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倒计时40天之际,闵行区委组织部联合新虹街道党工委、地产虹桥党委共同打造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全面焕新升级正式启用,为往来上海的党员、群众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红色家园”。
9月25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倒计时40天之际,闵行区委组织部联合新虹街道党工委、地产虹桥党委共同打造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全面焕新升级正式启用,为往来上海的党员、群众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红色家园”。
全开放服务
焕新打造四大功能区
焕新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按照“开放共享”的理念,立足“引领更加有力、资源更加统筹、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精细”,让党员群众“走得进、坐得下、来了还想来”,从空间优化、功能集成、资源保障等多维度进行了全面升级。紧扣党建服务工作转型要求,聚焦提升阵地政治功能、治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划分出引流展示区、政治引领区、营商服务区和枢纽治理区四大功能区域。
引流展示区结合枢纽人流密度大、人群高流动性、停留时间短的特点,将原有封闭式阵地大门和外立面全面打通,让阵地不再有“距离感”。同时借助数字大屏集中展示剧场公告、剧目展演、城市形象等宣传内容,以视觉冲击与互动体验吸引往来党员和群众走进阵地,变“流量”为“留量”。
政治引领区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最核心位置,为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报到服务和多元组织生活体验,打造流动党员融入上海的“加油站”和“连心桥”。
营商服务区立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引入人才服务、就业指导、咖啡餐饮等20余项服务,形成多元化服务资源清单。
枢纽治理区则聚焦区域化党建与基层治理,定期组织党员、区域共建单位、街区骨干等,聚焦区域内疑难问题共商共治,是网格议事协商、商户走访接待的重要空间。
“第一站”通过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和升级,打破传统阵地封闭的功能边界,构建起“引流—引领—服务—治理”四位一体的开放生态,形成闭环的服务链,实现阵地体系功能提升。
新虹街道在虹桥枢纽区域内通过构建“1+4+21+N”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阵地体系,讲好流动党员故事,激发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心安归处是吾家”。
全流程管理
打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样板间
闵行地处枢纽要冲,汇聚了八方英才与新兴力量,这些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但其流动性强、分布广泛的特点,也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从党员报到纳管,到落实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再到党员作用发挥,在“第一站”,实现了流动党员全流程管理。
一进大门,流动党员即可通过扫码完成便捷报到,获得党员学习基础服务包。报到之后,区内直接流转,各街镇(工业区)对应的基层党组织主动对接,在“第一站”内便可就地开展组织生活。在这里,流动党员还可以根据服务清单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流动党员多样化组织生活需求,焕新升级后的“第一站”因地制宜打造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场景“一剧场”,汇集了全区优秀情景党课进行展播。活动现场,新虹街道与保利文化联合打造的情景党课——《此心安处是吾乡》,讲述了流动党员就业安家奋斗的故事,引发现场观看的流动党员的共鸣。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闵行区积极探索实施流动党员“四季轮训”,通过系统化培训、精准化服务、实践化赋能,推动流动党员从“找到组织”向“发挥作用”跃升。活动现场,闵行区委组织部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为现场流动党员作政策解读。
全方位保障
多维机制确保阵地常态高效运转
阵地,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第一站”是闵行创新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升党员教育质效,规范流动党员组织生活,闵行区依托“5191赋能强基体系”,盘点整合区内优质党员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央库房”和“中央厨房”功能,推进城市温度党课“六进”巡讲,探索建立党群服务阵地包干联系的“11530工作机制”,让新兴领域党组织有支撑,让流动党员管理有实效。引入社会力量,整合全区资源,建立“社会+公益”机制,实现常态开放,解决阵地服务时长与基础保障问题。
针对进博会、春运等重大节点,新虹街道整合虹桥综合枢纽网格内地产虹桥、机场集团、铁路虹桥站等多方力量建立平急转换机制,汇集多方力量组成平急转换工作专班,做好大客流、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
“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闵行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生动缩影。闵行将以此次焕新启用为新起点,继续探索超大城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依托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从单纯“管住”向“管活、管好”的转变,让流动党员在上海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编辑:毛海萍初审:岳顺顺复审:方雨斌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