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被禁止关注的背后:中国的大学,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20:14 1

摘要:这些年来,张雪峰为众多青少年指出过升学与就业的门路,也谈到了很多不宜拿出来在在台面上讨论的东西。例如他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怪话:

网红的尽头是禁言

2016年,从事考研辅导工作的张子彪完成转型,以“高考/考研志愿专家”的身份走红网络,并有了一个中正平和的艺名:

张雪峰。

这些年来,张雪峰为众多青少年指出过升学与就业的门路,也谈到了很多不宜拿出来在在台面上讨论的东西。例如他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怪话:

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

这样犀利而接地气的咨询方式,让他迅速走红。

然鹅,在某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荒诞的宏大叙事,总会有一个荒唐的历史注脚。

2025年9月24日,张雪峰在微博、B站等平台的账号被禁止关注。澎湃新闻就此询问其工作室工作人员,对方回复:

正在反省。

看起来,网红的尽头是禁言。

由于“有关部门”并未公布张雪峰触犯了什么天条,其工作室也没有公布具体的反省心得,这就导致全网吃瓜群众开展了一轮“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头脑风暴。

有人说,张雪峰近年来的过火行为主要是“上4休3”的讨论。但这都是2025年1月的事情了,有关部门的反射弧总不至于比恐龙还大条,直到9月才发生剧烈反应吧?

也有人说,是张雪峰在9月初的大阅兵后说到,“若祖国统一战争打响,将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导致了不可言说、不可预知、不可理解的SAN飙升的后果。

但我觉得,你很难判断这是张雪峰大嘴巴的“爱国营销”,还是他“发乎情,止乎礼”的内心表达。毕竟近两年来,他参与过的公益事业颇多,掏出来的真金白银就超过了:

500万元。

2022-2024年,张雪峰已落实到位的公益捐款约为530万元,大多聚焦于青少年教育与发展领域

“君子论迹不论心”,你不要看他口嗨了什么,而要看他做过什么。对吧?

那么剩下来的,似乎就是老生常谈了:

张雪峰走红,到底触犯了谁的神经?

高等教育的时代困惑

自1977年重启高考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

最先(1977-1993年),由于十年浩劫的We Game摧毁了青年干部的培育体系,加之改革开放后各类人才的极度匮乏,中国的高校成为最重要的专业人才/储备干部培养基地。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享受16.5元/月的教育部津贴,有些院校(例如地质、铁路、冶金高校)还有更多的部属津贴。

在现在看来,这好像不算什么。但你别忘了在当时,一名国企员工的工资,大约也就30多元,这可能是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这意味着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就可以自食其力了。

而直到2023年之前,我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都会领到一个叫做“派遣证”的东西。其正式名称叫做“就业报到证”,是表明此人从高校毕业,以干部身份分配到新单位,通知新单位予以接收的凭证——事实上,从你考上大学的一刻起,你就获得了干部的身份,并计算工龄了。

更不要说当时的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每年都跑到大学里去找领导、搞宣讲,恨不得多挖几个人。而当时的团中央,也通过学生会、辅导员为青年才俊打开了绿色通道。

可见,在那个什么都短缺的年代,对人才的渴求同样是炽热的,这无形中就形成“精英教育”的时代特征——大众眼中的大学生,就应该是神秘的,大众眼里的大学专业,就应该是高端的。

一份1982年的大学生报到证

而在之后(1994-200X年),随着“并轨制”与“自主择业”的推行,以及年复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珍稀保护动物。

但是,由于改开的深入与“入世”的刺激,国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渴望依然强烈。因此大学生虽然褪去了“象牙塔”的光环,可依然有众多的发展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在高校双选会的摊位前发布招聘广告,现场招录。这样的流程,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再之后(200X-?),由于…(此处省略133字),高校成了青年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收容所,成为慢就业、缓就业,逆周期就业的现实选择。

而为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单位和个人对名校、对当红专业的膜拜,也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在40多年前,中专生易会满都可以在学历歧视最明显的金融圈如鱼得水,40多年后的今天,你没有个985、211的护身符,都不好意思去投银行的简历。

上个周末,我回母校参加毕业N周年返校活动,惊闻一则噩耗:

本院某些专业(如旅游管理)已经被裁撤,某些专业(如企业管理、MBA)已经不招本科生,相关的教职员工转入其他院系。

这似乎也是不可想象的。毕竟本校是全国第一批设立MBA专业方向的大学,而且在当年名气很大,收费也很奢华,在北京也排得上号。

于是中午聚餐时候,我们感慨地吐槽道:

同学们还在呢,专业没了…

但是,我个人坚定地认为,按照就业市场的反馈及时调整专业,恰恰是一个大学负责任的表现。

诚然,在经管类专业摸爬滚打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的管理类专业都很“虚”,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几乎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些被调整的管理类专业,为什么一开始就业形势不错,到现在突然就不行了呢?

这是因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能力是管理人。上个世纪的大学生,都是以干部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的,且其身份得到同事们的默认,因此哪怕是新兵蛋子,也有机会得到管理类的职位,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

哪怕在千禧年后,大学生已经不再稀缺,但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人,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都理解大学课程虽然滞后,但至少还有不少舶来的外国管理思想——例如JIT生产,例如KPI考核,例如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大学生依葫芦画瓢,说不定确实有用呢?

相反,这几年来,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随着门阀生态的逐渐形成,随着大学生数量超过1亿人(累计)…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还敢奢望毕业后就管着“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胡司令能成为不大不小的一个人物,离不开起事的时机

因此,高校中专业课程设置的含金量高不高,并不是被裁撤的直接原因,但能不能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施展本领的岗位,这是决定学生与专业前途的大事。

只有时代的专业,没有专业的时代。

历史宜粗不宜细

我们大力科普以上关于高校教育的背景知识,是为了说明一个暴论:

由于历史惯性与路径依赖,扩招后的大学生不得不展开激烈的“文凭履历军备竞赛”,其直接后果就是促成了张雪峰的走红。但吊诡的是,张雪峰走红的方式,又触犯了“文凭履历军备竞赛”中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必去之而后快。

事实上,张雪峰及其工作室的升学咨询并不“格外高明”(关于这一点,下文还有叙述),但它通过两个途径对社会释放影响力。

第一是,张雪峰通过对各大学、各专业的科普,完成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怯魅,进而掀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的思想启蒙。

第二是,张雪峰联系社会,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社会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与评判

张雪峰敏锐地看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以诙谐的口吻叙述了“如果家里没矿,高大上的管理类专业不要学”,“如果家里没有资源,长得又不漂亮,还豁不出去,学金融会很痛苦”,“报新闻学的文科生,建议直接打晕”。

在一定程度上,2023年以来企业管理、金融、新闻等专业的走衰,与张雪峰推波助澜的直白宣讲有一定关系。

而且,张雪峰的升学指导,最核心的出发点就是就业,而且是以“成本-收益原则”为导向的市侩主义教育论,它挑战了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潜规则。

具体而言,张雪峰否决了发源于80年代、延续到千禧年后的大学精英教育体系,否决了大学生干部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加成,消解了大学以“神权主义”介入社会的信息封锁。

自此,上大学成为了“花上大笔钱和N年最好的青春,去换取一张工作入场券”的交易;功利主义,成为判断高等教育效果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理论上,高等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约翰·杜威),其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斯宾塞),是“使人成为人的伟大事业”(康德)。

一个三观尚未完成塑造的青少年,在最合适的年纪里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具备成熟人格与生活目的的人,从而进入社会后获得更好的双向选择机会,这才是“上大学”与“找好工作”的正常逻辑关系。

但张雪峰却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制塑造了“名校光环=好的工作”、“能挣钱的专业-好的专业”的机械认知,这种升学咨询模式,无疑是失之偏颇的。在教育界被鄙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甚至于,从国家的角度看,“一切向钱看,只讲回报不讲奉献”的宣讲,也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隐约冲突。你可以私下里思考与探讨,是不宜放在台面上公开讨论、更不宜向所有人大肆传播。

青年朋友和家长们需要多关心时事,从更高维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但话又说回来,在这片经济发展的成果未能照拂全体国人、XX主义不养闲人…的土地上,普通家庭活着都不是易事,庸俗化一点、功利化一点,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每个青年和背后的家庭,都是自己教育与就业的第一责任人。

张雪峰的成功,在于他跳出了刻舟求剑的路径依赖,戳破了某些大学、某些天坑专业的就业真相,令相关的精英与领导长吁短叹,令有关部门懊悔得直拍大腿。

张雪峰,成为了安徒生童话里“看啊,皇帝原来没穿衣服”的那个小男孩。

978年12月,再度出山的某位同志提出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原则:

历史宜粗不宜细,有些历史问题,时间越远越看得清楚。

所以,张雪峰跳出历史的惯性,看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求学与就业阶段的新动向,这是很好的。但有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看到问题第一层的同志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动态地看,高瞻远瞩地看,只有站到第二层、第三层…甚至大气层的高度,才能达到“团结一切向前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效果。

希望张雪峰及其工作室深刻地反省,不要追逐流量,不要抖机灵。

命运之环

现在该说一说,张雪峰的专业指导能力,究竟有几分火候?

其实有众多信息表明,张雪峰的填报志愿的建议,简直一言难尽。

例如近期网上陆续出现了《第一批付费咨询张雪峰建议的学生,已经失业了》,谈到4年前在张雪峰的建议下,报考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尴尬。

显然,张雪峰是在2021年6月左右给出建议的,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景象呢?我就挑着最明显的说:

2021年1月,主持“环北京房地产圈”建设工作的华夏幸福宣布违约,2月初暂停包括债券、贷款、非标债权类产品的所有还本付息工作。

2021年4月,“四川房地产一哥”蓝光发展发布2020年度财报,宣布利润总额同比下滑11.51%,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3.4%(总负债金额高达2194亿元),且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幅流出61.27亿元,公司陷入现金流枯竭、股债双杀的尴尬境地

2021年5月,恒大多个地产项目因拖欠欠款而被迫停工,恒大商票过期的现象被曝光,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动荡期的序幕。

站在2021年6月,是个地球人都看出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盛极而衰,必然走向一个新的周期,土建人的好日子,大概率要到头了。

但张雪峰还是在这一年的夏天,给青年学子作出了个人的判断与建议:

土木建筑就业前景是非常的不错,因为中国一直进行城镇化,农村人都往城里跑。 另外城里人挣钱越来越多的话,就有置换改善需求,人的欲望真的无穷无尽的。

这话说得,我们的老朋友狗蛋老师还想知道本文封面女郎的信息,还想着跑步进入大同社会,按需发老婆呢,怎么不见风俗业的光明前景啊?

可见,一味地推崇甚至神化张雪峰对专业前景的判断,其实是不明智的。张雪峰升学咨询的优势在于数据的搜集与整合能力,但从数据到信息的加工,这并非他的强项。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即使最优秀的券商分析师,也只能对3年以内的行业(中观)经济做出较具体的判断,再长的“精准判断”就很难得到政策数据方面的支持,只能做出定性的判断。这还是分析师对本行业的研究,张雪峰何德何能,可以看透每个专业、每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大学本科的教育是4年(医学等专业是5年),如果加上硕士、博士,极可能超过8年。哪怕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也不会做到8年以后。那么,张雪峰基于当前经济与就业的判断,能成功延续到8年以后吗?

最后,技术的发展并非线性的,往往是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整个经济的发展势态,但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是所有人都预料不到的。

举个例子。我从2019年初,就开始撰写AI四小龙的相关报告,当时AI行业烧钱很猛,但大家都很迷茫,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楚,除了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领域,AI还有哪些商业化应用场景?

直到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人们才发现,采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策略之后,AI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交互式AI领域大有作为。

原来,不是所有的AI公司都必须和商汤科技 、旷视科技、依图科技、 云从科技一样,依靠金融机构与政府AI的辅助监控订单活着,AI可以应用于文学、艺术、媒体、商业等多个领域,活得多姿多彩!

所以,哪怕张雪峰能看到AI行业的发展潜力,但他“看到”的AI和“真正”的AI应用,也可能南辕北辙。

因此,无论是张雪峰的粉丝还是黑粉,对张的咨询,盲目听从与全面否定都是不足取的。他既没有你认为的那么专业,也不像你认为的那么草台班子。他能提供一种关于高等教育具有什么价值的新视角,干碎你对于高校的滤镜与刻板印象,让你试着去思索未来,这就够了。

当然,尽管我不认同张雪峰对某些专业前景的看法,也不欣赏他炒作热点、打造人设的短线思维,但我誓死捍卫他说话的权力。毕竟芥川龙之介都说了:

好人就像天上的神。第一,可以讲讲高兴的话;第二,可以倾诉不平;第三,有他没他无所谓。

来源:将军箭

相关推荐