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美国街头,为“要不要给乌克兰送武器”吵架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喊着“得帮乌克兰扛住”,有人骂“自家日子都没过好”,更怪的是之前反对的共和党人,现在一半都改了口。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功夫鱼
2025年美国街头,为“要不要给乌克兰送武器”吵架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喊着“得帮乌克兰扛住”,有人骂“自家日子都没过好”,更怪的是之前反对的共和党人,现在一半都改了口。
可这看似统一的“援乌支持率”背后,藏着多少没说透的猫腻?俄罗斯的狠话又会让局势走向何方?
2025年7月的芝加哥街头,一场关于“要不要给乌克兰送武器”的争论在咖啡馆里炸开了锅,穿格子衫的程序员马克把咖啡杯往桌上一放,指着手机里的新闻喊:“你看俄军又炸了乌东的仓库,现在不送武器,乌克兰扛不住怎么办?”对面的退休教师露西立刻皱起眉:“上个月我孙子的学费又涨了,政府把钱拿去给外国买坦克,咱们的医保谁管?”
这场街头争论恰是当下美国社会的缩影,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刚出炉的民调像颗炸弹,62% 的美国人支持给乌克兰送军事援助,比3月足足涨了 10个百分点,但更让人意外的是之前一直喊着“别当冤大头”的共和党人,这次居然成了“助推器”支持率从30% 蹦到51%,足足涨了21个百分点。
一边是民调数字的飙升,一边是普通人的生活压力,美国的援乌决策,早就在民意的拉扯中变了味。
要说这轮民意变化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共和党人的态度,2024年初的时候,共和党议员还在国会里拍桌子,说“拜登政府的援乌计划就是无底洞”,甚至威胁要冻结援助资金,可才过了一年多,支持给乌克兰送武器的共和党人就超过了一半,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细究下来最先“松口”的是共和党里的“务实派”,阿拉斯加州的共和党议员汤姆・扬在一次听证会上直言:“我们不能看着俄罗斯在东欧扩张,现在不给乌克兰支持,将来要花更多钱保卫北约盟国。”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说法,渐渐在共和党内部传开。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背后推了一把,今年 5 月白宫悄悄推出“欧洲出钱、美国供货”的模式,让丹麦、挪威这些欧洲国家掏腰包,美国军工企业负责生产武器,既不用花美国纳税人的钱,还能保住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这个模式一下击中了共和党人的“软肋”,之前他们反对援乌,核心是怕“花钱不讨好”,现在改成“别人出钱,咱们赚差价”,态度自然软了下来,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调查员艾米丽・卡特分析:“51% 的共和党支持者里,有三分之二是冲着‘不花美国预算’来的。他们觉得这是‘无本买卖’,既能遏制俄罗斯,又不用牺牲国内福利。”
但普通民众的看法没这么 “精明”,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卡车司机戴夫就跟记者吐槽:“政府说不用我们的钱,可那些欧洲国家买的武器,不还是从美国军火商手里买?最后钱都进了洛克希德・马丁的口袋,咱们普通人能捞着啥?”
戴夫的话不是没道理,今年上半年,美国军工企业的股价平均涨了 15%,洛克希德・马丁的订单排到了2027 年,而美国的汽油价格比去年涨了 8%,医保报销比例还降了 2 个百分点。
民主党人的态度倒是一直很稳定,75%的人支持援乌,跟去年差别不大,纽约州的民主党选民莎拉・科恩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乌克兰在对抗独裁,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不能光看钱。” 但即便是民主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加州的众议员安娜・吴就提醒:“我们得关注援助的实际效果,不能一直‘撒钱’却看不到战场变化。”
支撑起这轮援乌热情的还有一个叫“PURL”的计划,北约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说要“精准对接乌克兰的战场需求”,听起来特别靠谱。
今年9月首批通过PURL计划援助的武器运到了乌克兰,里面有防空导弹、无人机和装甲车,乌方还特意拍了视频,说“这些装备会改变战局”。
可仔细一看这个计划没那么简单,它的核心规则是“盟国自愿出资”,也就是说谁愿意给钱谁就参与,美国主要负责“协调”和“供货”,今年 8 月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凑了 5000 万美元,向美国雷神公司买了一批防空导弹,然后运到乌克兰,表面上看美国没花一分钱,还帮军工企业拉了订单,简直是“双赢”。
但背后的问题不少,首先是“需求清单”的真实性,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北约官员告诉记者,乌克兰提交的需求里,有不少是“超前装备”,比如还在测试阶段的无人机,根本不适合当下的战场,“乌克兰知道这些装备要靠欧洲国家出钱,所以报的需求越来越多,反正不用自己买单。”这位官员无奈地说。
还有就是资金监管的漏洞,欧盟今年9月专门派了核查小组去乌克兰,结果发现有部分援助资金被挪用,有的武器零件甚至出现在了黑市上,虽然金额不大但也让欧洲国家很不满,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一次欧盟会议上就抱怨:“我们出了钱,却不知道武器到底用在了哪里,这不是办法。”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小心思”,通过PURL计划,美国把欧洲国家牢牢绑在了援乌的 战车”上,比如欧洲国家买的武器,必须从美国企业采购,而且后续的维护、升级还得找美国,挪威国防大臣比约恩・阿里尔德・格拉姆就坦言:“我们买了美国的导弹,未来 10 年的维护都得靠他们,等于被绑住了。”
对于这些问题普通美国人其实不太清楚,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退休工程师约翰・威尔逊看了新闻里关于PURL计划的报道,还跟老伴说:“这个计划挺好,精准又省钱。”可当记者告诉他欧洲国家买的武器要靠美国维护,而且有资金挪用的风险时,约翰愣了半天:“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新闻里根本没说这些。”
就在西方忙着通过 PURL 计划送武器的时候,俄罗斯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今年 9 月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态:“任何载有对乌武器的船只、车辆,都将成为俄罗斯的合法打击目标。”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就在表态后的第三天,俄军就空袭了乌克兰敖德萨的一个武器仓库,里面存放的正是通过 PURL 计划运来的装甲车。
俄罗斯的强硬其实早有预兆,今年8月普京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就说:“西方以为通过‘志愿联盟’派部队,就能改变战局?他们错了,北约部队如果出现在乌克兰,就是在玩火。”普京说的“志愿联盟”,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今年 9 月牵头搞的,26 个国家承诺,等俄乌停火后,要向乌克兰派“保障部队”,负责“维护和平”。
可这个“志愿联盟”刚一成立,就遭到了俄罗斯的反击,俄罗斯媒体立刻播放了特朗普之前的一段讲话,特朗普在讲话里说:“美国通过卖武器赚了不少钱,这场冲突对我们有好处。” 俄罗斯想通过这段视频,让西方民众知道“美国在利用冲突牟利”,没想到这段视频在美国也引起了讨论,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原来政府援乌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什么价值观。”
除了舆论反击俄罗斯还在军事上做了准备,今年10月俄军在克里米亚部署了更多的S-400 防空导弹,还加强了对黑海海域的巡逻,目的就是拦截向乌克兰运输武器的船只,有军事专家分析:“现在的风险在于,北约的运输船和俄军的巡逻舰很可能在黑海相遇,如果出现误判,很容易引发直接冲突。”
这种风险普通美国人也感受到了,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家书店里,大学生莉莉・托马斯跟同学讨论:“如果美国和俄罗斯真的冲突了,我们会不会被征兵?” 她的同学马克・李也很担心:“我爸爸在空军服役,要是局势升级,他会不会被派到欧洲?”虽然美国政府一直说“不会直接参战”,但民调显示只有 35% 的美国人支持派美军去乌克兰,大部分人还是怕“引火烧身”。
现在的美国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62% 的民众支持援乌,看起来是“多数共识”,但背后藏着太多分歧,共和党人支持“不花钱的援乌”,民主党人支持“价值观援乌”,普通人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影响”,军工企业则想着“多赚点钱”,这些不同的诉求让美国的援乌政策越来越拧巴。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调查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73% 的美国人支持加强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不管是民主党人、共和党人还是独立人士,都觉得“制裁能遏制俄罗斯”,可实际上制裁的效果越来越有限,俄罗斯今年通过卖能源,赚的钱比去年还多,反而欧洲国家因为能源价格上涨,通胀率一直降不下来。
更关键的是援助到底能不能帮乌克兰扭转战局,今年 9 月乌克兰接收了首批 PURL 计划的武器后,在哈尔科夫发起了一次反攻,结果伤亡比俄军还多,最后不得不撤退,有军事记者在前线报道:“这些新武器虽然先进,但乌克兰士兵没经过系统训练,根本发挥不出作用。有的无人机刚飞上天,就被俄军的防空导弹打下来了。”
面对这些问题美国政府也没什么好办法,特朗普政府一边推进“欧洲出钱”的模式,一边又怕欧洲国家中途退出;国会里的议员们一边喊着 “要支持乌克兰”,一边又不愿增加预算;普通民众一边担心“俄罗斯扩张”,一边又怕“自己的日子过不好”。
这场援乌之争早就不是“支持还是反对”那么简单,而是成了一个牵扯到利益、价值观和安全的复杂困局。
2025年的冬天越来越近,乌克兰的战场还在僵持,美国的民意还在摇摆,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着乌克兰士兵的宣传片,呼吁大家“支持援乌”,而屏幕下几个流浪汉裹着被子瑟瑟发抖,有人说这场关于援乌的争论,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社会的分裂与迷茫,到底是该先管别人的战争,还是先顾自己的生活?这个问题,恐怕还要争论很久。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