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看透人性,戳破群体狂欢的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8:53 1

摘要: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写于 19 世纪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了群体心理的隐秘角落,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说不透的 “群体现象”,赤裸裸地摆到了台面上。一百多年过去,书中的观点依然像惊雷般震撼,让每个读完的人都忍不住后背发凉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写于 19 世纪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了群体心理的隐秘角落,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说不透的 “群体现象”,赤裸裸地摆到了台面上。一百多年过去,书中的观点依然像惊雷般震撼,让每个读完的人都忍不住后背发凉:原来我们在群体中,竟如此容易失去自我。

群体不是 “智慧集合”,而是 “智商降级”

在很多人眼里,“众人拾柴火焰高”,觉得一群人的智慧肯定比个人强。但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却狠狠打破了这个幻想:当个体融入群体后,智商往往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群体最擅长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情绪传染。就像网上的热点事件,总有一些人不看事实、不辨真假,仅凭几句煽动性的话语就情绪上头,然后用最极端的语言攻击他人。而原本理性的人,在看到满屏的极端言论后,要么被情绪带偏,跟着加入 “讨伐大军”;要么因为害怕被孤立,选择沉默不语。

勒庞在书中举过一个经典例子:法国大革命期间,原本温和善良的市民,在加入革命群体后,却变得狂热而残忍,甚至参与到暴力屠杀中。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变成了被情绪操控的 “乌合之众”,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

放到现在,这种现象更是随处可见。这背后藏着的,正是群体心理的可怕之处 ——个体在群体中,会失去责任感,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 “群体意志”,从而变得无所顾忌。

群体容易被 “洗脑”,只因这 3 个套路

为什么群体那么容易被操控?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揭露了其中的秘密:群体不喜欢复杂的逻辑,只相信简单、极端、情绪化的 “断言”。而那些擅长操控群体的人,往往都懂这 3 个套路:

“断言法”。不用讲道理,不用摆证据,只需要用坚定、绝对的语气说出一个观点,就能让群体深信不疑。就像有些谣言之所以能快速传播,也是因为它用的是 “绝对化” 的表述,比如 “吃 XX 一定会致癌”“XX 事件绝对是真的”,让群体来不及思考就选择相信。

“重复法”。勒庞说:“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那些想要操控群体的人,会不断重复同一个观点,直到这个观点深深烙印在群体的脑海里。比如某些广告,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台词,却能让大家记住并产生购买欲望;某些网络谣言,经过无数人重复传播后,哪怕漏洞百出,也会有人坚信不疑。

“传染法”。情绪就像病毒,在群体中传播速度极快。一个人的愤怒,能快速传染给一群人;一个人的恐慌,也能让整个群体陷入混乱。就像网上有人为某个事件哭,评论区里就会出现一片 “泪目”,哪怕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读懂《乌合之众》,不是为了远离群体,而是为了守住自我

很多人读完《乌合之众》后,会觉得 “群体太可怕了,以后要远离所有群体”。但其实,勒庞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排斥群体,而是让我们看清群体心理的本质,从而在群体中守住自己的理性和判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群体情绪包围:网络上的 “舆论狂欢”、身边的 “跟风热潮”、工作中的 “从众压力”…… 如果我们不懂得分辨,就很容易被群体牵着鼻子走,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而《乌合之众》就像给我们戴上了“清醒眼镜”,让我们在面对群体时,能多一份警惕和思考: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我是真的认同这个观点,还是被情绪传染了?我这么做,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还是害怕被群体孤立?

《乌合之众》不是一本让人绝望的书,恰恰相反,它是一本赋予人力量的书。当我们读懂了群体的运行逻辑,就获得了抵御非理性的免疫力,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那份清醒与独立。

来源:暖阳爱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