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河南金鱼汽车上市双门电动小跑车。7月,超威电池投资的昇麒汽车,发布首款光伏发电汽车。8月25日,云界汽车成立,据传有意于网约换电车赛道。8月28日,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宣布造车,首款车号称对标布加迪威龙……
在极越、高合黯然折戟,蔚小理零仍在盈亏线挣扎、在价格战红海里血战之时,依然不乏新面孔兴冲冲闯入造车这个“修罗场”。
6月,河南金鱼汽车上市双门电动小跑车。7月,超威电池投资的昇麒汽车,发布首款光伏发电汽车。8月25日,云界汽车成立,据传有意于网约换电车赛道。8月28日,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宣布造车,首款车号称对标布加迪威龙……
其他造车新势力,至少是汽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而追觅科技则是切切实实的跨界选手,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还同步布局了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手机等多个硬科技赛道。
客观地说,依托中国高度发达、模块化的汽车供应链,像搭乐高一样“集成”出一台新能源车,技术门槛已大幅降低,但对于新来的参与者来说,想真的能把车卖出去,让造车业务可持续发展却并非易事。
多线作战的追觅科技,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造车“大冒险”
从方寸之地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到对标布加迪威龙的世界级超跑,称之为雄心万丈的三级跳并不过分,不过,跨度越大,也就意味着脚下的路越艰险。
从追觅科技的近期对外回应来看,其造车的核心底气源于公司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技术上的积累。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高速数字马达是“心脏”,智能算法是“大脑”,追觅科技可以沿着马达、算法两大核心技术不断拓展。
具体到造车领域,智能算法与高速马达有望迁移至汽车的驱动系统、智能座舱以及辅助驾驶功能中。
对于这套说法,多位业内车辆工程师表示并不认可,造车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并没有这么低,家电领域使用的高速马达,与车规级驱动电机在可靠性、耐久性及安全标准上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而扫地机器人在有限环境下的避障算法,与应对开放道路无限复杂场景的辅助驾驶技术,也是天壤之别。
除了技术难关,资金压力是更现实的考验。
造车需要多少资金?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坦言,进入造车领域后才意识到“200亿根本不够花”。蔚来汽车李斌也明确表示,200亿元是造车的“入门门槛”,若没有400亿元的资金储备,失败风险将大幅上升。
雷军在今年初透露,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已超130亿元,加上工厂建设、渠道铺设及人力成本等,整体投入已接近300亿元,这还未计入复用小米集团现有资源的间接支持。
造车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追觅科技是否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融资能力,持续为造车业务“输血”?
尽管追觅科技在宣布造车后15天内便完成首轮融资(未披露具体融资金额及投资方),展现出一定的资本吸引力,但若以行业真实的资金消耗强度衡量,其面临的资金压力依然巨大。
仅研发投入一项,以新势力“前辈”做对比,和讯商业查阅财报数据发现,2025上半年,理想汽车研发支出约53亿元,小鹏汽车约41.9亿元,风格相对保守的零跑汽车也投入了近19亿元。这一量级的投入,对追觅科技而言绝非小数。
追觅科技在近期发布会上透露,2024年上半年营收已超越去年全年的150亿元,增长势头强劲。然而,市场更关注的利润数据并未公开。在营销费用高企的扫地机行业,其实际盈利能力仍存疑问。
研发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参照小米的经验,研发投入仅占全流程总投入的四成左右,后续的供应链建设、生产基地打造、销售渠道布局才是资金消耗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科技采取“中国研发、德国制造”的模式,这意味着其在建厂、人力、合规等方面的成本可能更为高昂。
从产品定位看,追觅科技选择从高端超跑切入,虽有助于树立品牌高度,但超豪华车型研发、销售投入大、销量有限,在较长时期内大概率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必须依赖外部持续资金输入。而同时布局手机、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多元业务的战略,又可能分散追觅科技本就不宽裕的资源。
以上种种,都是追觅科技需要回答的问题。
追觅的出海野心
实际上,市场对追觅科技造车的质疑,不仅源于对其自身经营状况的审视,更关键的一点,或许在于其选择的入场时机。
平心而论,在智能清洁家电这一主营业务上,追觅科技的表现可圈可点。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出货量同比增长16.5%。在此背景下,追觅科技的全球市场份额从8.0%快速提升至12.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倘若这番造车宏图是在十年前展开,市场或许会报以更多的宽容与期待。那时候,行业规则尚未固化,资本追捧风口,信奉故事,为跨界者提供了广阔的试错空间。
但是,姗姗来迟的、试图复刻当年特斯拉或蔚来从高端切入、树立品牌再向下渗透路径的追觅科技,如今面临的局面已经和此前截然不同。
当下国内汽车与手机行业已是一片高度成熟的“红海”。汽车行业在经过多轮洗牌后,非但没有降低准入标准,反而因持续的价格战、加速的技术迭代以及资本市场的日趋理性,进入了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手机市场更是巨头的游戏,一个新品牌若无颠覆性技术或独特生态位,几无生存可能。
因此,市场质疑的实质,并非否定追觅科技的创新勇气,而是对其在不算合适的时间点,以有限的资源挑战一个超高门槛行业所表现出的战略合理性提出担忧。
在这样一个连专业选手都感到窒息的赛道上,一位新进入的挑战者,是否真的做好了逆流而上的万全准备?
从现有已披露信息来看,追觅科技的野心或许更多的在海外。追觅科技近期表示,选择直接在德国建厂,一方面有望借助当地成熟的汽车产业生态,快速接入核心零部件本土化供应网络,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将生产与销售网络高效覆盖整个欧洲市场,并以此为支点,树立国际化的高端品牌形象。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认为,追觅科技以扫地机器人等智能清洁产品为主业,与小米等巨头转型造车相比,资金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其选择布局全球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转向海外则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
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宋育林也指出,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对智能家居品牌有较高接受度的区域,追觅科技或许能凭借其现有的品牌影响力,向国际投资者描绘一个“中国智能生态出海”的宏大叙事,从而规避国内的红海竞争,开辟一条曲线路径。
不过,这不代表这条路就好走,海外市场的准入壁垒、法规认证、渠道建设、品牌重塑的成本极其高昂,其难度和资金需求甚至可能远超国内。宋育林强调,国际资本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也日趋谨慎,它们同样会审视企业造车的核心技术、供应链把控能力和长期盈利模型。
“如果追觅无法向国际资本市场展示出比国内更清晰、更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那么出海寻资的战略也很难实现。”
回顾造车历史,蔚来、小鹏等先行者历经十年尚未实现稳定盈利,多数折戟者更是直接死于资金链断裂。追觅科技能否在漫长的造车马拉松中持续获得充足“输血”,并坚持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实现自我造血的那一天,将是一场对其资金链、融资能力和战略定力的极限考验。
来源:和讯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