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韭菜庄村,一片曾经“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上,如今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广“胡麻套种毛叶苕子”新技术,农户收入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党组织带头、科技赋能、群众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
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韭菜庄村,一片曾经“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上,如今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广“胡麻套种毛叶苕子”新技术,农户收入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党组织带头、科技赋能、群众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
从“十年九旱”到“一地多收”的转变
受“十年九旱”气候影响,韭菜庄村“靠天收”是常态,亩均纯收益长期徘徊在2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连续5年零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
转变发生在2024年,乡党委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列为“书记项目”,在内蒙古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全村推进“胡麻套种毛叶苕子”示范种植,探索“粮油兼收、农牧循环”的山区旱作农业新路径。短短一年,不仅土地焕发新生,村民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四统一”模式,机械化助力效率提升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理事长,构建“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运行机制。针对耕地碎片化问题,合作社创新推行“确权不确地”土地流转模式,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统一流转326亩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地垄界限,将“一户多块田”整合为“一村一块田”,配套修建机耕路3条、排水渠2公里,为机械化作业扫清障碍。
同时,合作社提供“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机耕机播、统一病虫防控、统一订单收购”的全流程服务,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通过引进北斗导航播种机、自走式喷雾机等设备,机械化率从30%提高到95%,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25元。
科技赋能,“胡麻+苕子”实现生态与收益双赢
科技赋能是增产关键。内蒙古农科院专家团队长期驻村指导,推广“胡麻+毛叶苕子”混合种植技术。胡麻作为油料作物市场价值高,毛叶苕子则既是优质饲料,又能固氮养地,减少化肥使用。通过集成播前和播后苗前土壤封闭、有机无机配施、化肥深施、旱作保墒及病虫害生态防控等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现在的模式下亩产胡麻150斤、苕子100斤,综合收益能达到500元,比传统种植翻了一番多。”合作社项目负责人王焕虎介绍,苕子后期还田,还能减少化肥用量15%,形成“种植—养殖—还田”的绿色循环。
“三金”模式,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最让村民满意的是收益分配机制。合作社设置“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盈余股金”三道收入,确保农户多方受益。土地流转每亩保底收入100元;播种、除草、收割等环节优先雇用脱贫户和留守妇女,全年提供岗位52个,人均增收6000元;年底合作社净利润按比例分红,农户还能拿到300元左右的分红。
脱贫户贺培利说:“我老了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合作社除除草、收收胡麻,一天150块,能顾家又能挣钱。”
据了解,202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突破50万元,村集体积累达到25万元,实现从“空壳”到“小康”的跨越。项目带动27户农户参与,其中22户为脱贫户,户均增收超2500元,42名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
声明:清水河县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记者:胥沁晨
编辑:王俊利
审核:孟明星
终审:王 爱
来源:活力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