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局3把手儿子参观旧址问我父咋没雕像,领导答遵义会议站错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0:52 3

摘要: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有一座两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正中设有天井,古朴而神秘,灰墙青瓦,外表优雅,安静地坐落在路边,似一位历经风云变幻,原来,这正是抗战时期的中央南方局旧址,如今已经设立为展览馆,在展厅入口处,有一排黑白头像雕塑整齐

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有一座两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正中设有天井,古朴而神秘,灰墙青瓦,外表优雅,安静地坐落在路边,似一位历经风云变幻,原来,这正是抗战时期的中央南方局旧址,如今已经设立为展览馆,在展厅入口处,有一排黑白头像雕塑整齐排列,当年南方局主要领导人的头像在灯光下格外醒目,笑容可掬,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讲述段段往事。

这一天,中央南方局旧址纪念馆的负责人,为了隆重纪念南方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维系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尤其是对外宣传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特别邀请了当年的领导人的后代,来参加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当时,这些开国将帅、开国元勋的后代们济济一堂,聆听自己父辈峥嵘岁月的丰功伟绩,大家脸上都感觉到无限的荣光,觉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是来之不易。

由于这些受邀参观的人都是先辈的后人,纪念馆负责人自然是亲自出面接待,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一位男子走到负责人跟前,轻声地询问“怎么这里没有我父亲凯丰的雕塑头像?按照当年的文献记载他是位列常委第三,担任的是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一职,而那些位列名单后面的反而有雕塑头像?” 语气虽平静却掷地有声。

负责接待的领导先是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赶紧解释,“按历史地位排序,毕竟凯丰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他站在了对立面。”而且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的表情。询问人听到这里,嘴唇微抿,一声不吭地跟着大伙走在展厅,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回响。

这位对展览馆负责人提出质疑的人,便是凯丰的儿子,名叫何明。他正是出生于抗日战争凯丰担任南方局宣传部长这一时期。据何明介绍,由于父亲凯丰1955年去世,年仅49岁,是开国元勋中去世得比较早的一位,那个时候,自己才12岁,对父亲的历史了解不是很多,长大以后又是特殊的年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才有时间为父亲的事情奔波,由于他有红军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的高级干部,他毕生从事理论宣传工作,是组织杰出的理论宣传家,尤其是遵义会议的情况,父亲的事情,也只能是从一些前辈的回忆录中的记载。

凯丰,原名何克全,1906年出生于湘赣边界的江西萍乡湘东区老关镇三角池村,小时候就安排他到同姓氏的家族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转入萍乡中学读书,这期间当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进步思想在学校传播,很快就影响了许多青年学生,凯丰就是先进的积极分子之一,后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武昌中山大学),此时正是当年革命运动的中心,追求进步的他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被推举为学生会的干部,他善于搞宣传写作,因在当年《莽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揭露武汉反动派的署名文章,受到北洋军政府通缉,组织为了保护这位青年学生,便安排他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系统理论的学习。

正是在留学期间,凯丰结识了很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后他被冠以“28个半布尔什维克”,特别是与“左”倾错误领导人不仅是关系较好的同学,他们算是同学兼好友了,后来人生也步入快车道,一开始他的工作地点是在上海,而这个时候,上海出现大叛徒,组织遭到了大破坏,领导人陆续撤离了上海,前往江西赣南的中央苏区。凯丰也跟着众人,来到了瑞金工作,而且是担任了重要职务。

在江西瑞金的红军反“围剿”作战中,因凯丰老同学,而且关系比较铁的博古是三人团的重要领导,他的职务很快得到了提升,先是担任团中央书记,参与了中央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并投身到中央苏区的疯狂“围剿”中,凯丰他对根据地团组发展壮大、教育普及、出版事业强化、劳动竞赛开展、贪污腐败预防和惩处、少共国际师的组建壮大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中央机关刊物《斗争》上发表许多重要文章,继而增补为中央委员,随后的中央政治局改选时,又当先这政治局候补委员,进入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接下来在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人,排挤正确人的决策,不顾实际情况,强调以阵地战、堡垒战替代运动战,与强大的敌人硬碰硬,导致红军一再失利,根据地日益缩小,得知老蒋采取铁桶战术围困根据地,最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史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特别是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左”倾错误领导人又一味瞎指挥,先是搬家式的前进,坛坛罐罐都带走,导致先进速度十分缓慢,最终在湘江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红军队伍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这支队伍眼看进入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湘江之战后遭受重大损失的红军,此时不得不反思错误领导人指挥的红军的战略战术的得失。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人,根本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无用的理论,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红军前方的路如何走,方向是哪里,作战的方法如何,牵动着每一位红军将士的心,直接关系着红军和革命的前途命运, 时不我待,千钧一发之际,红军指挥机关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被后人称之为“伟大的转折”的重要会议,那便是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一开始,错误路线领导人先作报告,声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及后来湘江之战的失败,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敌人过分强大,武器装备先进,红军过分弱小,依然只是小米加步枪,,加之长征路上流动作战没有后方支援等等,而对指挥上的失误根本不提。他们这过分强调客观困难,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不满,大家纷纷站起来指责错误指挥者,只一味压制正确意见,战略战术上犯下的错误,正是军事指挥上严重错误造成的失败,后经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撤销博古、李德对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确立正确领导人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决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

谁知就在举手表决时,以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的凯丰站起来发言,先是称“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小败积聚力量再获大胜,继而称错误路线领导人对上级理解很到位,对红军指挥作战也很正确,没有任何不妥当之处,坚决反对解除他的军事指挥权。;接下来称会议表决通过的正确领导人担任指挥权,根本高明不到哪里去,还引经据典地说:“他打仗就是照搬《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那一套。”他的发言令在场的众人惊愕不已。

正在这个时候,正确路线领导人反驳他“你知道《孙子兵法》里写的都是什么吗?难道懂得马列的人就自然而然会打仗了吗?纸上谈兵你有没有听过?不看我军的实际情况就一味的指挥作战,学那么多理论有什么用?《孙子兵法》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打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岂能照搬照抄呢?”问得凯丰哑口无言,其实他根本没有看过《孙子兵法》,只小时候在老家听古时听过几段而已。

此时,正确路线的领导人还是对他进行说服教育,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其它什么兵法,最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任何决策就是创造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手的态势和优势,就是拨去迷雾,克服不确定性,讲究奇正虚实,讲究运用变化,寓生活于战斗,寓训练于战场,翻陈出新,千锤百炼,狡诡虞诈,神出鬼没,极尽战争艺术化,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走向成功的路径。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最终达到战胜矬的目的。

此时的凯丰虽然心服口服,但他还是固执己见,凯丰的级别虽然高,他表态反对解除“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指挥权,在正确意见占据上风情况下,根本没得到大家认可,他的反对自然也是无效,最后博古下了班。但接下来红军在主席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决策是正确的。凯丰看到红军的一系列胜利,博古的翻盘无望,心中开始后悔。于是,他极力地对自己的不当言论及犯下的错误进行弥补。两个月后,他在云南威信召开的中央领导干部会上,他自己作检讨称“收回了遵义会议上的发言”,认为“只有主席才能领导我们的红军。谁反对主席,我就坚决反对谁!”一时成为红军干部知错能改正的一个典范。

凯丰在遵义会议上虽然犯了错误,但知错能改,后来还是得到重用,在抗战期间,他升任中宣部长,后来又成为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当时,上级为了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调了一位文化程度很高,曾经留学日本,懂得英文、日文,气质高雅,戴着金丝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人也长得很漂亮,这位知识女性十分钦佩凯丰的革命经历和学识,尤其是他写的一手好文章,深深地吸引着这位知识女性。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又是自己的领导,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高级干部。再加上两人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都喜欢写文章,两人很快就走在一起,并结为伉俪,几年后生下两个男孩,一个是长子取名叫何明,一个是次子取名为何亮。

尽管如此,凯丰在遵义会议上唯一一名公开支持“左”倾错误领导人的表现,特别不被后人所理解,在人们的印象里,他是个顽固坚持“左倾”教条的人,仿佛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特别在后来的“七大”会议上,凯丰因为这个“污点”落选,连中央委员也不是了,调到地方上工作,先后担任东北局宣传部长、沈阳市委书记等职务。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王茜跟随丈夫凯丰和两个儿子到东北生活一段时间后,不幸身患重病,行动都不能自理,后来便一直处于养病到去世。

担任沈阳市委书记的凯丰,刚刚解放的这个城市千头万绪,工作非常繁忙,组织为了照顾她生下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还有这位忙着革命工作的市委书记,经上级领导批准,下图为中国医科大学赵淑璧(中)参加凯丰铜像揭幕,时任沈阳市委书记凯丰医疗护士长赵淑璧组建新的家庭。后来,因为反对正确路线的凯丰,由于那时的人物基本形成脸谱化,他自然要接受批判。

赵淑璧(中)参加凯丰铜像揭幕

特别是建国后,先进组织不断对革命事业胜利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这短短两天时间的遵义会议,选出正确的领导人,从此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从一个胜利走上另一个胜利,这次会议也成为前所未有的重要里程碑的高度,是一次重大转折性的会议。但作为会议唯一的一名公开唱反调的人凯丰,自然成不了正面人物,从而也受到批判。即使他在一些工作做出了成绩,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计了,于是出现了在中央南方局门前没有塑像的事情。

不过,自从凯丰儿子何明提出来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央南方局的第三号的人物,历史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在纪念馆征集他们的遗物作为展览之用,凯丰的儿子何明再次来到重庆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此时自己的凯丰已经作为一名正面人物,他的雕像在出现在门前,他显得非常高兴。

看到父亲像其它领导人一样那亲切的笑容,何明深情地说:父亲30年革命生涯中,一生从事共青团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理想坚定不移,对事业忠心耿耿,他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生前工作占据了他的主要生活。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可谓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理想坚定不移,对事业忠心耿耿,虽然他在遵义会议上反对过正确路线,导致他正面形象受影响,但他勇于改正错误,光明磊落,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子女,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高度自觉性,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来源:文人相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