“追星星”,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参与,这种传承在福泉随处可见。2020年以来,福泉落区火箭残骸回收30余次。福泉落区群众热情欢迎来自太空的不速之客,自发帮助驻泉部队寻找、保持残骸的任务,让军民鱼水情在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
在十块金色牌匾的荣光照耀下,福泉将“十连冠”视为新征程的起点!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创新工作载体,破解难点问题,拓展双拥的时代内涵!更多退役军人将在乡村振兴中勇当“尖兵”!更多“兵妈妈”手中的针线,将继续缝进军民情深的温暖岁月!福泉的双拥旗帜,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猎猎作响,永远高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
编辑 陈杨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