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前浙BA富阳对阵丽水,赛前队员互赠伴手礼,富阳的“大”礼包格外吸睛,糖果造型、一人高的大麻袋里究竟装着什么?揭秘,原来是产自东坞山的豆腐皮及各类豆制品。
"
早前浙BA富阳对阵丽水,赛前队员互赠伴手礼,富阳的“大”礼包格外吸睛,糖果造型、一人高的大麻袋里究竟装着什么?揭秘,原来是产自东坞山的豆腐皮及各类豆制品。
在杭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少不了豆腐皮。作为富阳特产的东坞山豆腐皮,不仅有味道,更有故事。今晚,就带你尝尝鲜。
"
豆腐皮入汤极美,不仅吸汤还吸油,厨师做鱼汤、豆腐羹时都爱放,捞起来韧而不化,汤汁在豆腐皮中百转千回,别具风味。豆腐皮也可做素烧鹅或素肠:把豆腐皮平铺在桌子上,把搓揉入味的肉泥沿着豆腐皮的边排成长条,等肉泥在如大地般的豆腐皮上形成山脉,便从肉泥处卷起豆腐皮,将其包得严严实实。卷好的豆腐皮按照心仪的长度切成条,再切成段。直接蒸或入煲汤,都极具美味,即使是“厨房小白”也能做出一盘好菜。
当然, 豆腐皮最好吃的做法不是当配角,它自己也能独成一道美味:炸响铃。做“响铃”更简单,只要把几张豆腐皮叠放在一起,卷起来,切成段即可。炸的步骤,大师们都熟悉,油热五成时下“响铃”,炸至金黄便可捞出。装盘时还需添个蘸料,多用番茄酱和甜辣酱。金黄的炸响铃沾一点红色的甜辣酱,外酥里嫩、甜脆可口,咀嚼时皮碎声响,宛若清脆铃声,没有辜负“炸响铃”这个名字。
杭州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豆腐皮,大多出自富阳东坞山。它是有自己的百度百科的,上面写着:“东坞山豆腐皮是富阳的传统豆制品,皮薄油润,落水不糊,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分量极轻,味道鲜美。”当它们悬挂晾干时,仿若“金衣”,由此得名。
东坞山豆腐皮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含量极高,来不得半丝马虎, 特别是在操作中“三口风”的技艺,更是至关紧要的绝招。
当乳汁似的豆浆在锅内形成初皱时,操作者就沿锅口微微地吹一转“微风”,使豆腐皮初步成皱皮。接着操作者手持一根二尺多长的竹片条吹“头口风”,吹风时竹片条不失时机地随风跟上,顺势将皱皮挑起,轻轻地贴在梯棒上;紧接着吹“二口风”,借助风势,将皱皮留在梯棒上,把竹片条轻轻抽出;再吹“三口风”,将皱皮吹鼓起来,如肥白的鱼肚相似,趁势将皮上多余的豆浆刮去,使豆腐皮匀而薄,这样一张豆腐皮就算完成了。
但凡传统工艺,总有源头可溯。 关于东坞山豆腐皮的由来,有两个版本。
早在唐朝,东坞山有一位阿三婆婆,平时以卖豆腐度日。有一天,她清早起来做豆腐,磨黄豆、滚豆浆、滤豆渣,正准备往豆浆里放盐卤,隔壁院子里传来呜呜咽咽的哭声。热心的阿三婆婆把手里的盐卤一丢,跑到隔壁去看,原来是平时一同做豆腐的李妈死了。
阿三婆婆想起李妈的种种好处,忍不住哭了起来。阿三婆婆哭得伤心欲绝,忘了自己还在做豆腐。因富阳这边做丧事就要吃豆腐,大伙儿劝阿三婆婆用自己做的豆腐送李妈一程,阿三婆婆这才止住哭声,跑回了家。
待回家一看,只见豆浆上结了一层皱皮,阿三婆婆将其捞起,不一会锅里又结出一张皱皮。就这样,阿三婆婆一张又一张地将皱皮捞起,直到一锅豆浆都被捞干了。她做不了豆腐,只能把皱皮拿往李妈家,不料烧熟后大家都觉得味道很好,纷纷询问这是什么菜。阿三婆婆觉得这皱皮蛮像衣服,便随口说这是豆腐衣。从那时开始,豆腐衣的名字慢慢传开来,也有觉得皱巴巴的一层像豆腐的皮,因此也有叫它豆腐皮的。
阿三婆婆情真意切地为自己的伙伴哭了一场,哭出了千年流传的名小吃。 许多美食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这种缘分,既偶然也必然,像是江南的花和京城的雪,各有缘法。
古时的东坞山有九庵十三寺,村民们习得豆腐皮的做法后,做出来供寺院的僧尼食用。因寺院僧侣口耳相传,东坞山豆腐皮名气渐起,供应范围不断扩大,明代被列为皇家贡品。这也算是阿三婆婆用此菜与佛结缘,替她的朋友李妈纳福积德。
另一个版本也与寺院有关,但更为直接。
相传在1300年前,村里的九庵十三寺香火十分兴旺,每天前来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寺院伙房容纳不了香客的用膳需求,香客们就分散到村民家来就餐。信佛人吃的是素食,多以豆制品为主,故那时东坞山村里家家都会做豆腐。据传有一天,一村民在某寺院伙房帮忙做豆腐时,由于太专注大殿内和尚师父念佛诵经,以至于错过了豆浆出锅的时间,等他回过神来准备做豆腐时,忽见锅内豆浆表面已形成了薄薄的一层皱皮,他便把皱皮捞起来晾在一竹竿上。接着再次去勺豆浆时,不料豆浆表面很快又形成了一层皱皮。这样捞了晾,晾了捞,直到把一锅豆浆都捞干了,豆腐一块都没做成。
这天寺院做佛事,前来的香客很多,用膳的人有几十桌,做出来的豆腐就是为香客们准备的。那帮忙的村民无奈之下,只好把这些豆腐皱皮充作豆腐给大家当下饭菜。不料大家吃后,纷纷赞美说这豆腐皱皮比豆腐还要可口,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学做豆腐皮,自此久盛不衰。
毫无疑问,东坞山豆腐皮在杭州寺院间拥有响当当的名声, 为了把豆腐皮销往各大寺院,勤劳的东坞山人开掘出了一条古道:从东坞山翻山越岭至转塘——宋城——梅家坞——十里琅珰——灵隐寺——天竺寺。
摄影 朱啸尘
富阳方志记载,古道修建于隋唐时期,全长5公里余。古时,若非这条古道的便利,地处峡谷的东坞山村的先民们,将绕行20余公里,才能抵达进城的第一站——转塘。
刘苗根是土生土长的东坞山村民,做了一辈子的豆腐皮。他回忆十来岁的辰光,从凌晨一点开始磨豆浆,三四点时听见鸡打鸣,就挑起箩筐走山路。豆腐皮薄薄一张,装满两个箩筐也有三四十斤重。刘苗根跟着父亲从东坞山出发,他们拾级而上,翻山越岭至转塘、梅家坞,经十里琅珰,再到灵隐一带,全程靠脚。
每每讲起小时候走这条豆腐皮古道,刘苗根就关不住的话匣子。那年月色如银,洒在泥路上。少年刘苗根挑着扁担,点燃干枯的向日葵秆充当照明,他把这团暖光举得高高的,走在队伍最前面。众人哼起轻快的小曲,消散了一日生计奔波的疲劳。
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
靠着绝活做出传承千年的美食
脆炸响铃、香辣豆腐皮
素烧鹅、豆腐皮面……
油润不腻,唇齿留香
你吃过哪些豆腐皮菜肴?
欢迎分享菜单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