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节目“黑中国”被当场揭穿,沦为国际笑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08 1

摘要:2025年2月,法国电视2台的《金钱调查》节目组搞了个关于中国代工厂的报道,本来想挖点猛料,结果自己栽了个大跟头。节目一播出,就被中国工厂的员工和全球网友当场戳穿,闹得满城风雨。

2025年2月,法国电视2台的《金钱调查》节目组搞了个关于中国代工厂的报道,本来想挖点猛料,结果自己栽了个大跟头。节目一播出,就被中国工厂的员工和全球网友当场戳穿,闹得满城风雨。

法国媒体这几年老爱对中国下手,动不动就来一套“人权”“强迫劳动”的说辞,这次直接玩脱了,成了国际上的笑谈。你想想,两名女记者大老远跑到山东,假装美食博主到处转悠,结果剪辑视频时手抖了,露了馅儿。

这档节目叫《金钱调查》,平时挖挖商业黑幕,这次瞄准了中国服装加工厂。记者们去的是山东一个工业区,那里工厂多,工人忙活生产出口订单。她们潜入车间,拍了些偷拍视频,焦点放在一个12岁女孩身上。女孩暑假没事干,跟妈妈去厂里玩,结果记者让她试着缝了个扣子,就大张旗鼓说这是“雇佣童工”的铁证。

节目播出后,女孩妈妈直接在网上发帖澄清,说孩子没人带,只能带厂里转转,从没上手操作。

更离谱的是招聘视频那段。节目组从网上扒了个工厂招工宣传片,人事主管用山东方言讲福利:全勤奖给每月不请假的员工,超天数奖给加班多的工人。结果呢,记者们剪辑时故意把发音模糊了,把“全勤奖”听成“新疆”, “超天数奖”曲解成“朝鲜”,然后旁白一配,就暗示工厂用新疆和朝鲜劳工。

法国二台的视频还没下架多久,就被刷屏了评论:有人直呼“假新闻”,有人说“这是对新闻业的侮辱”。YouTube上,法语、英语、中文评论里,顶置的都是骂声一片,节目组这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还有新疆棉那块儿,也被他们拿来做文章。记者在另一家工厂仓库转悠,随口问工人新疆棉花多不多,工人说那是常见原料,就顺势点头。节目里一剪辑,就扣上“使用新疆棉”的帽子,借着西方那套对新疆的污名化叙事,攻击供应链。

问题是,新疆棉全球公认品质好,中国工厂用它合情合理,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都没啥负面报告支持他们的指控。相反,早几年郑国恩那些报告被拆穿后,新疆棉的贸易禁令在欧美也松动了。记者们这套把戏,搁2025年看,简直是老黄历重炒,网友们早看腻了。

说到郑国恩,这家伙就是节目里的“专家”背书人。德国人,1974年生,早年学神学,后来转人类学,自称新疆问题专家。实际呢,他从2010年代起,就靠反华机构混饭吃。加入美国维克多马尔基金会下属的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基金会,那地方受情报部门影响,专推反共议程。

郑国恩在那干研究员,炮制报告说新疆拘押百万维吾尔人啥的,全是基于匿名证词和篡改数据。2020年他散布“强制绝育”谣言,说维族人口大降,结果人口普查数据一摆,纯属胡扯。英国媒体人巴里·琼斯公开说过,这人干的是有偿活儿,谁给钱就给谁找“证据”,包括改统计数字、编证人故事。到2025年,他的信誉早烂大街了,这次节目里他还出来站台,附和那些错误翻译,网友直接抓包:原声明明是方言,你怎么就听成新疆了?郑国恩这回又翻车,基金会资金也开始被审,国际学术圈把他当政治工具使。

节目组找郑国恩背书,不是巧合,而是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标配。想想看,从BBC到CNN,这些年新疆话题一出,十篇里有八篇引用他那些旧报告。结果呢?联合国2022年那份新疆报告,也没全盘接受他的数据,只说有些指控可信,但没提种族灭绝。

国际劳工组织2025年2月的报告,提了新疆强迫劳动,但来源还是老一套,没新证据。中国外交部早怼过,这些报告逻辑漏洞百出,数据来源不明不白。郑国恩的动机明摆着:经济回报。基金会给他钱,他给西方政客弹药,循环往复。这套路玩久了,2025年社交媒体时代,瞒不住人了。Reddit上有个帖子,标题直白“法国记者的耻辱”,下面上千评论,基本都说这是反华叙事的又一败笔。

事件发酵后,法国二台反应挺快,3月中就把英文版视频设成私密,只留内部访问。国内版还挂着,但评论区关了。山东工厂那边,员工们没闲着,在微信群和小红书发原视频,经理还组织了场内部会议,投影节目片段,一条条拆解。

全球网友也没手软,TikTok和Instagram上,meme满天飞:记者戴口罩偷拍的截图,配字“美食博主的专业技能”。CGTN 3月7日发了篇分析,逐帧看剪辑痕迹,指出诱导行为违反新闻伦理。新华社3月16日跟进,引用员工证言,强调工厂有劳动局年度审计,无童工记录。这波回应接地气,不玩虚的,就用事实怼回去。

国际上,反应五花八门。西班牙记者哈维尔·加西亚在推特上吐槽,这种逢中必反的套路让他烦透了。他2018到2022年驻华,亲眼见中国工厂的多样性,跟媒体描述天差地别。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罗弘,在中国住了20多年,他说社交媒体让西方人跳出媒体框框,看清中国真面目。

尽管有些势力推对抗,国际社会越来越认中国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会。 Amnesty International 8月那份新疆报告,还在提旧事儿,但回应率低,家人消息显示人权侵害没新证据。这对比鲜明,西方报告老调重弹,中国工厂照常运转,出口订单稳。

法国二台这档节目,本来是商业调查,结果成了反华工具。记者团队没道歉,继续低调干活儿,但内部压力不小,高层开了会,翻反馈报告。

全球来看,2025年这种假新闻越来越多见,从TikTok上的奢侈品供应链谣言,到YouTube的反华视频,基本一个模子:预设立场,剪辑误导。专家说,奢侈品牌在中国代工多,组件来源复杂,但节目忽略环保认证和福利补贴,就盯着负面挖。结果呢?品牌方沉默应对,网友却不买账。

说到底,这事件戳中了西方媒体的痛点:对中国认知落后。过去靠垄断话语权,现在社交平台一开,信息对称了。中国工厂员工上网澄清,国际网友对比视频,郑国恩的旧报告被扒皮,一切都透明了。法国节目这回的笑柄,不是孤例,而是冰山一角。

想想早几年,美国国务院引用郑国恩数据禁新疆棉,结果企业叫苦,禁令松绑。2025年,国际劳工组织报告虽提强迫劳动,但没新数据支持,更多是政治压力。老百姓看热闹,专业人士看门道:这不是新闻,是宣传。

来源:探影局档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